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中国CDC首席科学家曾光:新冠病人没有死,防疫人员累死了!不赞成!
2021/12/22 16:00:01 | 浏览:1336 | 评论:0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接受了杨澜的专访,他表示疾控人说真话是最重要的,应该要有这样的气魄,这是起码的。

中国CDC首席科学家曾光:新冠病人没有死,防疫人员累死了!不赞成!

曾光说:我听说有些地方,新冠病人没有死,我们的人(指防疫工作人员),累死了。

曾光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个干部问责制,比如工作做得一样好的人,但是他这里出现疫情了,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可能这部分人压力非常大,甚至可能被免职了。那其它地方人,为了努力工作,加班加点,或者给部下施加压力。”

像曾光这样的科学家,考虑到他还有官方身份,一般是建议做什么,很少明确“反对”什么。但这一次,曾光明确反对“超负荷防疫”,“拼的是人们不睡觉,连续超负荷工作,我不赞成这样。应该是讲究科学防疫,另外对发生疫情,应该客观冷静对待,关键是早下手。”

“超负荷防疫”和“干部问责制”是息息相关的。曾光实际上委婉地提出了对“干部问责制”的不同看法。

作为国家疾控中心流行病学的首席科学家,曾光的表态一定是深思熟虑的,甚至可以说是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头才这样说。那么,目前形势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众多工作人员倒在防疫一线

这里有一些新闻:

2021年12月14日,浙江乐清民警陈源凯突发疾病,牺牲在了防疫第一线。生前连续五天加班,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极度劳累……

2021年11 月 26 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沙琳因公殉职。生前连续 14 天坚守在抗疫一线,全力协调筹集医疗救治物资,因过度劳累导致心源性猝死……

2021年11月12日夜里,辽宁省大连民警刘秋利因突发疾病牺牲。从2020年初开始,刘秋利就冲在抗疫最前线,核查流调信息,他最多一天打了近300个电话,还要参与人员转移、维持秩序、录入信息、配送物资等工作,经常一天下来累到虚脱。

今年以来,牺牲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还有石家庄社区工作人员李瑞芝、河北廊坊村干部刘广来、广东揭阳民警黄少波、山东泰安民警李弦……

而在疫情防控压力最大的云南省,自抗疫以来到2021年9月,有41位民辅警因公牺牲。

对于这些因参与防疫工作而牺牲的工作人员,我们不能不感到痛心、惋惜。但更残酷的,这种情形似乎不会马上结束,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是谁。

疫情仍在发展。12月22日,全国共报告本土病例71例,分布在5个省。12月23日一早,西安市发布消息,核酸筛查工作共发现核酸阳性人员127例,西安市,疫情已经出现“社区传播”。目前,西安市已经暂停航班和火车,全市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因为中国已经有丰富的“动态清零”经验,我相信随着管制力度的加大,全国各省市最终都能将疫情控制下来。西安也会控制下来,当然代价很大。

回顾整个2021年,中国各省市疫情可谓“此起彼伏”。根据我的手动统计,新增本地病例全国都为零的日子不超过40天(其中仍有无症状感染者和境外输入病例),主要集中在6月和9月的部分时间。而到10月,疫情就没有断过线,而这次西安爆大雷之前,其它省市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疫情的防控压力极大,可以总结为两个字:苦战。

而在2022年,苦战显然还会继续。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困境:众多一线防疫人员牺牲的背后,是无数基层人员的超负荷运转已经2年,他们还能撑多久?

“动态清零”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健康,但另如果现在就已经为了“清零”而付出过多的人员牺牲,更不用说已经扛了整2年的民生经济,该如何交待?

必须更新认识:各地为何破防?

很显然,包括曾光在内的一些专家已经看到了这种困境。如果说“清零”的策略短期不会改变,那就要减少防疫代价。防疫当然就要付出代价,但所有这些代价都是必须的吗?

