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封城还是不封城?这是个问题.....
2022/3/31 13:47:33 | 浏览:1706 | 评论:0

一、上海破防

三年了,我们少说也有近百个城市的封城经验,但进入2022年以来,很多城市依然出现了不少让人痛心的情形。有长春的四岁女童得了喉炎,因为等待核酸检测结果错过了急救的机会;有西安孕妇辗转多家医院不能收治最终流产;有晋江男子外出“恶意”谋生。最近的城市是上海,东方医院的周盛妮护士突发哮喘,打120叫不到救护车,本想到自家医院更为稳妥,结果没能跨进这家医院,后来辗转道理上海仁济医院,但为时已晚,因抢救无效去世。早上资讯群里还有个信息不知真假,浦东某小区一位女士,母亲胰腺癌晚期,却不能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于是从楼上撒下了大量百元现钞,也许是祭奠,也许是愤怒。虽然这个案例不一定为真,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情形一定为真,比起生命损失,这反而可能算是不那么残忍的情形。

 每一次,人们总是责怪都封城这么多次了,怎么抄作业都不会。良善的心意可以理解,但我们可能还是要分析事情的本质。

 实际上,当上海的精准防控还很成功的时候,我反而觉得上海是一个不那么好的示范。因为它不正常,它给了人们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疫情防控有那么一种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舒爽模式。好比一个公司里,大多数人虽然都能够一些时候加加班,但也希望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陪陪孩子,偶尔休个长假。但是,有一天突然来了这么个家伙,每天工作16小时,总是热情高涨、全年无休、任劳任怨。于是,我们便以这位优秀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全部人员。

 所以,当西安封城,人们将西安与上海比较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我的意见是“局部的改善当然是可能的。但从哲学本质上讲,选择这一端,你就会失去那一端。即使第二三四个城市改善了,第五个还是可能出问题;即使这一次的问题都改善了,下一次还会遇到别的问题。”

 最后一句就是说上海,即使这一次改善了,下一次还会遇到别的问题。一次又一次袭击,最终它会破防。当然,上海已经非常努力,在必须选择的轨道上,上海尽最大力量坚持到了现在,而且依然在努力探索。

 那么我是指封城才是对的吗?当然不是。我是说,一种精准清零的舒爽模式是不存在的,不需要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有代价,不同的是代价的呈现方式。要么是不追求清零的情况下,更多的老弱个体感染疫情死亡;要么是追求清零的情况下,产生了让人痛心不已的次生灾害。

 正是由于我们深知人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为了抵消人对执行制度的折扣影响,又常常以加码、一刀切的方式来追求制度执行的效果。这样,就医、亲人离世、团聚等个性化需求不被照顾就是必然的了。

1975年,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自己的新闻周刊专栏中写了一篇文章,后来这个说法誉满天下,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任何一个商品,如果它的定价低于市场价格的话,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人对它做了补贴。这个补贴的角色有时候是政府,有时候是企业”。

其实,把上面的道理扩展一下,在社会治理领域依然成立。疫情防控没有舒爽模式,如果你在封城中毫发无伤,并不是封城没有代价,而是那些因封城耽误救治失去生命的人、失去收入不能更好照顾家庭的人、生意倒闭关门解散的人、不能回家不能住店流落街头的人补贴了你。

很多人还是会认为,封城我们已经很有经验了,上门送饭菜、送医药、救助流浪人员、危重患者急诊通道,都是能照顾好的,照顾不到只是因为这个城市基层政府不作为,只要足够用心,就能百分百做到。

但其实,还是做不到。即使不论现实的医疗资源、治理水平、地域文化,也还有两个从逻辑和现实无法绕开的原因:

第一,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性。人性会麻木、会疲劳,不能长期、精确、百分之百执行。举个例子,两年来,在隔离酒店的管理中,只要有隔离酒店院内感染就是没有遵守防疫纪律,就可以追究管理责任。因为理论上,我们认为隔离酒店工作人员应当穿好防护服、严格培训、遵守防疫纪律,因此就不应该有感染。

