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角色與挑戰”的思想者論壇2日舉辦(中評社圖片)
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中評社圖片)
論壇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主持(中評社圖片)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李建榮(中評社圖片)
台北市議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徐弘庭(中評社圖片)
中國國民黨前立法委員陳學聖(中評社圖片)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中評社圖片)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圖片)
10月2日,中評智庫基金會邀請台灣專家學者,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舉辦主題為“國民黨在未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角色與挑戰”的思想者論壇,深入探討此次黨主席選舉對國民黨未來發展的影響、國民黨目前在台灣的政治生態或政黨生態中所處的態勢、朱立倫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國民黨未來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能夠發揮的作用、影響國民黨未來兩岸政策取向的內外因素等等。 論壇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主持。與會者包括: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李建榮,台北市議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徐弘庭,中國國民黨前“立法委員”陳學聖,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 與會者普遍認為,在國民黨的未來發展中,兩岸關係是重中之重,台灣民眾對國民黨還是有期許的;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具有能夠與美國及大陸溝通的優勢,相信未來國民黨能夠在兩岸關係和對外關係上有所突破。面對接下來的公投議題、“九合一”選舉等重大事項,國民黨需要聚焦經濟民生議題,在兩岸論述上盡量往中間路線靠攏。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李建榮表示,國民黨主席四年的任期,已經很久沒人做滿了,如果朱立倫能夠做滿四年,意味著他有帶領國民黨撥亂反正,重返執政,改善兩岸關係的機會。然而,朱立倫也面對不少的挑戰。第一,提升政黨支持度;第二,展現在“立法院”強有力的制衡力;第三,精簡黨職人數,鼓勵有代表性的人參選黨職;第四,面對民進黨無止境的攻擊,需要有定力;第五,要重返執政,重贏“國會”,必須爭取所有非綠力量的支持,與非綠進行戰略合作。 談及影響國民黨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李建榮認為,首先是國民黨的人事布局,要大度地用人和積極地栽培人才。其次是把國民黨公職人員的作戰力量展現出來。第三是重建國民黨與國際的聯繫。第四,重塑黨主席的領導力,獲取民眾的重新信賴。 李建榮指出,國民黨應該強調自己是“中華民國主權”的維護者,是“中華民國”的開創者,是兩岸和平的締造者,是兩岸戰爭陰影的終結者,是兩岸人民利益福祉的促進者,是中華文化的維護者,是中華民族復興富強的參與者,向台灣民眾重新塑造清楚自己的兩岸路線,不要過度在意民進黨給予的標簽,塑造兩岸友善和互相具有同理心的氛圍,避免“反中”、“恐中”、“抗中”。 台北市議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徐弘庭指出,現在是社群時代和網路時代,所有議題都是分散性的,國民黨在這種情況下不夠現代化,無法做出新形態的調整。國民黨跟民進黨在在內政的議題上沒有太大的歧異,但國民黨在行銷和宣傳上處於弱勢,核心在於國民黨一直在追求最大公約數,過度強調“團結”這兩個字,扼殺了戰略模糊的空間。這是國民黨最大的挑戰。 徐弘庭認為國民黨像雜貨店,日常運營、募款、設置議題等都由個人負責;民進黨像7-11,日常運營個人負責,募款由派系負責,政策和議題由派系的智庫負責,是一個系統化經營的架構,能夠很快地完成世代交替。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對抗,就像是雜貨店對抗7-11,是中小企業對抗控股公司。國民黨在這種對抗中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是不表態,在公共政策上也是如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徐弘庭引用蘇軾《定風波》來形容當前的兩岸關係,認為國民黨不應該急於定義兩岸政策是什麼,先將重點放在經濟民生。他表示台灣民眾已經漸漸習慣在政治上依賴民進黨,在和平上依賴國民黨,因此國民黨一直處於情緒勒索和刹車皮的位置上,在選舉過程中一直被消費。 徐弘庭提到,縱觀兩岸多年來的交流,會發現兩岸經濟數字最漂亮的時候是民進黨執政時,在馬英九任內反而是下降的。這等於在告訴台灣民眾,兩岸的經濟跟政治可以剝離開,即使兩岸在政治上有嚴重衝突,經濟還是可以共存,導致民眾認為民進黨執政也沒關係,經濟不會變差。因此,在國民黨未來的發展中,兩岸關係是重中之重,在美中衝突愈加嚴峻的情況下,搶奪中間路線。 