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内外互动
关键字  范围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2022/9/17 13:32:03 | 浏览:1538 | 评论:0

开学伊始,神兽归笼,家长们普天同庆,但朋友最近却比较愁。因为担心“三年级现象”在女儿身上发生,所以她在暑假期间给女儿报了人文——语文和逻辑——数学两个补习班,希望能助三年级的女儿一臂之力。结果课没补几节,女儿成了密切接触者,一家子现在居家隔离,还剩一周“刑满释放”。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看着小区里其他家长开开心心送孩子上学,她们全家只能把“铁窗泪”唱。

我这才知道,虽然双减精神一再被拿出来强调,但补习班并没有“灭绝”(至少在小城市),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变换着各种名称满足着家长们的刚需。

补习班向来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家长最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家长们不惜一掷千金、搭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希望通过补习班让孩子们捷足先登、弯道超车。即使亚裔家长们到了以宽松和快乐教育著称的美国公立小学,也能刮起补习班的旋风,让大家一起翩翩起舞卷呀卷。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我从网上看到一位刚搬家到加州的妈妈的烦恼,第一件事便是被周围的补习班卷到内伤。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本来无意给孩子抢跑、刷题,但架不住周围的家长都在催娃往前学。加之补习班督促家长赶超私校、贩卖焦虑。果然,让这位妈妈成功焦虑了。

不少家长回帖,话术不同,但核心相同:不鸡。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家长们都知道一个道理:牛娃不用补,给本AoPS (Art of Problem Solving)的书自学就搞定。

熊娃补也没用,是不可能靠补习变身牛娃的。如果补习班真有效,那遍地都是牛娃了。

牛娃从来都不是补习班熬出来的,家长们也要认清自己基因的成色,真想要改变孩子的阶层、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与其鸡娃,不如鸡己。

道理没错,可身处推娃中心的家长们都知道,就算你有一颗想躺平的心,大环境也会拎着你支棱起来。

在美国,其他种族的孩子可能会有快乐教育,但是华裔(亚裔)的孩子“不配”拥有这份快乐。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在华裔家长看来,报不报补习班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报几个才是问题。

曾经,宇宙补习班的尽头在海淀黄庄,那里开了挂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能提前“抢跑”、挤进“快车道”,他们携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课外班。在外人看来疯狂甚至妖魔化的补习班、培训班却是孩子在学龄期的家长们不可或缺的“武器”。

在美国的加州,华人聚集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有一条美版的“海淀黄庄”补习班街道:Cupertino 的De Anza Blvd,(另外两条Palo Alto的EL Camino Real 和MSJ的Mission Blvd可以作为补充)这里的补习班包括:Kwan Academy、Mathnasium Of Cupertino、Insight Education、Youth Education Success School、Leadership Academy、Polygon Academy、Spider Smart writing Cupertino……

琴棋书画、听说读写、数理化编程应有尽有,满足家长鸡娃的所有需求。其中,像RSM (The Russian School of Mathematics)这类数学补习班最受华人家长追捧。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靠近我家车程30分钟有一个RSM机构,我上网查了一下,二年级的数学班已经满员,一年级的名额也所剩无几。

数年前Think academy(学而思)入驻,因为家长们更熟悉,一举成为当地华人家长的心头宝。

我也上Think academy的官网看了一下,一年级的数学课程几乎都满员: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性价比最高也是最便宜的课程,15节课890美金,平均一节课60美金(人民币400元左右)。

Think academy的数学备受华人家长追捧,大家之所以们对数学“情根深种”、迫不及待让孩子提前学,一方面是“种族基因”作祟,身为华裔,数学不好国外有种对不起列祖列宗的感觉。

另一方面,这些家长普遍也是靠着数理化的出身出国留学读书、找工作、拿身份留在了美国,成为第一代移民。

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在美华人大约550万,51%华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等工作;中国985高校毕业校友20多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高校机构工作。

可以说,数理化是大家安身立命的基础也不为过。

加之Think academy这类补习班也很懂华人家长的心思,一对一评估孩子水平、免费的练习册下载、建群拉人、搞促销……全方位迎合华人家长的需求。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既有内部的需求、又有外部的“糖衣炮弹”,难怪华人家长会在补习班这条路上泥牛入海。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当然,也不是所有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家长都是为了让孩子爬藤、上顶尖名校。

我认识的一对家长,夫妻俩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目前夫妻俩均在硅谷工作,家有两个孩子,都在评分8分的公立小学就读。老大读三年级,老二刚上Kindergarten,弟弟也开始步哥哥后尘,被爸妈送去了数学补习班。

妈妈和我说,他们没指望孩子爬藤、读顶尖名校,两口子并不是很典型的鸡娃家长,之所以还是给孩子报补习班,是因为美国公立学校的数学实在“没眼看”。

这位妈妈告诉我,国内小学对计算的要求非常高,一二年级要求熟练快速的掌握加减乘除计算,国内上完一年级要求孩子在5分钟之内做完100题的加减法(100以内),二年级要求在4分钟内做完100题的加减乘除。

