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的巨变
2010年的中国,最重要的事件可能是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整个上海的国际化水平、市政建设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建设凭借世博会的机遇上了一个全新台阶。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如果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用“北京欢迎您”来向世界展示开放的中国,那么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则是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在“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口号下向开放的中国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全世界都希望吸引这个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大国老百姓的注意力。
同年,乔布斯持续给世界带来惊喜,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ad,点燃了平板电脑市场。北约组织(NATO)则在同一年发布了主旨为Active Engagement,Modern Defence(主动参与,现代防御)的战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
2022年6月30日,北约马德里峰会再一次发布全新战略概念(北约的战略概念以十年周期更新)。对比北约的两份战略文件,我们不难看出这十年世界的巨变:
第一、 十年前,北约十分重视与俄罗斯的合作,将与俄罗斯的关系定位于具有战略重要性(strategic importance),并期望与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而现在,俄罗斯已经被定义为北约安全以及欧洲-大西洋区域和平和稳定最大、最直接的威胁(The Russian Feder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direct threat to Allies' security and to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Euro-Atlantic area. )。俄乌战争彻底改变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并促使这个本来就聚焦于欧洲-大西洋区域安全的组织从“脑死”到“满血复活”,甚至迫使一直保持中立的瑞典和芬兰都急不可耐地要加入北约。欧洲-大西洋区域的战略安全格局全面重新洗牌。
第二、 十年前,中国是一个与北约没有任何相关性的概念:整个战略文件丝毫没有提及中国二字。但是在十年后的新战略文件中,中国已经和俄罗斯一样,独立占据了两个自然段,并被视为是对北约利益、安全和价值观的挑战。北约正式将中国视为挑战始于2019年,彼时还强调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到2021年,在北约的文件中就仅剩下挑战。如今,将中国写入战略文件,显然已经表明北约准备要长期应对中国的挑战。尽管北约视中俄逐步加深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一种根本性挑战,但同时也强调要与中国保持建设性接触(constructive engagement),显然是要和俄罗斯区别对待。
第三、 十年前,北约的战略安全还主要集中在军事、网络和能源领域;十年后,北约将安全视为更加混合(hybrid)的概念:除了军事、网络、能源外,经济、技术、供应链、卫生等都构成重要的安全要素。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带给北约的一个全新的挑战。十年前大家都相安无事,所以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没有体现出对战略安全的影响。这次俄乌战争爆发已经充分体现出未来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的多角影响特征。而北约所谓的混合概念,其实我在3月29日写的《实际上,欧洲战争已经打响》一文中已经揭示了:“我们虽然现在还不能说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至少目前欧洲大战已经开始了,只是这场欧洲大战是军事战争和经济战争两条战线。我们不难看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军事手段虽然依旧是解决政治问题的终极手段,但是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等已然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手段,这是过往人类文明可能从来没有经历过的。”而俄罗斯的经济体量还仅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北约的新战略将针对北约国家使用的非军事手段的“混合战术”(hybrid tactics)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甚至强调这样的混合手段可能达到武力攻击的水平并进而引发第五条款的共同防御。
第四、 十年前,除了恐怖主义,北约对世界局势的判断是整体安全的,在战略文件中将北约组织的防御角色放在威慑角色之前(Defence and Deterrence),积极推动军备控制;现今,北约认为整个世界安全环境充满威胁,在战略文件中将威慑放在了防御的前面(Deterrence and Defence),并认为军备控制体系已遭受实际破坏。而威慑从十年前以核武器为主,到当下尤其强调常规军力威慑,扩军备战是北约未来十年的重点。正如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马德里峰会期间所表述,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将扩充至3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在俄乌战争前为4万人。
第五、 十年前,北约战略关注的核心是欧洲-大西洋区域,作为战略组成部分的全球安全合作仍然集中在与联合国及泛欧地域如俄罗斯的合作;如今,北约的新战略虽然仍将其定位于一个区域性安全同盟,新战略的全球战略安全合作已经将视野扩大到了北非和中东,尤其是印太区域,强调这个区域的局势会对欧洲-大西洋区域的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要与该区域的伙伴加强对话和合作,以应对跨区域挑战。
和2010年的战略概念相比,北约新战略在以上五个方面的显著不同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北约的变化以及当前世界格局与十年前的巨大差异。从1949年成立开始,北约就在预防前苏联阵营的进攻,但是直至前苏联瓦解,东线也并无战事。在柏林墙倒下后,尽管巴尔干曾经出现纷争,但是规模和强度都很小,在北约的干预下很快平息,欧洲大陆整体的安全局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俄乌战争爆发,欧洲大陆地缘政治均衡轰然倒塌(我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写了数篇讲战争对欧洲影响的文章,其中的很多预言到现在已经被证实)。北约,就像是已退出现役而被存放于仓库的坦克,发动机再次被点燃,炮弹再次被填装。
当然,一旦北约战车“重出江湖”,它的影响必然是全球性的。其战略文件在谈到俄罗斯这个现在明显的危险之前,北约阐述了极权主义对这个组织全方位的威胁,甚至谈到了极权统治模式的输出。虽然这只独立出现在了其战略的一段,但却是非常靠前的一段,实际上是继共产主义之后为北约组织为自己树立的新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对手。而这样的定位显然让北约染指全球安全事务提供了最深层次的支撑,“阵营”已隐约可见。
中国的挑战与破局
北约从俄罗斯制定的政策,侵略和吞并行为等方面对俄罗斯做出的是其最大、最直接的威胁的定位。而对中国,北约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的公开表述、不透明的战略以及意图等来进行判断,这一点显然和俄罗斯是不同的。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北约使用“挑战”的重要原因:双方都还有退路。我们如果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北约的新战略,也能从中看到中国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和挑战已然今非昔比:
