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2022/2/4 15:22:46 | 浏览:2183 | 评论:0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在美国实验室里,华人工作人员甚多,但获奖者寥寥无几

最近,知名华人学者、MIT终身教授陈刚被判无罪释放,让在美华人(不仅仅只是科研群体)大为振奋,这是因为近来一段时间针对美国华裔/亚裔群体的伤害以及不公正的待遇仍在继续,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日,诺奖得主、美国前能源部长朱棣文也准备出来发声,举行在线研讨会,讨论亚裔在美国科学以及工程领域的贡献。(研讨会见底部的参会信息)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本周,知名华人学者詹裕农在《细胞》杂志撰写评论:“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这也是一心只为纯粹科研工作的詹裕农少有的对外发声。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詹裕农和叶公杼

詹裕农,知名华人学者,1945年出生江西泰和县。建国前,随父母定居于台湾,詹裕农出生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詹腾荪,其母郑美珠,均毕业于中正大学),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与叶公杼结为夫妻,打理同一个实验室,他们都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二人荣获了诸多荣誉和奖项。

詹裕农深知美国亚裔学者的难处,这片天地并非对所有人都公平。

在这篇评论中,詹裕农指出,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奖项获得者中缺乏种族多样性,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某些族裔的科学家群体一直以来被低估。其中亚裔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获奖者代表性不足,这一趋势最近也没有明显的改进。

作为华裔的他,觉得有必要站出来为自己代表的群体说话。

要知道,美国生物医学实验室里,亚裔(以华人为主,印度次之)几乎占据了一半的人。但长期以来,他们的贡献被严重低估。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在评论中,詹裕农指出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显示,亚裔学生占31%,教员占21.3%,有终身教职及正在申请终身教职的人占据12.3%。

那么,这些亚裔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研究水平如何?一个评估研究项目质量的标准就是美国NIH的R01项目(这是美国难拿的科研项目)的申请情况,有分析指出在2000-2006年的申请者中16.7%是亚裔,最后亚裔申请成功的比例为14.7%,申请比例与最后成功的比例相差不大,可以说亚裔与其他族裔的美国人的研究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没什么差异。

然而,在获得奖项认可上,这个比例就呈现一边倒了。研究者调查了包括Breakthrough prize、Lasker Award、Horwitz Prize等奖项,除了Breakthrough prize、Vilcek Prize等几个奖项外,包括拉斯克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如Rosenstiel Prize、March of Dime Prize、E.B. Wilson Medal、Thomas Hunt Morgan Medal、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Medal以及Gerard Prize都严重低估亚裔的贡献。

亚裔获奖者寥寥无几,他们没什么话语权。

在这里需要补充一句,Breakthrough prize之所以对亚裔比较“友好”,主要是硅谷华人科学家以及企业家群体强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奖项的早期发起人中有马化腾和马云。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细胞》| 詹裕农院士:美国亚裔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获奖情况被低估

亚裔很少会获得奖项的认可,这是美国生物医学领域长期以来的“歧视”

事实上,近年来,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为例,几乎每年的获奖工作中,都有华人学者的身影,他们当年深度参与了这些诺奖级发现,甚至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诺贝尔奖授予肿瘤免疫治疗的两位学者,另有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华人学者陈列平也做出了关键贡献,诺奖的官方材料里也有多处提及了陈列平的贡献,但最后公布奖项时,陈列平不在获奖名单中,可以说这是与诺奖近距离插肩而过。

最后,詹裕农建议美国要正视在生物医学领域存在的不公,同时审视奖项评审的环节,最后他希望能加大训练亚裔科学家。至于詹裕农的这些呼吁什么时候能发挥作用,估计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美国对华裔以及其他亚裔的偏见仍在继续,这就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人站出来说话。

纪 十)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台湾学者潘光哲:为什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改造国民性? 2025-09-15 [50]
AI教父万万没想到,前女友用ChatGPT跟他闹分手 2025-09-15 [38]
男生给导师申请3块科研经费,被学校退回,导师:写个三块钱,这弄个鬼的... 2025-09-15 [62]
富过17代,这个中国名门望族把子孙全送哈佛 2025-09-15 [146]
薛澜:AI治理并非创新对立面或附属议题,需要回归到全球合作轨道 2025-09-11 [159]
《时代》周刊发布AI影响力100人名单,4位中国入选者有哪些共同的管理逻辑? 2025-09-11 [487]
刘元春:“十五五”锚定三大主线,治理体系改革是内部结构转型的破局核心 2025-09-02 [2380]
黄奇帆的最新报告 2025-08-20 [1472]
当年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状况怎样? 2025-08-21 [918]
哥大教授:美国的大学不扩招 2025-08-21 [754]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