在美国这些要求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美国孩子在二年级结束的时候还在做20以内的加减法。读了三年级,来来回回也只是在做100以内的加减法,而国内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了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分数的初步认识、甚至统计的基础知识。

他们只是向国内看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上国内同龄孩子的数学水平,仅此而已。

这位妈妈也是从初中起就加入到补习班大军的一份子,非常习惯依靠补习班提高成绩。她认为提升成绩是补习班的主要功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努力、专注、竞争、对目标完成的决心,是参加补习班带来的附加价值。

据说,华裔鸡娃的家长们总结出的名校标配的公式是:名校标配 = 好成绩 + 1 项体育+ 1 门艺术 + 10 项社会活动。无论是从这些条件里找安全感,还是跳出安全感想提升“软实力”,补习班都是华人家长望子成龙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

但从小被补习班“喂大”的这些孩子,他们的成绩如何?走出校园后的人生又过得怎么样?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我们先看几组数据:

2022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中,代表美国队获得金牌的几乎全是华裔: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MIT 录取的2022届本科新生里,亚裔占40%: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华裔家长会想尽办法让孩子们考入好大学,所以培养孩子不遗余力。

送各类复习班,PSAT、SAT、 ACT、英语写作、论文写作……只要对考大学有用的班,家长都愿意送孩子去上。而且在上补习班之余,华人家长们也不忘在家里敦促孩子学习,并因此而诞生了华裔家长的专属名词“虎妈”。所以,大部分华裔孩子的功课都非常好,大学需要的考试也都考得很好。

但“高光时刻”似乎也仅仅止步于进入好大学的那一刻,之后大家总有点后劲不足的感觉。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华裔和印度裔的对比。

在学术界,很多著名院校的学院已经有了印度裔校长和院长,比如:哈佛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和乔治敦大学。

在医疗界,印度裔的占比也远远高于华裔,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United States Surgeon General)的掌舵人Vivek H. Murthy就是印度裔: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此外,印度人拥有超过50%美国的独立药房,超过10%的美国医生是印度裔。你很难想象,在美国的印度裔医生占全美总医生人数的10%,但在美的印度裔只占全美总人口的1%,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族裔。

另外,在硅谷这个亚裔占据半壁江山的地盘华裔和印度裔取得的成就就更明显了。华裔高管创新者寥寥无几,而印度裔的孩子们却势头猛进、成为新一代的掌舵人。

目前几家科技巨头公司,除了苹果、特斯拉之外,几乎全都被印度裔CEO包围(微软、谷歌、IBM、Adobe)。而在其它世界500强企业中,如百事可乐、万事达、联合利华、标准普尔等,其CEO级别的高管位置也都被或曾被印度人收入囊中。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除了CEO这一金字塔尖的人群,即便只是在互联网巨头公司的管理层岗位和工程师中,印度人的占比也非常高。数据显示,硅谷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来自印度,中高层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则更高。

而以技术闻名的华裔工程师,虽然普遍都投身一线技术岗位,但上升到CEO(不是以创始人身份)的案例寥寥无几。

被补习班“喂”大的华裔孩子:起跑线 VS 马拉松

诸多华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倾注所有时,很多人求得无非也就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安稳、快乐、稍微不错一点的生活。只是不知道,当初那些奋力鸡娃的家长们对孩子将来的“结果”是满意的。

作为一代移民,华裔家长自己吃了考试和学历的红利,上升到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大家自然希望把这一套本领“言传身教”给下一代。但很多家长留给下一代的也仅仅而已。除了让孩子努力学习在高分和好大学上有一席之地外,家长们也实在不知道在“鸡娃”的路上还能在哪里发力。

吴军博士在《大学之路》一书中写道:“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足够久,一定能够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也许,我们的家长就是过于看重“起跑线”了,反而忘记了人生其实是一场马拉松。

如果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的位置但却过早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这种努力拼搏意义究竟几何,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栏目:『内外互动
谁看透了美国大选?企业家为何赢了知识分子 2024-11-16 [71]
美国教育中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比较洞察 2024-11-16 [65]
当代人最稀缺的三种能力 2024-11-16 [65]
是谁让命悬一线的Tiktok 出现一线生机?他又是怎样影响特朗普的? 2024-11-16 [50]
伊拉克历史见证:搞个人崇拜的政府终将走上覆灭之路,家毁人亡 2024-11-16 [56]
一个最清晰的“MAGA”对华政策阐述 2024-11-16 [53]
人民才是老板 2024-11-12 [145]
特朗普胜选后,女性发起美版“四不”运动... 2024-11-12 [137]
以史为鉴,透视中美知识产权之争的现在与未来 2024-11-06 [302]
11个反直觉思维法则,能深刻改变你的人生 2024-11-03 [38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