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跟推特有关的重要人物充斥着媒体头条,“推特治国”的懂王“重返白宫”(其实是参加在华盛顿举办的一项峰会发表演讲),与推特纠缠不休的马斯克惹上大官司……
一个社交媒体,就能拢聚人们政治、经济关注的焦点,这正是这个时代西方政选制度下的实景。从报纸诞生,到有线电视普及,再到互联网的火爆,媒体永远都是政商要人争先抢夺的领地;而翘板另一边的媒体,也逐渐从平台,转变为默默操纵政治走向,乃至世界局势的幕后势力。
懂王口中的“Deep State”也许只是他的政治阴谋论营销手段,但被操控的“媒体帝国”那真的可以称为现实的“深层势力”。
这里最具代表的人物莫过于这位——鲁伯特·默多克。
1
也许你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被邓文迪戴绿帽子”,那可真是小看了这个小老头儿了。
他不仅能在澳洲的政坛呼风唤雨,甚至从撒切尔夫人到里根总统,从海湾战争到英国脱欧,数十年的国际政坛变化,背后都少不了默多克的影子。
默多克家族的新闻路线,起始于他的父亲基斯·默多克。
基斯出身于一个教会家庭,从小性格敏感害羞,还有一点口吃。
老默多克也是脑回路清奇,为了改善自己的性格,他竟然选择了一条异常不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做记者。
没成想,勤勉的老默多克在记者这条路上发展还挺顺利,很快成为了墨尔本知名的政治专栏负责人,跟当地政圈有头有脸的人物交情都不浅。
恰逢一战爆发,老默多克也作为战地记者,跟部队上了前线。
从战场回来后,老默多克已经成为了在澳洲颇具政治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家了,他还曾经帮助时任澳总理约瑟夫·莱昂斯成功上任,后者还给他搞了一个爵士头衔。
有钱有势的老默多克决定从打工人转行为老板,陆续开办、收购了四家报业。
1931年,鲁伯特·默多克出生,家境不错的他一路都在接受高等教育长大,后来还被送去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进修。
说来有趣,在牛津念书时的默多克,还曾经在宿舍里放了半尊列宁的雕像,同时他也是牛津大学工党的成员,人称“红色默多克”。
在英国念书时,默多克就在一家名为《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的小报做过编辑。而这段在小报工作的经历会极大影响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1952年,老默多克因心脏病去世,默多克从英国火急火燎地赶回澳洲给老头儿办后事,正式接手父亲的产业。
这一接手才发现,自己老爹也许是个厉害的记者,却是一个糟糕的老板。
老默多克旗下的四刊报纸各有各的亏损,运营现状惨不忍睹,别说媒体帝国了,撑死算个墨尔本地头蛇。
老爹遗产的一大部分也还了债,剩下的资产到了默多克手里,交完税也没剩几个子儿了。
所以默多克这开局,其实和“白手起家”没有太大差别。
除了一地鸡毛的烂摊子,老默多克给儿子也留下了一句自己践行一生的箴言:做媒体,就应该搞政治。
于是默多克便用老爹留下的这四家半死不活的报社,开始了自己兴风作浪的媒体人生涯。
默多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化繁为简,手里的自家报社,能救活的刮骨疗毒,救不活的干脆卖掉。
到最后,手里只剩下了两家报纸,分别是《新闻报》(The News)和《星期日邮报》(Sunday Mail)。
默多克利用父亲成立的公司“新闻有限公司News Limited”来统一管理这两家报纸。并且亲自对这两刊报纸的内容作出了一些整改。
整改的方向很简单,标题党+劲爆内容,这都是默多克在小报工作期间得到的经验。
在此之前,澳洲的报纸大多都内容冗长平淡,除了长篇大论的经济政治分析文章,就是“谁谁家被野生动物袭击”等无聊报道。
而默多克则一改这种风气,把耸人听闻的刑事案件、体育娱乐明星的桃色新闻和政治丑闻换着花样地搬上报纸,再辅以超大加粗的明显标题。
比如说什么“六旬老妇横死家中!”“震惊!市长竟然和xx有一腿!”之类的文章。
这种“劲爆报道”+“标题党”做法被称为为“3s”也就是“sex、scandal、sport”。