1、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北约、欧盟、美国、G7等)的关系已从相安无事到战略竞争和挑战。实际上,北约将中国定位于一种挑战已经是属于非常“温柔”的了。就在此次北约马德里峰会前一天,G7刚结束了今年在德国的峰会。和2021年G7峰会公报四次提及中国不同,今年的G7公报中国出现了12次……而相关表述更是在202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欧盟、美国的相关战略直接将中国定位于系统性的对手,远比挑战两个字更加具体而现实。而北约新战略的真正看点是北约组织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大西洋区域的安全合作组织,这样的一个组织对远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中国的关注度和俄罗斯一样多,甚至将扩大在印太区域与伙伴国的合作,说明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已经非常恶化。
2、 经济一体化下的冲突和矛盾将是混合的,即便出现有限的冲突,也会蔓延至政治、经济、军事、网络、太空、技术、供应链等方方面面。俄乌战争已经充分地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区域冲突的复杂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绝非普京所设想的一场“小战争”那么简单。
3、 鉴于俄乌战争导致的西方与俄罗斯的完全敌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紧密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与西方的关系。
十年间,中国和西方走到今天这样的一个局面,确实也不能再恶化下去了。但是破局点在哪里?
除了传统的维护和平的定位之外,北约在新战略中尤其强调未来十年组织定位是要做“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守护者”(a bulwark of the 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人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下来的,摆脱帝国时代依靠军事强力、领土攫取来扩大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而是依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市场的全球开放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来实现各国的经济共同发展所需要的规则以及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我在2021年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写的《拜登唯一的一张明牌,我们居然不会打》一文中就预见:“为什么Rules-based Order会成为未来西方对华政策的核心?从经济层面来看,规则其实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都完全在追求自我的价值和利益,但是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一样,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最终的结果却往往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自由市场机制:一个基于自由交易意愿、资源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各方利益受到保护的规则。没有市场规则,就没有现代资本主义;没有统一的市场规则,人类文明甚至无法摆脱帝国时代。”
在北约看来,俄罗斯的所作所为是在破坏(undermine)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国对北约构成的核心挑战也是试图颠覆(subvert)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系则是在削弱(undercut)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而北约的国际战略安全合作的基础和目标也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次北约新战略对基于规则的秩序的强调是空前的。在北约新战略概念中,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涉及俄罗斯的段落中有一处,而在涉及中国的段落中出现三处。显然,北约认为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核心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国。其实,颠覆这个词也比破坏这个词要重很多。这与欧盟、美国、G7此前各自发布的印太战略以及涉及中国的相关表述保持了一致。北约的安全概念从军事领域扩大到了更广泛的混合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范畴远远不止是军事。
实际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北约最担心、最关注的点,是北约认为与中国最大的矛盾点,也正是中国与西方改变关系恶化局面的关键破局点。
首先,从历史看,中国发展到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是这样一个基于规则的秩序在过去半个世纪最大的受益者,没有之一。二战后,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战败国不仅首先摆脱了帝国时代战争可能带给这些国家长期的阴霾和屈辱,而是很快在全球资本和市场的带动下重新崛起,日本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强经济体,德国至今是欧盟最强的经济体。而中国,则在邓小平的带领下降下了意识形态层面的铁幕,以创新的重要手段:试错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打开国门,进行了迄今为止最重要也是最大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融入国际秩序的中国经济在全球资本和市场的推动下高速成长,2001年加入WTO更是标志着中国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所正式接受,到今天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和日本、德国战后的崛起,本质上都受益于这个基于规则的秩序。中国作为基于规则的秩序的受益者,在国家层面没有害怕这个秩序的任何动机和理由。
其次,从未来看,中国已经完成了发展的起飞阶段,进入下一个阶段意味着更高质量的发展,对全球资本和全球市场的依赖性将会更强。因为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经济增长,都依赖于全球的开放和协同,都依赖于更高水平资本和市场的进入和推动,都依赖于中国企业和资本能够走出去。中国的未来将更加依赖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国的国家利益将被这样的秩序所保护。我个人也看不到中国在国家层面有去颠覆这样一个秩序的动机和理由。
所以,我不仅认为中国与西方在基于规则的秩序这个问题上,在国家的战略利益层面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个秩序甚至是中国和西方可以并且应该合作去维护的,因为这个秩序保护的是正常的竞争,消除的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斗争。基于规则的秩序是双方共赢的关键。
中国现下需要做的,首先是避免被阵营化,这可能需要中国传递清晰且强有力的信号;其次是破冰,这需要中国找到双方能最有效建立互信的点并实现突破;然后是作为这个秩序的参与者与西方共同去不断完善这样的一个秩序。
十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变,但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就像地球是圆的,中国与西方应该也可以再一次成为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