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说南道北
2021/11/1 15:43:51 | 浏览:1525 | 评论:0

枫叶红了说南北

 

1、南北方不一样。

南方种水稻,去壳,吃米;北方种小麦,去皮磨粉,吃面。

凡粒状的都叫米,如薏米、高粱米、花生米。面,本写作麦字旁写丐字,也写作麵,就是麦子磨成的粉,因而粉状的东西都叫面,如豆面、胡椒面、玉米面。

米饭不能单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调,功夫化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大显身手。而北方人,主要在面食上做文章。

活法不一样,说法不一样,唱法也不一样。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

北方人唱的是燕赵悲歌,苍凉激越,气呑万里,声遏行云;

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珑剔透,凄婉隽永,韵味无穷。

歌变剧,曲变戏。所以宋、元时期,北方的叫杂剧,南方的叫戏文。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的地方还很多。

南人睡床,北人睡炕,这叫"南床北炕“。

南人坐船,北人骑马,这叫"南船北马"。

南方人指路,总是说前后左右;北方人指路,总是说东西南北。说前后左右,是以人为坐标;说东西南北,是以物为参照。

南北差异为什么这么大?环境使然。南方潮湿,架床便于通风;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

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马;南方多水乡,水乡好行船。马驰平原,视野辽阔,东西南北,一目了然;船行水乡,曲里拐弯,说东西南北也去不了,就只好说前后左右了。

就连打架,南、北方也不一样。南方人喜欢用拳,北方人喜欢用腿,叫"南拳北腿”。

南方人个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挤挤巴巴,难以施展,还是用拳头便当。

北方天高地阔,一马平川,好汉们又一个个人高马大,一脚飞起,能把对方踢出二三里地去,很是过瘾,所以愿意在腿脚上下功夫。

也所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关系暧昧,在南方就叫"有一手”,在北方则叫"有一腿“。

所以南方与北方就是不一样。

 

2、说南腔与北调

南北方言不一样。为什么说南是腔而北是调呢?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多得多。

 

汉语方言有七大类(也有说八大类的),吳、湘、赣、客、粤、闽(或闽南、闽北)都是南方方言,属于北方的只有一种,也没法拿省份来命名,干脆就叫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虽然品种单一,但是覆盖面积非常大。华北、西北、西南、江淮等,除广西、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外,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镇江到九江,云,贵,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广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统天下,大约占据全国汉语地区四分之三的地盘,就连海南島,也有一小块北方方言区,说汉语的人当中,也有七成是说北方方言的。

这可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了。

北方方言尽管范围大,但内部分歧相当小,相隔几千里的,但在北方方言区内相互通话并不困难。因为语法结构差别小,词汇也比较一致。也就是说,腔都差不多,就是调门不大一样。

北方方言算是"官话",是"官话",在市面上混的基本上都能听得懂。

南方方言就不同了。吴、湘、赣、粤、 闽,还夹杂着许多"客家方言島“ (也是南方方言)。

仅广东一省就至少有三种方言,福建则有八种方言,所谓"八闽互不交通“。

南方方言不仅品种多,调不同,连腔都不一样。比如吃饭的吃,北方人说话,怎么听也是"吃”,只是调门有高有低,声调有长有短。

南方人呢?说什么的都有。七、恰、塞、噎、携,反正不读"吃”字音。

云南话与东北话, 只有20% 的不同,而广东话与北方话却有7080% 的不同。

比如天津人告诉你,某某人"干活崴泥,说话离奚,背后念三音“,你初听也会一头雾水。因为你实在想不到"崴泥"就是不出力,"离奚”就是不着谱,"念三音"就是讲怪话,只要对方一解释,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听南方人讲话,麻烦就大了。首先是用词五花八门,比如第三人称,北方方言区都叫"他”。南方呢,有叫"伊“的(吳语、闽语),有叫"渠”的(赣语、粤语、客家话),还有叫"伲""其“(吳语)。

又比如祖母,北方基本上一律叫"奶奶“。南方呢?有叫"娘娘”(温州)的,有叫"婆婆"(南昌)的,有叫"阿妈“厦门)的,有叫"阿嬷"(广州)的,有叫"依嬷"(福州)的,有叫"细爹”(岳阳)的,甚至还有叫"娭毑"(长沙)的,你能弄得清?最可笑的,是广州人管父亲叫"老豆"。

老爸如果是老豆,那咱们是什么?豆芽菜呀?写成"老窦“ (窟窿)也不对。老爸是大窟窿,咱们是小窟窿?