饱受无聊报道折磨的民众对这种新新闻欲罢不能,默多克的报纸销量蹭蹭上涨,终于把两家报纸盘活了,默多克开始瞄准自己的竞品们。
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默多克从大城市周边和小城市开始,一家一家地收购零零散散的本土报纸,让整个澳洲遍布“3s”风格的默多克新闻。
在收购了悉尼、墨尔本和各个大城市的的主要报纸后,1964年,默多克正式创办了澳洲第一份全国性期刊《澳大利亚人报》,算是彻底统一了本土的媒体江湖。
在用同样的办法顺带收了隔壁新西兰的报纸《惠灵顿报》(The Dominion)后,默多克决定去水更深的英国发展发展。
原因很简单,澳、新的对手太弱,政治圈子水太浅,要想真正做大做强,还是得去英国。
1969年,默多克收购了英国报纸《世界新闻报》正式进军英国媒体界,不到一年,又买下了英国著名的《太阳报》。
原本的太阳报,是一刊以严肃新闻闻名的政治类刊物,但是在默多克掌门后,就变成了英国街溜子们津津乐道的小黄报。
《太阳报》最为人所知的特征,是第三版一定会刊登一张衣着清凉的女郎图。
除了软色情之外,默多克的《太阳报》还充满了真假参半的政治丑闻,很有3S风格的特色。据说,每当责编在版面上插了一则严肃新闻,就会被默多克痛骂一顿。
在马岛战争期间,《太阳报》还以“GOTHCA”(逮到你了)为标题报道了英国击沉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新闻,引来反战人士的痛骂和抵制。
就是这样毫无下限的小报,却在数年后为默多克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人脉,使其在1981年得以买下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泰晤士报》。
除了纸媒,默多克1989年还创办了英国星空卫视,在有线电视领域开始布局,香港的Star TV就是默多克的产业之一。
在英国站稳脚跟之后,默多克越过大西洋,开始了在美国兴风作浪的旅程。
有了在澳、英成功的商业模式,默多克在美国更加肆无忌惮地套公式。
他先以纽约为中心,创办了专门讲明星八卦的小报《星报》,随后又以同样的方式买下了《纽约邮报》、《波士顿先驱人报》、《太阳时报》等报纸。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正是有线电视最火的年代, 默多克自然不想错过良机。
但美国有法律规定,非美国公民不能同时拥有美国报社和电视台,所以默多克不得不想尽办法,给自己搞来一个美国国籍。
终于在1985年,默多克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随后不久,他就收购了著名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并且同时并购了都市媒体公司的7家电视台,合并成立福克斯广播公司。
2005年前后是默多克的媒体帝国发展最为鼎盛的时代,他先是收购了著名网络公司MySpace,以及IGN和Intermix Media,在互联网时代占领了一片高地。
随后又在2007年出资50亿美元收购了道琼斯公司,这也意味着默多克可怕的影响力已经不止覆盖了体育、娱乐和政治领域,还直接拿捏了华尔街资本家们的喉舌。
2019年,默多克及其家族在《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榜中,以194亿美元的资产位列第52位。
2
默多克也许并没有巴菲特、比尔盖茨等老牌巨富的丰厚资产,也没有贝佐斯、马斯克等新生代富豪的张狂。
但是默多克却拥有这些巨富们梦寐以求的一项能力:强大的影响力。
光在澳洲,就有65%的印刷报纸读者群深受默多克影响,而这个数字在英国则是37%,如果算上旗下的电视台和网络媒体,那这一数字将会更加可观。
鉴于从老爹那里继承下来的箴言,默多克对于政治的狂热,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
在西方世界,媒体和政客之间互利互惠的情况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往往都是媒体负责唱赞歌,政客负责开绿灯。
但是在默多克这样的巨擘面前,政客的筹码有时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默多克和他强大的媒体帝国来说,捧起或者毁掉一个政客显得非常轻而易举。
