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美国华裔文学如何形塑华人形象?— 专访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
作者:马秀秀 | 2021/12/17 15:21:10 | 浏览:1002 | 评论:0

 

 

美国华裔文学如何形塑华人形象?— 专访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

自1854年华人移民在美国出版第一份中文报纸,1887年发表第一部英文文学作品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已有百余年历史。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的记录。百余年以来,华裔文学折射出在美华人群体怎样的形象变迁?华裔文学应如何突破并增进美国对华人及中国文化了解?

近日,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美国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终身教授尹晓煌就以上话题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撰写的《美国华裔文学史》被认为是迄今最为详尽、最权威的美国华人文学研究成果。在您看来,美国华人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如何折射出这一群体的形象变迁?

尹晓煌:根据华人在美经历,华裔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是“早期”,即从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淘金热”兴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此时华人在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出两种形象:勤劳奋斗、眷恋故土;抗争愤怒和呼吁之声。1848-1882年是华人自由移民来美时期。彼时,不仅“淘金热”吸引了华人移民,且美国因开发西部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从中国招募华工。华裔文学作品多描述华人移民在美勤奋工作、眷恋故土之情。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社会动荡,经济不景气,不再需要华工,华人移民变为竞争劳工市场的角色,并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从1882年直至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华裔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因而更多带有愤怒、无奈与呼吁社会公平之色彩。

美国华裔文学如何形塑华人形象?— 专访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

2016年5月,《开路先锋》版权签约仪式在洛杉矶举行。该剧本由美籍华人黎锦扬创作,讲述了百年前,数千名华工漂洋过海,建设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历史。中新社发 卢威 摄

二是“转型”,即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为稳定社会,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提出改善劳工状况,提倡族裔公平。二战爆发后,美国更需联合中国抗衡日本。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华人移民大批加入美国籍,同时第二代华人美国作家兴起,其作品转为寻求证明华人是美国社会一部分,展现华人同化于美国社会的形象,华人移民从被美国社会排斥到开始被接受。

三是“当代”,即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是重塑华人形象的年代。1964年美国通过《民权法案》,1965年通过新的移民法,使华人获得同其他国家移民一样的平等机会;60年代也是美国社会多元文化与多元族裔政治兴起的年代,加之华人留学生大量来美,使在美华人受教育比例大幅提高,且许多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作家逐渐成熟,包括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和谭恩美(Amy Tan)等一些土生华裔作家开始崭露头角。此时华人形象转变为地道的华裔美国人,保留了华人文化传统,如勤奋敬业、注重教育、诚信务实等儒家文化之长,并旗帜鲜明地反对种族歧视。

美国华裔文学如何形塑华人形象?— 专访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

2011年11月,首届“中美文化艺术论坛”在北京举行,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中)结合自身经历座谈中美文化的异同。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简言之,如果说美国华人之文学形象早期是无奈,中期是被动加入,如今则是主动重塑华人形象,在美国科技、经济、教育乃至政治等各领域均开始有所作为。

中新社记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华裔文学开始进入美国文学主流。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发展?

尹晓煌:华裔文学进入美国文学主流为历史必然,是“时势造英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和新的移民法,越南战争迫使美国重新审视亚洲;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信息革命、科技发展带来新机遇,世界进入全球化,中国发展受到广泛关注;1965年至今,华裔人口大幅增长,华人影视、餐饮在美国受到普遍欢迎,美国社会迫切需要了解中国。这些都为华裔文学进入美国文学主流提供了机遇、空间和市场,更多华人作家开始展现才华。

如今,美国各大出版社发行的文学选集都包括了汤亭亭等华裔作家作品,华裔文学开始受到美国主流文学重视。

中新社记者:有一种说法,海外华人文学是建立在中国国内文学基础之上的“旧曲新唱”。据您观察,两者之间是何关系?

尹晓煌: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准确。

美国华裔文学可分为中文作品和英文作品两大类别。

就中文作品而言,因受中国文学影响,使用中文创作的华人移民作家,如严歌苓等,属较为典型的中国现实主义流派,创作风格有中国“伤痕”文学之痕迹。电影《芳华》便可视为怀旧、青春文学的再现。就此而言,可以说美国华裔文学中文作品源于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海外分支。毕竟中文作品在美国市场有限,作者基于创作背景和读者群体之需,必须同中国文学、市场保持关联。

美国华裔文学如何形塑华人形象?— 专访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

2017年12月,影片《芳华》在北京举行首映礼。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但英文作品已脱胎换骨。华人英文作品实际已是美国风格的思维和文学体裁,写作手法、主题选择、文体风格等首先适应美国读者需求。比如汤亭亭代表作《女勇士》和中国文学已大相径庭,只能说是在美国社会诞生的带有中国色彩的美国文学。

中新社记者:目前,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哪些?有何因素影响华裔文学的受众范围?

