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我们的社会思想和观念也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人们还在被禁锢思想束缚的关于性的言论和观念都很含蓄和隐晦,而今在社会中已盛行起了“性自由”。性自由,在生理学上的定义是:有正常的性取向和性别认知,但对他人却完全没有性欲。这类人也可以简称为“无性恋者”或“第四性取向者”。
这种观念也许很多人都接触过,指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拥有完全正常的性取向,既不是同性恋,又不是性别认知障碍者,只是单纯地对于他人没有性欲。
这种个体也是存在一些区别的,大致是这样三种情况。
首先第一类就是那些生殖能力存在障碍的人。他们的性器官发育不良或是因为后天的原因受损,所以无法进行性生活,性欲自然也不复存在。最终成为了无性恋者。
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人由于经历过一些有关情感以及性生活的不佳回忆,导致他们暂时成为了无性恋者。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没有不佳回忆的人,他们不是因为某些经历而成为无性恋者,只是单纯的不想进行性生活,对性生活本身存在反感。
最后这种情况的群体,相对而言情况就比较复杂,他们当中有的人是存在性欲,但是不想与他人进行性生活,更倾向于以自慰的方式解决生理需求;还有一种则是不想发生性生活。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这样的无性恋者数量十分庞大,甚至达到了七千余万人,中国也有千万左右的无性恋者,他们又被称为“第四性取向者”。有的人会十分诧异这一群体的数量之庞大,其实他们始终存在,只不过以前并不想表达出来而已。
但是这一群体只是对于性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罢了,并不是存在什么病态或是不正常的状态,其实没必要将他们视为是不正常的人,更没有必要歧视他们。
一些不同于大多数人的观点、习惯是有权利被知晓的,即使不能被接纳,起码不应该被歧视。
这一群体由于对性生活没有需求甚至会反感,所以放在社会生活当中,他们对于婚姻以及家庭的看法往往比较抗拒,因为婚姻和性是相辅相成的,夫妻关系同样也是如此。
一旦这样的群体被家长或者长辈催婚,他们便会苦不堪言:他们对于婚姻独有的观点是常人不能理解的,尤其是思想比较传统的长辈们。对于这种群体的成员而言,想要与人共同生活,那么找他们同样的人是最合适的。
网络普及后,有这样的人建立网络上的社交平台供其他个体交流。比如一个名为“无性”的在线交流平台,在二十一世纪初被创立,早已有二十万左右的用户在使用它。
创始人林海创立这一网站的初衷是为了好友——其好友因为意外失去性能力,为了满足其成立家庭的愿望,林海成立了这一平台。
这种平台的成立对于广大在生活当中受到压抑的无性恋者的一大福音,无论身份、年龄还是性别,只要是同被这一问题困扰的人,都可以加入并且获得同情与慰藉。
很多出于给家中长辈“一个交代”而被迫成为夫妻的婚姻被称之为“形婚”,往往是同性恋者组成的。
但是这样的婚姻同样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夫妻感情很淡、彼此会存在很多差异、在生育问题上存在问题等等,其实只是在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罢了。
所以其实我们应该了解,无论是否真心的相爱、是否自愿结婚,性都只是一方面,而非全部。性可以促进夫妻之间的关系,同样,假如对方不是特别依赖性,也没有必要强迫。
比如一位美国的无性恋者曾表示,自己在面对另一半时,所感受到的感觉都是与爱相关的——温暖也好、关心也好、崇拜也好,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的甜蜜。但是除了这些美好的爱意,他没有任何想和对方发生关系的冲动。
所以我们可以确定一点,这些无性恋者并非是什么“异类”,他们大多数情况还是和大多数人相同,只不过在性生活或者是性观念上有所差异,所以无需将他们视为什么“洪水猛兽”。
除了本身的一些与人不同的点之外,还有很大的压力是来自于社会以及舆论的,最基础的就是很多家庭当中的长辈难以接受他们的观念。
对于相对不会被困扰的大多数人而言,应该尽可能地了解、接受,最终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只有各种群体都能够获得很好的接受,整个社会才是和谐的、有序的。
参考资料:PAVLIČEV, M., & WAGNER, G.(2016).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Female Orgas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Part B:Molecular and Developmental Evolution, 326(6), 32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