默多克的办法很简单,利用手里颇具影响力的大报带节奏,唱政策的反调;同时利用手里多如牛毛的八卦小报进行造谣、诋毁和攻击。
这种真真假假的花边新闻就像街上的牛皮癣广告,配合主流视角的政策Diss,再德高望重的政客也经不起这种折腾。
在1975年,时任澳总理惠特兰(主导澳中建交的那位)就是遭到了默多克雨点一般的新闻攻击,才导致支持率雪崩,进而连任失败的。
只有符合默多克立场的政策,才会受到他旗下媒体的疯狂吹捧,这样一来,澳洲的政客们就会养成一种习惯:揣测默多克的喜好。
默多克就这样,利用影响力凌驾于澳政坛之上,成为了澳洲的“隐形皇帝”。
也正是因此,默多克才能在1985年获得美国国籍之后,还能肆无忌惮地干涉澳大利亚政坛。
澳前总理陆克文就曾经表达过对默多克的恐惧:“每个人都对默多克感到害怕...这个国家蔓延着这么一种恐惧文化。”
另一位前总理艾利克斯·特恩布尔更直接地表示道:“澳洲最强大的政治势力不是自由党、国家党或者工党,而是新闻集团。”
在英国政坛发展期间,默多克并没有一上来就咄咄逼人。
政治嗅觉灵敏的他在英国选择了一条强壮有力的大腿去抱——著名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1979年,默多克授意《太阳报》对撒切尔夫人进行无底线的疯狂吹捧,在5月3日竞选当天,《太阳报》用整版社论,号召大家投保守党的票。
在默多克旗下媒体的疯狂吹捧下,撒切尔夫人在80年代获得了空前的民众支持,作为回报,她则在暗地里帮助默多克完成了对《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收购案。
这种吹捧政客-政策绿灯-扩大影响力-继续吹捧政客...的循环,一直在默多克的职业生涯中上演。
但当默多克的实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英国政坛发现已经无法控制这股庞大的势力了。
1990年,默多克以收购股权的方式,获得了英国星空卫视和卫星广播公司50%的股权。
根据英国法律规定,任意一家全国性报社,都不能持有超过20%的任意电视台股份。
显然,默多克在此番交易中如此明目张胆地蔑视英国法律,肯定是由撒切尔内阁在背后撑腰。
如果说撒切尔和默多克还是互利互惠的关系,那后一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在默多克面前就要卑躬屈膝得多。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布莱尔会见默多克的次数甚至和会见自家外相、防相一样多。
后来的每一任英国首相,都要在默多克的阴影下执政,英国工党政治家吉姆·谢里丹(Jim Sheridan)就曾说:“当我们的首相要跨过半个地球,去讨好默多克这样的人时,英国的民主碎了一地。”
2016年前后,《太阳报》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抹黑欧盟,这也塑造和加深了英国民众对欧盟的恶劣印象。
而这,显然也助推了英国脱欧的进程。
默多克在美国的发展,也离不开几位著名的政客帮持。
1970年代末,默多克把自己的触手伸到了纽约,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和默多克的关系匪浅。
尼克松经常乘坐默多克的私人飞机出访,而默多克也经常在报纸上为尼克松捧臭脚。
默多克正式干预美国政坛,要从纽约市的地区选举开始,他利用自己那套“大报带节奏,小报造谣”的手段,帮助保守派政客吉米·卡特击败了来自肯尼迪家族的劲敌爱德华·肯尼迪。
而在1980年美国大选期间,默多克又嫌卡特的政策过于温和,转而支持罗纳德·里根成功当选总统。
而也是在里根总统的“暗箱操作”下,默多克成功地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进而在收购福克斯公司的交易中得到了来自白宫的“特殊支持”。
而里根的几位后继者,都和默多克的关系非常友好。
默多克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为布什站过台;在白宫和克林顿吃过饭;就在2016年,原本不太对付的默多克和川普,还被拍到在一起打高尔夫。
3
默多克的野心远远不止澳洲、和英美。
在印度,默多克旗下的星空TV早就成为了全印第二大的电视台,主要频道StarPlus也在印度成为最受民众欢迎的频道之一。