尹晓煌:华人中文作品的主要受众是华人读者,尤其是华人新移民。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通晓中文,喜爱阅读,与中国社会联系紧密,故有了解中文作品的兴趣和需求。

华人英文作品受众主要是美国中产阶级,比如汤亭亭的作品深受美国主流女性的欣赏和喜爱,她并因此成为荣获美国总统文学奖的首位亚裔女作家。一部作品如想在美国获得成功,尤其是文学类,首先要打动美国社会的阅读主体,即中产阶级女性。

尽管目前华裔文学已成美国文学主流一部分,但在市场营销等方面仍被习惯性贴上“华裔作家”标签。贴标签虽能带来特定市场群体,但华裔作家首先是美国作家,华裔文学何时把“华裔”标签彻底摘除,才能完全为美国社会所接受。

中新社记者:华裔文学在增进美国对华人及中国文化了解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您看来应如何突破并赢得更多美国读者?

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不仅是增进美国对华人及中国社会理解的渠道,更使得美国人民意识到中国文化之丰富和社会的变化与进步。

华裔作家欲赢得更多美国读者,首先需换位思考,站在美国主流社会立场,思考中国故事,突破某种既定主题和框架。既要考虑主流社会之需,更要顾及受众反应。

其次,要明白对谁讲、讲什么、怎样讲和谁来讲。要考虑到受众群体对中国文化相对陌生。比如,把“抗日战争”简译成Anti-Japanese War,我的美国学生和同事会质疑中国是否对日本有偏见;但如稍作改动,译为Anti-Japanese Invasion War就会使其一目了然。此外,要考虑融贯中西。汤亭亭深受欢迎是因她是以美国文学为载体,从中国传统故事中获得灵感。这些灵感打破了英语文学思维模式,使美国批评家与读者耳目一新。

第三,华裔文学还需建立自身的书评、出版和营销等配套体系。在美国,书评体系极为重要,而华裔文学目前尚缺少完备的书评体系。只有创建了自身的文学评价体系,美国华裔文学乃至中国故事才能在海外具备真正的话语权。(完)

受访者简介:

美国华裔文学如何形塑华人形象?— 专访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

尹晓煌,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美国西方学院终身教授。尹晓煌供图

尹晓煌,美国哈佛大学博士、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终身教授;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英文著作有《美国华裔文学史》《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等及逾百篇英、中论文和文章;曾参与编辑若干有关华人移民和跨文化交流之学术著作,包括《新美国人:1960年以来的美国移民》(哈佛大学)、《美国通天塔:语言、移民和翻译论文集》(哈佛大学)等。

相关专题二:『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活动集锦
『社区报道』 丘成桐:为了大统一理论,把宇宙建到十维了 2024-03-28 [2]
『学人动向』 杨振宁挂念了七十多年的师姐,和她背后屹立三个世纪的学霸家族 2024-03-18 [290]
『社区动态』 晨光基金會(美國)留學生獎助學金 2024-02-10 [1212]
『内外互动』 萧东:2023年美国躲过萧条,2024年呢? 2024-02-04 [1302]
『社区报道』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举办2024年春节招待会 2024-02-04 [1371]
『学术论坛』 第31届环太平洋管理国际研讨会 征文和邀请通知 2024-02-05 [1147]
『社区报道』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举办纪念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会 2024-01-29 [1415]
『社区动态』 2024年国泰银行奖学金于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15日接受申请 2023-12-22 [2352]
『社区报道』 AI颠覆数学研究!陶哲轩借AI破解数学猜想,形式化成功震惊数学圈 2023-12-09 [2619]
『社区报道』 孙涤教授应邀访问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2023-11-26 [2801]
相关专题更多文章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南希·卡特赖特|物理学无法应对现实的复杂性 2024-03-27 [2]
独家专访|赵鼎新:浙大这些年,“实现的要比当初设想的多” 2024-03-27 [2]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3-26 [116]
对话古生物学家:《沙丘》的沙虫有没有地球版 2024-03-26 [58]
方绍伟:为什么秦晖的文化观念是错的? 2024-03-26 [133]
杨培东院士,最新Nature Catalysis! 2024-03-26 [46]
诺奖得主MacMillan最新Science:SH2自由基分选实现醇-醇交叉偶联 2024-03-26 [74]
室温超导“造假”论文是如何登上《自然》杂志的? 2024-03-25 [108]
俞敏洪丨让孩子用脚步丈量真实的世界 2024-03-25 [274]
北大教授尹保云 | 中国思想界的两大鸦片:“西方没落说”和“文明无优劣” 2024-03-25 [32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