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了怎样的规划,为什么要提“中国模式”?10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中国内地“C9联盟”的9所顶尖大学的校长齐聚一堂,结合各校在自身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思考,围绕“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展开探讨。(中新社10月11日)
“一流大学”“中国模式”,多么有气魄的两大概念。那么,什么是“一流大学”?什么是“中国模式?”看完报道,我所能找到的一点头绪是——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指出,“C9联盟”的发展需要倡导西南联大的文化精神,既要深入地挖掘各校的文化本色,又要应对内在的挑战,追溯文化发展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这也正是当年的西南联大在乱世中铸造中国大学之魂,振奋中国文化的奥秘和精神所在。”
西南联大,这是被公认的在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创下奇迹的一流大学,然而,其文化精神,却不在于所谓的“中国模式”,而在于其采取的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办学规律的世界通行的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的教育研究者,在研究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时,得到的几条,恰是当下世界一流大学采取的普遍办学方法: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以及学生自治。可以说,想绕过这几条探索所谓的中国模式,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相当小。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也指望不了所谓的“工程”与“计划”,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在研讨会上说,“除了‘985’、‘211’工程中的重点建设大学,别忘了中国还有2600所大学。我们既要考虑到我们这些学校的建设,也要考虑到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是,是谁忘了除了“985”、“211”,还有其他大学?在教育投入、教育制度、就业政策的制订中,“985”高校与“211”高校可谓占尽优势,但事与愿违的是,这些造成校际不公平竞争的制度没有建设出一流大学,倒是催生了严重的教育行政化,教育腐败与学术不端。而从发达国家建设的经验看,世界一流大学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靠教育的市场机制竞争出来的。
同样,自封的一流,也是难以得到认可的,从2003年,国内九校组成“C9联盟”,自诞生之日其,就叫响了“中国版常春藤高校联盟”,但不知这些高校校长认真分析、总结过过去7年“C9联盟”都有哪些“联盟”行为没有。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去年自主招生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大五校联考之外,其他有影响力的事件似乎乏善可陈,而这些高校倒成了教育问题的高发地,“c9”称为“Q(QUESTION)9”更合适。作为中国目前顶尖的高校,C9高校实在应该在教育改革上率先突围,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总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经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当下的中国大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探索出所谓的“中国模式”,也不要再寻觅“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称现代大学制度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在研讨会上,有校长说中国大学处于“后发劣势”,此言差矣,对于中国大学来说,眼前摆着那么多活生生的一流大学例子,又获得国家不菲的资金,实可以少走弯路,缩短探索的过程,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不就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学校,在短短10多年时间中,步入一流行列?如果说处于“后发劣势”,那实在是中国大学自找的,放着可以通向一流大学的大桥不走,非要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