就算是用同一个词,也未必听得懂。"有“是"乌“,"无"是"馍”,到底是有还是沒有?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南方人都把"没有”叫"馍”,也有叫"猫"的。他们也常常分不清Ⅰ和n这两个声母,anang这两个韵母。

结果,在他们嘴里,男子变成了"狼子",女子变成了"驴子“。闽南人更好玩,干脆把人统统叫作"狼"。

闽南人在朗读《愚公移山》时,因为实在改不过腔来,便把那段名言"我死了还有子,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念成了"我死了还有煮,煮死了还有酸,煮煮酸酸是没有穷尽的"。

这还是用"普通话"说的,要是说他们家乡话,那就更麻烦了。

南方人说话还颠三倒四。比如"死人咸",就听不懂。死人只会臭,怎么会咸呢?原来这是闽南话,意思是"咸得要命“"咸死人了"。

所以,听南方话就跟听外语似的。

 

3、趋炎附势上海话

语言的变迁,从来就是"趋炎附势“的,哪个地方财大气粗,大家就跟着学哪个地方的话。

别看香港和现在的广州牛逼哄哄,一百年前,香港可不叫"小广州”,而是叫"小上海"。

因为上海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远东亚洲新兴城市的"一只鼎",新生活和现代化的代名词。

那时,做一个上海人是很体面的,会说上海话则几乎是"高等华人”的标志。即便是在香港也如此。

粤语?土不拉叽的,算老几?其实,犯不着骂人家是"势利眼"、"跟屁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语言也一样。就说上海话,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高等华语“,起先人家也是被人瞧不起的。

上海,原本是华亭的一个小镇,所以上海话的方言语音,一度视华亭为重。

华亭府后来改为松江府,而松江府又是从嘉兴府独立出来的。

因此明代的《松江府志》和《华亭县志》述及方言时,都说"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

可见那时候上海话的地位还是很低的,谁说上海话谁老土,说嘉兴话才牛逼。

然而到了清代,嘉兴话不时髦了,时髦的是苏州话。因为苏州经济发达,富甲一方。

民国以后,上海经济比苏州更发达,上海人比苏州人更有钱,沒苏州什么事了,倒是宁波话掺和了进来。

现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话标志的"阿拉”,就是地地道道的宁波话,而上海人原本是自称"伲”或"我伲"的,但宁波人在上海的老板多,老板爱说的话,大家乐意去仿效。比如现在的老板爱说“埋单“,大家也就不再说"结账"。

当年的老板既然爱说"阿拉",大家也就不再说"我伲",再说"我伲"就老土了。

再后来,上海大大地发了起来,比宁波厉害得多了,大伙儿便集体地侵犯宁波的著作权,只知道"阿拉上海人",不知道"阿拉宁波人"。

这就叫谁财大,谁气粗。比方说,苏北人(也叫江北人)在上海也很不少,谁又以江北话为时尚呢?没有。

因为苏北人当年在上海,多半是"苦力的干活”,也就沒人愿意认这门穷亲戚。

其实,上海的苏北人那么多,上海话怎么能不受苏北话的影响?只不过除方言学家外,沒多少人注意和承认罢了。

就连嘉兴话、苏州话和宁波话,后来也不再时尚。

后来成为时尚的,是由嘉兴话、松江话、苏州话、宁波话、江北话甚至广东话,以及其他杂七杂八混杂而成的"上海话”,和明清时代被人看不起的上海话(松江府华亭县上海镇的土话)也不是一码事了。

方言就是这样"趋炎附势"又"随波逐流"。它总是不停地"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谁靠拢和看齐呢?向中心城市,向有权有势的地方,或者说,向在文化上最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地方。

 

