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0年10月20日
“十一五”重大科技工程成果亮丽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2500多个课题,投入资金400多亿元,部分重大专项已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 大飞机专项C919大客机基本总体方案已通过国家评审,国产材料研制、关键技术攻关等取得突破,机头工程样机主体结构已研制完成并用于功能性试验。
- 大型核电站专项在AP1000蒸汽发生器大锻件、主管道和钢质安全壳容器等重大部件研制上取得突破。
- 油气开发专项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地震仪2000道主机等部分重大装备进入试制与组装阶段,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进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 水污染治理专项突破了化工、制药等行业污染物减排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了节能高效污泥脱水机等一批污水深度处理设备,推动了新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实现。
- 通过转基因专项的支持,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占有率达93%。
“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展了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发,开发了40种重大或常见疾病的疫苗,已有2个获得新药证书并商业化。其中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重组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于2009年3月获得新药证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新药证书的同类疫苗。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于2009年3月获得新药证书,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同类证书的疫苗产品。
“十一五”以来,我国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成创新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大作物丰产技术,在全国12个粮食主产省“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累计建设面积达6.8255亿亩,共计增产粮食4008.68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国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自主研发科学仪器设备,高质量地建成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升级改造工程、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显著提高了我国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中美创新对话会议召开
2010年10月14日,“中美创新对话”在北京成功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与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兼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霍尔德伦共同主持会议。来自中美双方多个部门、企业和学术界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双方就中美创新政策、创新政策最佳实践、企业对创新驱动措施的看法以及中国和美国的创新手段等四个议题坦诚交换了意见。
此次“中美创新对话”会议是根据中美两国元首特别代表在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下达成的共识,在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框架下召开的。下一次创新对话将于2011年5月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举行。
中法创新集群合作论坛
10月17~18日,中法创新集群合作论坛在成都举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指出,中法两国的科技合作有力地推动着两国政治、文化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加强中法在产学研创新领域的合作,2007年11月,中国科技部和法国经济、财政和就业部签署了“关于中国高新区与法国竞争力集群的合作协议”。近三年来,中法双方通过经验交流、专题调研以及创新项目对接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在创新集群层面以及企业和项目层面的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本次论坛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法国工业经济就业部竞争工业与服务总司共同主办。法国工业经济部副部长吕克卢梭先生率领来自法国相关政府部门以及12家竞争力集群的70名代表组团参加论坛,来自中国15家国家高新区、创新基地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的中方代表150人出席论坛。论坛以中法共同关心的产业技术领域为基础,通过政策交流、专题研讨和项目洽谈活动,实现中法创新集群的交流与对接,充分体现了务求实效的特点,获得了中外双方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取得圆满成功。
2010年国际技术转移大会召开
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政策法规司、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上海市科委、联合国亚太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欧盟知识产权保护项目二期办公室等单位主办,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单位承办的2010年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于10月13~14日在上海举行。大会以“世博科技与国际技术转移—共同的发展机遇”为主题,以主题演讲和圆桌会议相结合的形式,对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的意义、有效模式、发展方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来自全国23个省市和美、英、法、德、卢森堡、奥地利、印度、越南、欧盟委员会等18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的260多位代表到会。
会议期间,中外嘉宾就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的实践和经济、应用技术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模式、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实务、利用创新服务网络促进技术转移四个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各国专家一致认为,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各国机构和组织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促进国际技术转移,为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中国家科技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合作国际研讨会召开
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社会发展司和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10月8日由科技部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和中科院地理所主办的发展中国家科技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召开。科技部、部分发展中国家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在津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的中外代表、近期在华举办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部分学员、中外高校院所及企业代表共7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旨在探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的需求、机制、能力建设等问题,提出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合作领域,进一步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技术研发与技术转让的南南科技合作。会议期间,代表就向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经验、优先合作领域、合作机制与模式、下一步的合作建议、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等展开了热烈充分的讨论,并对推动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提出了建议。
会议形成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研发与转让方面开展南南合作的共识,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更好地促进南南科技合作,交流中心近期将推出合作信息网络平台(www.cstec.org.cn/en),欢迎各方提供信息并使用。
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年产量将达100万辆
科技部长万钢10月16日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发展汽车工业必须要走新能源汽车之路,走电动汽车之路。预计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年产量将达到100万辆。
万钢说,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09年启动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目标是让公交车这类运行最繁忙、造成尾气最多的汽车首先转型;策略是以公共汽车带动电池电机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规模。同时,通过公交运行进行电动汽车的集中维护保养改进,最终提升产品质量。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后,我们采取市场引领的策略发展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产业。初步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通过资本市场进入电动汽车产业的资金就有85亿元人民币。
201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举行
201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于10月13~15日在北京举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以及世界风能理事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等部门和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整机、元件及配件厂商、研究机构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就风电发展趋势、技术障碍、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交流。来自。此次展览会有来自世界参加展览。
自“十一五”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五年实现翻倍增长,2009年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500万千瓦,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华锐公司、金风公司以及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三家风机整机制造企业已进入世界风机制造业前十行列。本次大会暨展览会的举办,有助于加强风电领域的技术交流,推动我国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跨越。
2020年中国拟建成“空天一体”天文观测网络
从中科院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研讨会上获悉,到2020年,中国拟建成从地面到空间,从内陆到南极冰穹“空天一体”的天文观测网络。目前,中国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单口径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射电望远镜,并积极参与建设国际30米巨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TMT)计划,同时筹划在南极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和在南半球建造南天LAMOST望远镜。
到2020年,要利用中国航空工业技术优势和卫星载荷研制成功的基础,争取实现中国自主空间天文卫星零的突破,建成从地面到空间,从内陆到南极冰穹“空天一体”的天文观测网络,大幅度提升前沿科学研究整体能力,在天文学前沿领域形成有重要显示度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建成国内最大工业云计算平台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计算中心建成百万亿次超级工业云计算平台。该“云平台”拥有每秒百万亿次的超强计算能力,包括42个机柜、436台服务器,总计有4668个“核”,无论在计算规模,还是能耗管理、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还采用芯片级节能、基础架构级节能和系统级节能三级节能设计。目前,该平台已在人体基因测序、地震工程和汽车碰撞模拟仿真失效分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工建设
10月8日,总投资4.425亿元的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工建设。该博物馆设计为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三馆合一”的公益性特大综合型博物馆,集展示与教育、科研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将是一处将科技性、参与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及旅游观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