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沙龍創辦人、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前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林泉忠的演講內容,引起熱烈對話。
林泉忠演講的主軸是馬英九執政後,兩岸關係的「變」與「不變」。就「變」的部分來說,自連戰2005年的訪中「破冰之旅」後,國共兩黨產生「擱置爭議」的共識,馬政府上台後,兩岸官方已建立基本互信、敵對關係緩和,北京政府停止批判台灣當局,台灣方面也擱置返聯運動、避免刺激北京。此外,兩岸的雙向交流歷史性地實現,包括三通、四陸(陸客、陸生、陸資、陸貨),以及「外交休兵」。
「變」的原因,林泉忠認為是北京方面選擇的結果,一方面避免給大陸人民對台政策徹底失敗的印象,另方面也不願意失去歷史的機遇。
「不變」的則是兩岸基本主張,包括大陸方面堅持「一中」,軍事方面飛彈未撤;台灣方面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軍事方面繼續向美採購武器等。
「量變」方面,林泉忠指出,在「先經後政」原則之下,兩岸在人、貨、資金方面的交流擴大。「質變」方面,林泉忠觀察到,兩岸從敵對態度轉變成為「中國人式交往關係」。中國人與西方人對朋友的態度相比,中國人比較傾向討好朋友,不做朋友不喜歡的事。
另一項「質變」,則是他發現大陸介入台灣內部政治運作的跡象。林泉忠以返聯公投流產、達賴喇嘛訪台、以及熱比婭影片放映事件,說明大陸如何以迂迴的方式施壓,達到影響台灣政治運作的目的。
此外,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態度也發生了「質變」,主要展現在對「中國崛起」的認知,以及「不要得罪大陸」的心理變化上。
談到未來主導兩岸關係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林泉忠認為,中國方面,在與台灣簽署ECFA後,兩岸經濟一體化成定局,兩岸實質性的「從屬關係」將更明顯。在台灣方面的主要因素則是台灣的民主機制,林泉忠認為這是牽制大陸政治西進的「最後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