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有超过5000万人罹患痴呆症,而预计到2050年,患者数量将超过1.5亿。尽管目前全球痴呆症患者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但是痴呆症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2022年8月10日,神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Neurology最新发表一项meta分析研究成果。基于现有研究证据,研究团队综合评估了认知活动、体能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等对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休闲活动(如阅读、多种常见运动、与家人或朋友共度时光等)可能有助于降低痴呆症,包括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此外,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休闲活动依然与全因痴呆症及其两种主要亚型(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有关。
当前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鲍彦平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邓佳慧教授、鲍彦平教授为共同资深作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苏思贞和师乐为共同第一作者。
截图来源:Neurology
休闲活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可调控生活方式因素。既往研究表明,休闲活动与各种健康益处相关,如降低癌症发病风险、改善心血管健康以及提升个人自我幸福感等。但是,休闲活动是否能有效预防痴呆症的发生,既往不同研究得出的分析结果却相互矛盾。
当前这项meta分析共纳入全球38项不同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旨在评估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如认知活动、体能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对全因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发生率的影响。纳入分析的受试者接受随访时间至少为3年,研究中受试者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提供其休闲活动的信息。
这些休闲活动具体包括:
-
认知活动,包括阅读或写作、看电视、听广播、玩游戏或玩乐器、使用计算机以及制作工艺品等;
-
体能活动,包括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使用运动器械、体育运动、瑜伽以及跳舞等;
-
社会活动,主要是指与他人交流的活动,包括上课、加入社会俱乐部、志愿活动、拜访亲朋好友等。
分析数据显示,基线时共涉及2154818例受试者,在研究随访过程中,共有74700例受试者被确诊为痴呆症、2848例受试者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1423例受试者被确诊为血管性痴呆。
调整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后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休闲活动总体上与痴呆症发病风险降低有关,参加休闲活动的受试者患痴呆症的风险比那些不参加休闲活动的受试者要低17%(RR = 0.83, 95% CI:0.80-0.87, p < 0.001)。
▲不同类型休闲活动对痴呆症发病影响的亚组分析结果(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具体而言:参与认知活动的受试者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23%(RR = 0.77, 95% CI:0.68-0.87, p < 0.001);参与体能活动的受试者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17%(RR = 0.83, 95% CI:0.78-0.88, p < 0.001);参与社会活动的受试者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7%(RR = 0.93, 95% CI:0.87-0.99, p = 0.329)。
此外,分析还同样发现,休闲活动还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与不参加休闲活动相比,参加休闲活动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18%(RR = 0.82, 95% CI:0.74-0.90, p < 0.001)、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降低32%(RR = 0.68, 95% CI:0.54-0.86, p = 0.007)有关。
调整混杂因素后的分析结果依然表明,休闲活动与全因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显著降低有关。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可能对不同亚型的痴呆症影响并不相同。
具体而言:体能活动水平与全因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程度呈现负相关;认知活动水平与全因痴呆症以及阿尔茨海默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社会活动水平与痴呆症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总体而言,当前这项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休闲活动与痴呆症的发病风险降低显著相关,换言之,休闲活动可能会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积极参加此类活动对大脑健康具有潜在益处。
休闲活动属于可调控生活方式因素,当前研究涉及大量不同种类的认知活动、体能活动以及社会活动,我们可以有机地在其中进行选择并轻松将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长期改善脑健康。
研究人员强调,基于当前这项研究的发现,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来降低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不过,未来我们也仍需开展更大样本量以及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揭示休闲活动与痴呆症发病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1] Sizhen Su, et al. Leisure Activities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logy Aug 2022, DOI:10.1212/WNL.0000000000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