4、自古江南多才子

中国方言最多的都集中在南方。这是因为南方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到处坑坑洼洼,河湖港汊,山重水复,云遮雾障,"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话是老子说的。

其实老子是南方人。为什么南方人老死不相往来?方言的隔阂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比如福州、厦门与莆田相距都不远,但三者言语不通,就象南通与启海、海安如皋一样,虽然比邻而居,可就是我说的你听不懂,你说的我也云里雾里。

正因为南方因语言而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所以不如北方一马平川,"千骑卷平冈”,常被北方人欺负。

元朝统一中国时,把人分为四等,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汉人(留在北方的汉族人)和南人(跟着南宋小朝廷逃到南方以及南方土著人)。

在这四等人中,南方人地位最低。

其实,南方人低人一等,早从炎帝时就开始了。

炎帝与黄帝相争,炎帝打不过黄帝,就逃到他的家乡南方去了。

由于南方草木繁茂,尝遍了百草的炎帝便号称"神农氏"。

而打赢的北方人黄帝。由于发明了车子,便称为"轩辕氏“。

当时处于更南边的还有个九黎族,统率九黎的是蚩尤氏。

 

蚩尤氏既打不过黄帝,也打不过炎帝,成了"三等臣民",叫"黎民”。

我们现在说的"黎民百姓“,其实"黎民“与"百姓“不是一回事。黎民是贱民,百姓是贵族,后来才混为一谈。

南方人虽然打不过北方人,但南方人很倔,"宁卖祖宗田,不改祖宗言",所以南方话"薪火相传",到今天虽然上海话还好听懂点,但广东话和闽南话等,北方人听起来就象听"鸟语"。

然而,你别看南方方言不咋的,土,听起来有股子地瓜味儿,认真说来,南方话却还保留着老祖宗的话。

南方方言中的词汇往往也很典雅古朴,比如面(脸)、目〈眼)、食(吃)、饮(喝)、行(走)、曝(晒)、索(绳)、翼(翅膀)。

有些词汇或说法,简直就跟"出土文物"似的。

比如"锅“叫"鼎“,“一瓶酒”叫"一樽酒","一窝老鼠“叫"一窦老鼠“等等。

虽然政治上,南方不如北方,但经济和文化上却超过北方。

湖广熟,天下足。

江南是鱼米之乡,历来是繁荣发达之地,富甲一方。

文化上,自古江南多才子。

政治上的不用说,象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是南方人。

文学上,象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寓等,都是南方人,只有老舍是北方人(北京)。

 

5、说佛语

中国本土向来只有鬼、神、仙,没有佛。而佛是舶来品。

普通人死了变成鬼,只有非常了不起、于国于民有大功的人死了变成神,所谓"鬼投胎,神附体;鬼作祟,神降福“也。

至于仙,那是有道行的人,服了仙丹,长生不老,飞升上天,成了仙。

佛,却是活人,释迦牟尼就是活着的时候成佛的。

成佛时不是长生不老,也不是法力无边,只是有了"觉悟“,不过不是一般的觉悟,而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而且完全做到自觉,达到圆满的地步。"觉悟"这个词,究其本源是从佛教中来的。

从佛教中来的词很多,比如"五体投地”,中国古代只有三跪九叩,没有五体投地。

所谓五体投地就是双膝双肘和头都着地,是古印度的最高礼节,一直为佛教所沿用。

又因为行此礼时要用头顶尊者之足,所以叫"顶礼“。

至于"膜拜",则是举手加额,长跪而拜。

后来,人们便用"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五体投地“表示极其佩服。

现在常说祝你圆满成功,这"圆满“,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欠缺,十分完美,比如功德圆满。

佛教喜欢说"圆"字,圆通、圆融、圆觉、圆成、圆寂等都是。

其中圆寂,就是圆满的寂灭,也叫涅槃。

涅槃不是死,是指非生非死,亦生亦死,超生超死的最高境界。

什么劫波,什么刹那,都不在话下。劫波和刹那,都是梵文音译。

佛教时间概念很强,计算也很精确。其中劫波时间最长,大约432万年为一劫;