既然我们相信以上规则,那为什么每次封城,却依然规定阳性案例到特定医院救治,或者无核酸检查报告就不能入院就诊?这就是因为,实际执行中我们知道,即使是最具防疫隔离经验的医护职业群体依然可能感染,而广大隔离酒店的一线员工实则就是日常保洁、保安等最基础工作人员就地转岗。特别是本土疫情爆发期间,大量隔离酒店匆忙启用,肯于穿戴二级防护进行一线工作的人员更是缺乏,所谓严格培训与基本医学知识其实难以讲究。事实上,据疫情初期美国统计,职业医护群体有高达20%感染。

所以,一个城市封城状态下,所有遗憾都可以照顾到,也许理论上可以成立。但事实上,只要是人去管理的城市,就是做不到,就一定会有痛心的案例。

第二,更本质的原因,从逻辑上讲,封城就是一次小型、短暂的计划经济实验。封城在发挥巨大的阻断疫情功效的同时,本质上是让人口密集的城市以计划模式运作,城市越大,虽然资源越多,但个性化需要越多,问题也越多。孕妇、透析者、复诊需求、抑郁症、团聚、老人离世、新生儿生产、流浪者。没有封城的时候,每个城市的医院都是如此的繁忙。一旦封城,那些门诊、急诊、手术室一下子如此安静,其中多少人可以等待,多少人又不能等待?计划模式本质上就决定了有大量分散的、个性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无法满足的地方就是代价。实践也证明,一旦封城,连好好吃饭和就医都会出问题,即使是上海。

二、“总量最大“和”权责对等“

哲学上有一个很好的电车难题,就是本文最前面的图片所示意。

封城还是不封城?这是个问题.....

(图片为《陌生人溺水》封面图)

改动轨道,杀一个人,救四个人;

不改动,则死四个人,但旁边那个本来就不会死的人可以照常活下来。

有本书叫《陌生人溺水》,对到德与权利问题有很好的分析,我上面的图片用的就是本书的封面。

 一般而言,这个问题有一个相对被认可的答案,罗翔也专门讲过。我以自己的理解讲述如下。对于生命,我们尊重两条原则:

第一,生命没有高低,生命不可以加总。并不是两条(或者更多条)生命大于一条生命。所以,我们不承认另外两个人的生命就可以交换我们孩子的生命;我们不承认五个杀人犯杀害一个人后,这五个人只需要选出一条抵命就是公平的。

 第二,我们不能将无辜的人置于危险。救人是善良的愿望,但是为了救人将无辜的人置于危险,这是杀人。

 所以,不应该改动轨道。

 不知道在我们这种社会教育之下,大多数人会怎么选。但一定会有一些人觉得应该选改动轨道,杀一个人,救四个人。因为,如此选择,总量最大。

 那么,我们再问,如果这一个人,就是你自己呢?你是否依然如此选择?

 当然,也许有人如此崇高,愿意牺牲?那么我们继续问:

如果这一个人,就是你父母呢?

如果这一个人,就是你的孩子呢?

 我相信到这一步,还愿意改动轨道的人就不多了。

 然而,封城的内在含义,就是改动轨道。我们牺牲了另外一些人。这些人的紧迫性可能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也许是封城后,变得如此安静的门诊、急诊、手术室里,我们不知道的其中多少是不能等待的人?也可能是那些抑郁烦躁的心理疾患者、那些要看望弥留之际的亲人的人、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迫切要回到家人身边的人。还可能是被突然制动,无处可去、无家可回的流落街头的人。

 我们改动轨道,伤害了一些人,因为我们能救更多人。这叫“总量最大”机制。这种机制下,如果你在封城中毫发无伤,那是因为另一些无辜的人承担了代价。

 我们还没有那么愧疚,没有那么自责,只是因为不是我们,或者我们的父母孩子躺在轨道上。

 但是,很多人还是不理解。不封城,伤亡更大啊,怎么办?

 记得我们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生命是不可以比较的,不能把无辜的人置于险境。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那些原本可以看病的人应该可以继续看病,那些原本可以生产的妈妈应该可以继续生产,而那些原本疏于照料自己健康的人应当自主承担感染风险。你不能因为需要自己更加安全,从而剥夺他人获得救治的权利。

 这叫“权责对等”机制。

 我们选择的叫做“总量最大”机制,而有些国家选择的叫做“权责对等”机制。

 对于“总量最大”机制,评价该机制的成功标准就是伤亡最少。对于“权责对等”机制,评价该机制的成功标准就是代价与收益不能错位。

 三、“不减少选择“就是正当的

在逻辑上,评判一项管理规定,我们首先会看:“它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人们的选择“。然后,我们再看,它是为被增加或者减少选择的人带来收益还是代价?