默多克的触角甚至伸到过苏联,1980年正是默多克帮忙出版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才换取了星空电视台进入苏联的机会。
当然,默多克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觊觎中国这块蛋糕。
1985年默多克就曾经访华,带来了福克斯旗下的几部电影版权,意图在中国留下个好印象。
1993年,默多克斥巨资从李嘉诚手中购买了香港星空传媒的所有权,并且打算以香港为中心,一步步用老办法蚕食中国内地市场。
为了能在华顺利发展,默多克还特地娶了一位“华人奇女子”邓文迪,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到底是邓文迪借默多克上位,还是默多克想蹭邓文迪的“中国身份”,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2001年,中国政府特许首批境外电视频道在广州落地,新闻集团注资的凤凰卫视就是其中之一。
2005年,新闻集团就获得了和青海卫视合作的机会,当时的节目《校园封神榜》正是由星空卫视引入的。
但是,急于求成的新闻集团还打算在中国复刻自己的那一套“3s”打法,打算通过软色情和暴力的擦边球内容打开市场,结果被严格的中国审查制度查了个正着。
2005年之后,中国政府开始严格管控外资进入中国媒体市场,新闻集团在内地市场的发展路线就到此为止了。
失去了电视市场的默多克尚未死心,他打算通过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互联网市场。
2009年,新闻集团和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GSR Ventures)共同给易传媒投资3000万美元,当时默多克还对拿下中国互联网市场信心满满。
但结果却是,2015年易传媒被阿里巴巴收购,默多克在华的最后一处布局以失败告终。
也许是在华发展路线受阻,让默多克对中国市场“因爱生恨”。
在2016年前后大举从中国撤资后,默多克就带领旗下的媒体集团,开始了对中国漫天的抹黑。
《澳大利亚人报》和《每日电讯报》等澳媒,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炒作“中国威胁论”,并且在涉港、涉疆问题上,都少不了他们的参与。
按照默多克手下报纸的德行,一条新闻真不真不重要,关键是它确实能激起足够大的风浪。
其实从他的经历不难发现,默多克的政治立场是有些微妙的。
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右翼”媒体人,获得默多克支持最多的,反而是澳大利亚工党。
在英国帮助保守党的撒切尔完成了十余年的任期之后,转而又支持工党出身的布莱尔。
在美国,他不但是里根和布什这种共和党大佬的座上宾,也是民主党人克林顿一家的密友,甚至在特朗普上任之前,默多克还是希拉里的坚定支持者。
对于默多克这样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很难以单纯的政治立场,或者意识形态为其定性。
默多克自始至终所看重的,永远都是政治和媒体媾和的产物——自己的利益。
年轻时那个工党支持者、宿舍放着列宁塑像的“红色默多克”,在多年的政治游戏中,早已变成了一个腐朽、保守的象征。
可怕的是,他手下庞大的媒体帝国,至今还在遵循他的意志,时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走向。
如今的默多克已经垂垂老矣,新闻集团也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开始了无尽的内斗。
但无论默多克本人和新闻集团将来走向何方,西方新闻界业已被塑造成的“默多克模式”恐怕再难以消弭,用前些年有些群体习用的说法来描述就是:这是“体制问题”结出的孽果罢了。
参考资料:
搜狐财经《新闻集团磨练20年 星空耀中国的梦想》
维基百科——Rupert Murdoch
纽约时报《权力与利益:默多克如何成为特朗普的亲密心腹》
凤凰网《默多克的“后门”》
BBC 《Rupert Murdoch:Bigger than K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