刹那时间最短,大约90刹那为一念。

而一念之差,也可能万劫不复,只留下一片"劫灰"。

所以"劫“之一词,又引申为灾难,如劫难、劫数、浩劫、劫后余生等。

一个人如果命中注定要遭此灾难,就叫"在劫难逃“。

涅槃不是成佛的目的。成佛的目的是"普度众生“,也叫"慈航普度”。神通一词,也来自佛教。佛教有"五眼六神通“的说法。

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道、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这些词也都借用,比如肉眼凡胎、慧眼识珠、神通广大、手眼通天等。

此外象因果、因缘、报应、不二法门等都是佛教名词。

顺便说一下,"智慧"和"觉悟“一样,原来也是佛教名词。

以往一般人理解,觉悟基本上是觉醒、醒悟的意思,不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智慧也就是聪慧、智谋的意思。

其实,智慧不同于聪明,也不同于知识。聪明多半不大,叫"小聪明”;智慧一定不小,叫"大智慧“。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所以要启迪他人的智慧,首先自己就得有大智慧。

人,不能不开窍,不能认死理,否则就叫"执迷不悟”,而执迷不悟也是禅宗用语,现在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什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都是佛教用语,现在都变得"司空见惯“了。

 

6、说说"上海话“

上海话,往大里说当然是吳语的一种,但上海话在吳语中很特别。特别之处有两点,一是杂,二是新。

说上海话杂,其实上海人原来也都是外地人,可以说是从五湖四海、东洋西洋纷至沓来的。

她的周边有松江话、苏州话、宁波话、杭州的话等等,而上海话在这些话中都有。

比如"小鬼 (读如居) “就是宁波话,"勿来三"就是苏州话,"莫牢牢"就是杭州话。所以上海话也是很丰富的。

光是"很",上海话中就有交关、邪气、穷、牢(老)、赫等好几种说法。

上海话也新。许多词汇、说法、口头禅、俏皮话,都是过去吳语中没有的。

解放前,上海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丶思想观念,和中国其他地方很不一样。

什么招商局、巡捕房、交易所、拍卖行,其他地方何曾有过?

所以什么拿摩温(工头)、康白度(买办)、披霞那(钢琴)、梵哑林(小提琴),都是闻所未闻的。

还有嘎斯(煤气)、 司必灵(弹簧锁)、水门汀(水泥地)等,被弄得云里雾里。

这里还有两个字,一是"牢“,二是"崭",需要说一说。

其实"牢"的渊源是很久远的。上海话当中这个表示"很“的字,究竟应该写作"老"还是"牢",一直有争议。

其实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说"老“,比如老早、老远,不过上海人说这个字的时候还有"特”的意思。

而"特“与"牢"都从"牛”字,也都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牲畜。

祭祀是一件大事,用的牲畜也很讲究,要求体全色纯。色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就叫"牺牲"。"牺牲“主要有牛、羊、豖(猪)三种,又都叫"牢"。其中有牛的就叫"太牢”,沒牛的叫"少牢",只有一头"牺牲"就叫"特"。而"崭”字,原本叫"栈“,是圈养牲畜的。如果圈养品种优良的,就叫栈鸡、栈鹅,也就是精心饲养的上等鸡鹅。

如今吳语方言区仍把东西好质量高叫作"栈",只不过后来都写作"崭"而已,比如"今朝小菜蛮崭咯“,或者"格末事牢崭咯”。"崭”当然有"很"的意思。崭,原指山高貌,也泛指高出一般、高人一筹等,比如"崭露头角"。这样,"牢崭"就不一定要写作"牢栈"了。

 

7、说忌讳

人最忌讳的莫过于一个"死"字。

对于"死“一词,历来有种种委婉的说法。

 

据说在英语中有102种,而汉语则不下300来种。

常用的有去世、过世、逝世、长眠、安息等等。这些说法都带有感情色彩。

比较好听的有仙逝、归西、百年之后,不好听的有断气、蹬腿、见阎王,更不好听的则有隔了、屁了、玩儿完了、喂了野狗、听蛐蛐儿叫唤去了。

这些说法又有官方和民间、书面与口头两种。

驾崩、大行、坐化、圆寂、牺牲、就义、捐躯、殉国、尽忠、成仁等等是前一种,踹腿儿、回去了、翘辫子、上西天,是后一种。

不但"死“不能说,连和"死”同音的字也不能说。

上海话"洗"与"死"同音,就不能说"洗",得说"汏"(读如打)。洗头叫汏头,洗澡叫汏浴,洗衣服叫汏衣服。

外地人到上海理发,理发师问"侬格头汏勿",外地人听了吓一跳,不知道理发师为什么还要"打头”。 如果洗屁股,是不是就是"打屁股“?这不是要闹笑话吗?