比如,最近读《朱镕基讲话实录》,讲到以前粮食只能国家收购,后来我们放开了,允许私商收购。那么,这是增加了选择。也许有些人有道德洁癖,非要卖给国家粮站,没关系,你可以坚持。但你不能剥夺别的农民买粮给私商这一选择。

又比如,以前我的文章里举过一个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特效药,叫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简称ACTH。2011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调整激素、调节内分泌类和神经系统类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ACTH被限价为“5.9元/瓶”。这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例子。限价实际上减少了选择,由于正规渠道无法盈利导致了药品的消失。当然,这个限价目前已经取消了。

而对于封城也可以如此分析。我们简单的把人们分成两种人:支持封城的人,和不支持封城的人。

 在封城状态下:

支持封城的人,因为他们原本就支持封城,他们并没有被减少选择;

不支持封城的人,因为原本可以就医、出行、看望弥留之际的父母、住店,但是现在被减少了选择。

 在不封城的状态下呢,

 支持封城的人,他们依然可以自行选择足不出户,将自己锁在屋内,或者一家人仅仅两周派出一名成员外出买菜,与封城状态下完全一致。他们完全可以自行实施与封城同等的自行封闭措施,他们并没有被减少选择。当然,由于没有封城,感染人数会更多,外出风险会更大。但是,你只要自己做好防护就好,更少的外出就好,甚至因为只有你自己封城,市场经济还在运行,外部快递可以获得的蔬菜、物资等资源更丰富、更快捷。也许你没有工资,但是封城状态下,本来你就会损失工资(体制内就业可能除外),你并没有增加损失。

 事实上,很多老外的生存主义者就是这么干的,是否封城与自己无关,他们直接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好。

 所以,在不封城的状态下,即使是支持封城的人,他们的选择也没有被减少。

 同样,不支持封城的人,由于仍然可以继续就医、出行、看望弥留之际的父母、出行住店,他们也没有被减少选择。

 但是,不封城的情况下,伤亡一定会加大。因为有些人原本就不在乎,会大胆的外出被感染,但是很遗憾,必须你自己负责,你要对自己的大胆和放纵负责。有些人会很谨慎的做好防护措施,但是依然被感染,因为你的措施还不够有力和科学,你依然要对自己负责。否则,你可以选择完全不外出,极限状况下,你有对自己采取“封城“措施的自由。但是,你没有因为自己要”封城“,胁迫他人和你一起自我禁闭的权利。

 再重复一遍,权责对等机制下,评价该机制的成功标准是代价与收益不能错位。

 大体上,在不封城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无辜情形是:有些无法自主管理的人,譬如老人、孩子,由于他们不具有对自我负责的能力,因他人的疏忽而被感染。这种情形是非常痛心的,但一般而言,这时的传染源是他们的监护人(有时也可能是工作人员),包括老人的子女,或孩子的父母,这是监护人的责任。对于公共政策而言,此时将幼儿园进行家庭教学(父母监护),老人院进行封闭管理是可行的,而且可以理解的措施。

 以上,我们主要是从逻辑上就“封城模式”进行粗疏的探讨,但实际上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疫情防控是精细的科学操作,绝非不是1就是0这么简单。虽然逻辑上我们说封城的本质可能等同于改动轨道,但绝非任何行政控制措施都不能有。是否对部分权利,如出行、探视、上学、聚会规模进行限制,限制到哪一步都需要随着疫情发展进行动态的实践探索。

 四、结语

一个国家面对疫情采用什么防治模式,表面上是政府选择的,实际上是民众主流民意的共同选择。当我们选择“总量最大“的模式时,就必然承受某些局部作出牺牲的痛苦,就一定会有特定个体、特定情形为封城承担代价。相比全局的成功,这种代价也许看起来很小,但是他的本质是这部分被牺牲的人补贴了我们。

而对于在封城中享受了补贴的人而言,下一次你是否还支持封城,仅仅取决于是否轮到你付出代价。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74]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59]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56]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74]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33]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37]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31]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46]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306]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46]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