中國國民黨前“立法委員”陳學聖指出,在縣市長、“立委”和“總統”選舉中,對於“國家”路線的論述會影響選舉結果,如果國民黨路線模糊或是無法回應外界疑問時,就會輸得很慘。此次黨主席選舉雖然慘烈,但是有了一次兩岸路線的大辯論,讓國民黨往中間路線靠攏。現在民眾黨代表了年輕的淺藍國民黨支持者,國民黨如果只有一批年老的支持者,如何與其他黨派競爭?因此朱立倫需要趕緊壯大國民黨,吸引年輕的支持者,形成戰鬥力量。 陳學聖續指,為什麼國民黨一定要團結?難道國民黨不能有派系嗎?國民黨內可以百花齊放,內部應該成立派系,經營派系,在各種選舉中強化論述,確定路線,修正路線,破除空間模糊。他希望在黨主席選舉之後,朱立倫及三位候選人能夠繼續戰鬥,讓黨內維持辯論的習慣,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從而脫胎換骨。 陳學聖表示,過去幾年,國民黨在國際關係和兩岸關係上著力點太弱,吳敦義和江啟臣在兩岸上無甚往來,核食、萊豬議題又使得國民黨很難與美日交好。台灣在美中兩大之間難為小,但是朱立倫在這方面有個人優勢,既能獲得美國信賴,又能與中共對話,希望他的個人優勢可以轉換為黨派優勢,在美中之間取得信賴與對話的平衡。 談及兩岸交流,陳學聖建議先從學界、文化和宗教開始。他談到,兩岸在這幾各方面本來就有相同的部分,從這幾個領域開始恢復交流交往,不會過於政治,可以暢談求異、化異。朱立倫在回復習近平的電函中,強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與血脈,說明他也認為這是可以率先恢復兩岸交往的領域。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表示,國民黨目前有三個問題。最明顯的是組織老舊。未來國民黨需要加強對社交新媒體的連接,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路線理念問題和領導力問題。路線理念方面,原本大家支持國民黨,是因為它能夠帶來兩岸和平,發展台灣經濟,但民進黨成功運用“亡國感”,炒熱了“恐中”的社會氛圍,而國民黨沒能因應。領導力方面,在軍公教年薪被砍、藻礁問題、核食問題,包括國民黨最拿手的經濟問題上,都看不到國民黨的身影。 趙建民分析了朱立倫的優勢。他提到,第一,朱立倫在對美、對日和對陸上都有較強的執行力。台灣目前有“恐中”的氛圍,國民黨必須和美日搞好關係,才能把“恐中”的因素給打掉。第二,朱立倫在有資格成為黨主席的人選中,是領導力最強的。不少地方首長都表態支持朱立倫,證明朱立倫跟地方有連接。第三,他對民眾的想法有比較高的掌握度,有較強的論述能力。 談及國民黨未來面對的挑戰,趙建民認為,島內政治、兩岸關係和美國取向都出現了變化,導致國民黨“束手無策”,主流派否定自己,拿香跟拜民進黨;另一部分對拿香跟拜的行為高度不滿,這會令國民黨的政策兩極化,對抗尖銳化。這次黨主席選舉清楚證明了黨內的對立加大,分裂嚴重。此外,島內、兩岸、國際三方情勢的變化,拉大了國民黨與台灣民意的差距,對主流民意無法掌握,甚至被執政黨的民意操盤手帶著走。 至於未來,趙建民則比較樂觀。他提到,台灣的農產品無法銷往大陸,國民黨可以從這方面入手運作,為農民爭取福利,同時告訴台灣民眾執政黨的“新南向政策”是一種愚弄。另一方面,國民黨需要搞好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朱立倫有這方面的能力和意願,相信國民黨的未來會逐漸向好。 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鄧岱賢提到,此次黨主席選舉對國民黨的未來發展有正面影響,一方面,選舉吸引了許多民眾關注,佔據了大篇幅的新聞版面,可見台灣民眾對於國民黨還是有期許的;另一方面,民進黨執政5年多來,萊豬進口、防疫不力、兩岸緊張、“外交”碰壁等等,人民不滿情緒高漲,相信國民黨在黨主席朱立倫的帶領下能谷底翻身。 鄧岱賢認為,在經歷過二次大選失敗後,國民黨內要求團結呼聲會高漲,這股黨內呼聲將給朱立倫團結、整合的契機。只要台灣主流民意是走中道、和平穩定、交流合作、繁榮發展道路,國民黨就不會碎片化,仍然在2022年有機會獲得地方選舉勝利,並在2024年有重返執政機會。 鄧岱賢指出,從朱立倫當選後回覆習近平總書記謝函內容中,可以看出國民黨兩岸路線的走向與影響。謝函中提到,“兩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強調兩岸血緣相同;“深盼今後貴我兩黨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上,求同尊異,增進互信融合,加強交流合作”,強調了“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的互信基礎,在此互信基礎上,可以加強交流作,求同尊異,增進互信融合。 鄧岱賢對於國民黨的兩岸路線與政策取向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國共兩黨交流平台應即刻恢復,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等應擇期舉辦。第二,待新冠疫情緩和後,儘速恢復兩岸人員往來、航班航點等健康有序的交流合作。第三,在RCEP生效後,希望大陸也主動給予台灣相同待遇,以造福台灣中小企業與農民。第四,國共兩黨應積極地在兩岸和平發展與融和發展相關議題上,提供建言,讓雙方加強經濟合作,共創雙贏。 主持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作總結指出,政黨的政策要以取得執政地位為目的,所以國民黨的政策要以拿到選票為考量,國民黨在目前嚴峻的形勢下,至少可以扮演溝通的角色,尤其是智庫要發揮出作用來。此外,國民黨也可以承擔風險管控的責任。一旦發生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國民黨有與大陸溝通的管道,可以及時進行風險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