再说"蚀本"的"蚀”也说不得。这是全国各地都忌讳的。蚀本也叫折本。折,读如舌。

所以"舌头”也不能说,得叫"口条",苏州话叫"门腔“。广州人、温州人不但不肯说"折(蚀)”,还想有赚,便叫猪利、猪赚头。

社会方言中也有忌讳。如店家忌"关门",而叫"打烊“。

烊的意思是熔化金属。店家白天收的都是碎银子(古时),晚上得把它们熔化后铸成大元宝,当然要"打烊"了。

船家忌"翻“,忌"沉"忌"搁浅“。因此"帆”得叫"篷","幡布"得叫"抹布“。

吃菜时,不能把鱼翻过来,也不能把筷子搁在碗边上。

戏班则忌"散"。但凡谐音"散”的都得改为别的词。比如雨伞得叫"雨盖”。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散”不能说,不但连带着"伞"成了忌讳,就连"三"也有了麻烦。

方言中带"三"字的词似乎都不怎么好,比如三只手、三脚猫。

上海话更是如此。瘪三、猪头三、勿来三、 弹老三(死),都不好。勿来三,就是"事不过三”的意思。

总之,忌讳的地方还很多。

 

8、说"口彩”

吉利话叫"口彩“。"桔"与"吉"同音,过年,一般都要买金橘,又是"金"又是"吉“,是大利大好的事。

过年吃"生菜“是"生财“,"豆腐"是"头富“,"韭菜"是"久长",猪的"大肠”,也是"长”的意思。

买的鱼,当顿不吃,要留下来,叫"年年有余”。

蒸糕,叫"年年高升",或者叫"高发“。

豆腐汤里放些青菜头(菜心),叫"彩头”。有的地方,过年吃芋头,叫"遇头彩“。

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几乎家家都要包饺子),饺子象"元宝"的形状,也图的是"招财进宝”。

不仅逢年过节都要讲吉利话,而且出门办事,或者去旅游,都要说一声"一路平安"或"一帆风顺“(渔民除外)。

出门喝酒叫"饯行“, 回来喝酒叫"接风洗尘"。

逢年过节,尤其是过年,小孩子不小心,打坏了碗或其他什么的,一般不去责怪,而是连声说道"岁岁(碎)平安”。大年初一,尤其是在初一中午吃年饭前,不准扫地,尤其是不准出门倒垃圾,为的是不"破财“。从前生活拮据的人出门讨要,叫做"跑发财"。

总之,都要说好的话、顺的话、吉利的话,为的是图个"好口彩"。

 

9、捣糨糊,还是倒江湖

上海人把傻叫作"寿“,成都人则把傻叫作"瓜“,比如瓜儿(傻子)、瓜兮兮(傻乎乎)、瓜眉瓜眼(傻头傻脑)。傻为什么是瓜呢?

原来这"瓜”不是西瓜南瓜的瓜,而是"傻瓜"。去了一个"傻“字,就成了"瓜“。

猪头变寿头,傻子变瓜儿,其实都是方言在"搗糨糊”。

"捣糨糊"还是"倒江湖“?其实这两个词都带有调侃的味道。

细思之,"倒江湖“在调侃无奈的同时,毕竟还多少有点身手不凡、高深莫测的英雄气,而"搗糨糊"就纯粹是调侃甚至嘲讽了。它往往有胡日鬼、瞎折腾、惹是生非、调皮捣蛋的意思,也指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浪头很大、货色不怎么样的人。

