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科学学界又起波澜。另有46起学术不端案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涉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Xi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2名学者。
屡屡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引起了社会关注。27日下午,天目新闻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部获悉,论文抄袭、篡改等评审程序属于机密,不方便向社会公开。专家在接受天目新闻采访时表示,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实践,同时要出“重拳”,坚持不懈。
天目新闻记者梳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发现,《2022年查处学术不端案件处理结果报告》已分三批公布,半年查处学术不端案件77起。根据被调查人数,排名前两位的大学分别是交大四所和上海交大三所。
通报显示,被通报的52个项目申请人中,绝大多数存在抄袭或剽窃项目申请的情况,多达32个。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伪造论文、篡改研究数据、篡改图片、代发论文、抄袭项目申请书、委托他人撰写项目申请书等。
从通报名单来看,很多都是医科大学学者或者一线医生。如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主治医师宣毅发表论文,存在操作不当、图片混乱、项目申报信息不实等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李峰表示,项目申请存在抄袭现象。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彭金勇发表论文,存在图片使用混乱、项目申报信息不实等问题。
北大复旦等52人学术不端被曝光,半年内已查处77人,存在抄袭或剽窃
上述被通报人员已受到追回项目拨付经费、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申请和参与资格、通报批评等处罚。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立的初衷是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天目新闻记者,目前,违规通报仅针对个人,如果后续相关机构受到处罚,将进一步在官网公布。
为什么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
建议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
北大复旦等52人学术不端被曝光,半年内已查处77人,存在抄袭或剽窃
为什么自然研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不良行为?10月27日,天目新闻采访了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邵兴江和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
王鹏指出,学术不端行为背后的现实原因不容忽视。在一些评选职称和晋升的过程中,要求申请者具有规定内容的科研成果,或者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但是每年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竞争都很激烈,很多人铤而走险伪造论文,篡改研究数据,篡改图片甚至委托第三方公司代写论文。
北大复旦等52人学术不端被曝光,半年内已查处77人,存在抄袭或剽窃
“首先,科研是有不确定性的,实验结果可能和申请时写的不一样。一些研究人员会篡改研究数据,伪造论文,以便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其次,存在科研人员选题角度相似、缺乏创新的情况,因此也会出现项目申请书抄袭、委托他人撰写项目申请书等问题。”王鹏认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人员都是高学历人才,确实不合适。
对于这种现象,除了部分科研人员自身的问题,王鹏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判定不端行为的过程中,结合各个科研机构和团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该在重视项目结题的同时,加强项目的日常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入严格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避免科研抄袭、学术造假等各种问题。”
北大复旦等52人学术不端被曝光,半年内已查处77人,存在抄袭或剽窃
邵兴江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当前高等教育和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表现。“只有继续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人才的内涵式发展,才能杜绝学术界的这种不端行为。否则会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热情和成果产生负面影响,扰乱进取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
今年已收到近30万份项目申请。
定义“科学不端行为”
北大复旦等52人学术不端被曝光,半年内已查处77人,存在抄袭或剽窃
今年9月8日,官方网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显示,共收到项目申请294396项,经过初审和复审,受理292829项。
经审定,共资助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8万余项。综上所述,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功率在16%左右,其中只有少数是因为学术不端被调查的。
天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针对科研项目的不端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动研发了项目相似度核对系统,对高相似度项目的申请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综合评判。2020年,基金委为出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言献策。
根据调查办法,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评审、实施、结题以及成果的发表和应用等活动中,背离科学界行为准则,违反科研诚信和伦理行为规范的行为。包括抄袭、剽窃、盗用;伪造或篡改;买、卖、写等。
北大复旦等52人学术不端被曝光,半年内已查处77人,存在抄袭或剽窃
业内人士指出,自然科学界的学术研究氛围总体良好,但抄袭、代笔、篡改数据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暴露出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为了争取项目和获得资金,不惜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无视学者的道德品质。这些浮躁的学风和学术失范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和研究机构的声誉,而且侵蚀学术肌体,影响公众对学术研究的信任,社会影响恶劣。
北大复旦等52人学术不端被曝光,半年内已查处77人,存在抄袭或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