并不是。曾光教授说的很清楚,其中症结在于为了“怕免职“而一层层施加的压力,并不是出于”科学防疫“的需要。

在这点上,我十分赞同曾光教授的判断。早在去年南京疫情爆发以后,我就提出,大家要更新一个认识:发生疫情,核心原因不是什么“缺乏意识责任“的问题,而是在面对德尔塔这样的变异毒株时,所需要的防控能力和防疫资源远超之前。少数几个官员的“责任意识”不是关键因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病毒太难防了。全国各省市都有破防,难道每个地方的官员都没有责任感吗?

△本人去年8月6日对疫情的观点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防疫遵循“木桶原理“,病毒只需要突破防疫最薄弱的环节就行,这个环节可能是一个清洁工,一个货运人员,或者一个送餐人员,也可能是某个消毒不彻底的物品,很多是你原来想不到的地方。真是太难防了。

另外一个难防的因素在于,随着去年下半年新冠疫苗接种的全面铺开,全国大部分人都接种了两针(截至今年9月,9亿多人完成全程接种),疫苗难防感染,但可以降低重症率。接种疫苗带来的一个变化是被感染者更多为轻症或者无症状,这给病毒的“早发现早报告”带来了极大挑战。

需要考虑的是,这还只是德尔塔毒株,传播力可能是德尔塔毒株3-4倍的奥密克戎毒株正滚滚而来,它更难防。

改变防疫形式主义,先调整“问责制”

越是面对这种难防的病毒,越要客观冷静。首先一点,就是要重新审视一刀切的“问责制“。不是说不能再问责了,而是不能出现疫情就必须官员免职,要实事求是追责。因为只有些地方出现疫情了,可能不是干部不用心,而是人员水平有限、防疫资源有限,甚至纯粹是运气差。

极致的问责必然导致各地官员心理压力巨大,神经高度紧张。他们实际上不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到位”,既然不确定,那就把容易看见、适合汇报的表面工作都做全了,有余力再做其它的,以防问责。形式主义就是这么产生的。

形式主必然导致层层加码,一方面让基层工作人员“连续超负荷运转“,因为“闲着”看起来就像是防疫不到位;另一方面是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也被形式主义搞得鸡飞狗跳。

形式主义的另一大问题是浪费防疫资源,模糊防疫重点。因为防疫的人力、物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地方平均分配。你把很多时间用在测体温、填表、检测健康码,就不可能有更多时间用在真正的防疫漏洞上。

我的建议是将疫情”问责制“调整为“奖励”为主,问责为辅,对于防疫得好的地区要褒奖。因为只有采取科学防疫措施才能防好,而形式主义是防不住的。

那么,如何调整才能回归“科学防疫”呢?对于这点,除了“早下手”这点,在另外的访谈中,曾光教授也进行了说明,即“我们在每一个地方防控,最后都要及时做总结,及时做评估,分析控制疫情的关键因素,并在之后保留。”

看似简单的话,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举一例,全国有哪个地方是通过在商场或小区门口测体温发现病例的?没有吧,一个都没有。这样的措施就不是“关键因素”,不值得保留。

曾光表示,动态清零靠科学和智慧,无需层层加码,要避免疫情防控“盲目扩大化”。是时候清查一下“盲目扩大化”的问题了,否则会大大削弱“动态清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3-26 [96]
对话古生物学家:《沙丘》的沙虫有没有地球版 2024-03-26 [28]
方绍伟:为什么秦晖的文化观念是错的? 2024-03-26 [65]
杨培东院士,最新Nature Catalysis! 2024-03-26 [26]
诺奖得主MacMillan最新Science:SH2自由基分选实现醇-醇交叉偶联 2024-03-26 [23]
室温超导“造假”论文是如何登上《自然》杂志的? 2024-03-25 [92]
俞敏洪丨让孩子用脚步丈量真实的世界 2024-03-25 [247]
北大教授尹保云 | 中国思想界的两大鸦片:“西方没落说”和“文明无优劣” 2024-03-25 [246]
赵鼎新:撤了 2024-03-24 [163]
张鸣:当心国学是国渣! 2024-03-24 [10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