你想,糨糊就是糨糊,再捣也是糨糊。捣得越起劲,就越可笑。再说,什么不好捣,捣糨糊?所以,谁要是自称"捣糨糊”,那他不是自谦,就是自嘲。北京人"捣糨糊”的招数很多。一般来说,有移花接木、掐头去尾、颠三倒四、含沙射影好几种。

比方说"爷"这个词,原来是尊称,可在新北京话中,许多被称作"爷"的,其实不是"爷“,也没人真把他们当作"爷"。

帽儿爷(土里土气、傻头傻脑、没见过世面的人)、板儿爷(拉平板三轮车的)、侃爷、倒爷、包爷(包揽词讼的人)和揽爷(招揽顾客的人),等等,都不是真正的"爷"。

还有"捧爷“,是专门给人捧场的,能算"爷"吗?就是"款爷",虽然一个个财大气粗牛逼哄哄,北京h还真不会打心眼里把他们当回事,不就是有几张票子吗?他们不会被人当爷看一样,这就叫"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那是在"搗糨糊”。

其实北京人自己就是"爷“。正因为自己是"爷”, 因而拿谁都敢"开涮“。

北京人损人的本事是没得比的,讲究的是骂人不吐核儿。比如脸上皱纹多,就说人家"一脸的双眼皮儿“,还有的说"一脸的旧社会"。不过,这种损人家,就不仅仅是"捣糨糊",而是在"倒江湖了。

 

10、说"二"

中国人不喜欢"二“。

因为谁都想当"一把手”,当"老大"。虽然老大老二差不太多,但实际上地位差得很远。

比如"二房“就不如"大房”,甚至不如"三姨太“。事实上一说到"二“,就有低人一等,或者差劲,不够档次。

比如"二手货"、"二婚头“。还有"二流子",也就是"下流货”。至于"二竿子",也叫二楞子、二百五。"二百五“是从"半吊子”演化而来的。古时一吊钱就是一千文,半吊等于五百, 而五百再减半,就成了"二百五",也就是说,"二百五"连"半吊子“都不如。

除了山东以外, 连"老二”、"二哥”也不能随便乱叫。

因为人们把上面的脑袋称为"老大”,而男性下面的生殖器往往被叫作"老二“或"二哥",这就变成骂人的话了。

至于山东,受了《水浒传》的影响,都崇拜武松,叫你"二哥",那是把你当武松。如果山东人叫你"大哥”,岂不是把你当成"武大郎"了吗?

说到"二“,为了避免误解,在许多地方,把"二”改为"两”,就容易被人理解了。比如上海人把"二路车"叫"两路车“。因为说到"二“,可能有大小之分,而"两"则往往是平等或对等的。比如海峡两岸,不叫"海峡二岸",国共两党,不叫"国共二党”。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和东汉称"两汉”,西晋和东晋称"两晋”,北宋和南宋称"两宋",南极和北极称"两极”等等。"两”,不但意味着双方平等或对等,还有和谐统一的意向,比如两口子、两公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这些方面,都不能把"两"说成"二”。

"二“和"一"相比较,虽然说"一"也有不好听的地方,比如"一言堂”、"一窝蜂”、"一锅端"、"一团糟”、"一败涂地""一蹶不振"、"一落千丈“等,但是人们就是喜欢"说一不二"。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说说东林党和阉党 2024-04-23 [59]
爱因斯坦说,这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的错误 2024-04-23 [91]
他打造的“外星人”太蛮荒了,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见过外星人 2024-04-23 [31]
套一套公式,看看你能活多久? 2024-04-23 [128]
刘少奇排名在周总理之上,可是周总理一个电话,否决了刘少奇的提议 2024-04-20 [231]
3个方法,避免这种“有毒情绪”毁掉自己 2024-04-20 [109]
这几种鱼尽量少吃,重金属可能超标! 2024-04-20 [112]
爱因斯坦: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2024-04-20 [81]
“学术量化的结果,不可能让庸人变大师,只可能让大师为应付数量而沦为庸人。” 2024-04-20 [70]
真正抑郁的人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比正常人显得更正常。如果你发现自己抑郁了,一定要把自己救上来。 2024-04-16 [14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为了在外太空住,人们都设计过怎样的房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