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张月红:《eLife》引发 “同行评审” 革命?
来源:The Intellectual | 2022/11/4 16:21:11 | 浏览:761 | 评论:0

同行评审是学术出版的核心环节之一,最近,eLife改革出版模式,主要措施就是将经同行评审的论文以 “有评审报告的预印本” 的形式发表在自己的网站上。eLife为何有此举措,这一改革将会对学术出版有何影响?

张月红:《eLife》引发 “同行评审” 革命?

这几天eLife的出版变革登上了不少学术媒体的新闻头条。我发现仅《科学》就两次,在10月20日的网络版 [1] 和10月27日的印刷版 [2] 以不同题目, 不同的doi版本报道了这同一事件,看来eLife这次的动作有点 “革命”的意思。

我第一次 “遇见” eLife是在2015年伦敦举办的全球学术与专业者出版协会(ALPSP)年度出版创新颁奖大会上。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当听到该年的创新奖花落eLife时,坐在旁边的来自eLife的年轻漂亮姑娘猛地从座位上跳起来,那高兴的样子让我记忆犹新。

eLife是2011年由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马克斯·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Society)和维康信托基金(Wellcome Trust)共同创建的一家新的学术出版期刊。在那个时刻,我惊叹,它才出版3年就拿了这个行业大奖,心里不免有点失落感,因为我们浙大学报英文版也为这个奖努力过三年, 最终因为其创新不具有能颠覆这个行业的引领模式而败选。

之后,eLife聚焦创新和改进学术交流的开放模式时有新闻,其预印出版在科学界也越来越受欢迎,这两天,eLife又成了 “弄潮儿”。这次它又做了什么改变呢,这些改变对我们学术出版、广大科研人员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1

eLife改变了什么?

张月红:《eLife》引发 “同行评审” 革命?

图1 The eLife 新出版模式路径 | 图源[3]

我怀着好奇心访问了https://elifesciences.org/ 一瞅究竟。

该网站开篇文章是不久前发表的,题目是 “eLife的新模式:改变你的学术分享路径(eLife’s New Model:Changing the way you share your research),短短十天内访问量超过2万次。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文章中插入了一段新模式的解说视频(The eLife publishing model),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新模式的目的和五步路径,即投稿、评审、发布同行评审版本、作者修改做出选择、发布最终版本(PubMed收录)。

总之,明年开始eLife不再对文章做出 “接受” 或者 “拒绝” 的决定,而是将经同行评审的论文以 “有评审报告的预印本” 的形式发表在eLife网站上,包含了公众评论,作者对评估的回应等。

接下来,是否在eLife发布最终版本的主导权在作者,他们或依据评审重新修改提交后,宣布其为eLife的最终版本并发表在eLife,接着被PubMed等数据库收录;或选择投向其他刊物,但要宣承其为非eLife的最终版本。

2

为什么要这么做?

eLife在不同媒体及网站表示,传统做法让论文经过同行评议和发表的路径既慢又令人沮丧——论文要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评审、重新提交或拒稿。重要的是,其研究成果在被评审拒稿后,作为评审专家所做的富有学术价值的科学评论就会丢失,而这些评价内容本可以为这个领域的读者提供有科学价值的见解。

另外,eLife此举还有一个目的是扭转科学界由来已久的倾向——认为发表文章的 “地方”,即某本 “期刊名”,比其发布的内容更有“价值”或吸引力。eLife的负责人明确说,我们想改变这种严重的 “偏颇”, 让科学界向重视 “内容” 大于 “刊名” 的方向变一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学家、2003年PLOS的共同创办人,2019年接任eLife主编的迈克尔·艾森(Michael Eisen)教授近日在接受《科学》的采访中说道——

“现在选择放弃一本学术期刊 ‘接受’ 或 ‘拒稿’ 的编辑决定是合乎科学出版逻辑的一个进步,eLife招募的科学评审者(做的)详细的学术评论是对科学过程重要贡献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将注意力聚焦在同行评审科学价值这个核心环节上。”

当然,eLife对其新变革的经济模式也很透明,即要向提交稿件进入同行评审的作者收取2000美元的服务费。在此之前,eLife向接受稿件发表的作者收取的费用是3000美元。

3

早有先例

eLife这一新举措是想通过开放同行评审文本,让其学术质量在当今出版市场中脱颖而出,但eLife这一创意并非完全原创。

如2021年3月宣布上线的欧洲开放研究平台(Open Research Europe,ORE)在其一系列创新举措中,就包括了不仅要发表同行评审的报告,还要让评审报告可被引用, 称其为 “开放同行评议”。

相较于eLife,ORP的创新看点在于同行评审过程由作者主导,即要求作者从相关领域按照ORE的评审专家的五条标准推荐审稿人 [4],推荐合适的专家。 当然,为了确保平衡和促进同行评审过程的公正和时效性,编辑团队也可能在需要时建议合适的评审人员。

ORE对推荐(或挑)同行评审专家有五方面的标准——

1. 资格标准(Qualified):评审人通常应该拥有博士学位(博士/MD/MBBS或同等学历)。对不需要博士学位的学科(如教育、图书馆学等),有可证明的公共专业水平记录时,或将有例外。

2. 学术标准(Expert):审稿人至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过三篇相关主题的文章,其中至少有一篇文章是在过去五年内发表的。

3. 公正性(Impartial):审稿人不应有任何可能使他们对文章的评估产生偏见的竞争性利益。即他们不应是作者的密切合作者,也不应与作者有个人联系。

4. 全球性(Global):对于任何给定的文章,ORE要求审稿人来自不同的机构。

5. 多样化(Diversity):为了鼓励ORE同行评审过程的包容性,确保稳健的同行评审,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评审人应在性别、地理位置和职业阶段方面的多样化 。

4

科研人员的反应

并非所有人都赞同eLife主编艾森对开放同行评审评论的赞赏。

《科学》提到,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博士后杰森·帕尔多(Jason Pardo)就在推特上写道,“我对阅读别人的同行评论毫无兴趣。“尽管公开发表同行评论可以确保在审稿人行为不道德时问责…… 但将评论变成补充出版物是愚蠢的。”

新模式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在大多数领域,多数研究人员不会以预印本的形式正式发布他们的手稿。

我最近解读《学术出版》(Learned Publishing)主编就 “学术出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篇最新社论时, 文中邀请了全球8位有影响的学术出版人发表的见解中有一些看点,如撰稿人采访了一位在医学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学者时,他就直率地表示,当他作为一名读者时,很依赖免费预印本,是为了尽快掌握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当然他也很坦诚地说,预印本可能会有错,有时甚至是严重的错误,所以预印本不能取代期刊,故而在他自己的文章中多引用同行评议的期刊版本。

而他作为一名作者时,最看重是他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经过了 “同行评审”。不例外地是他也希望自己的文章尽可能在高地位(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这既为了自己的事业,也为了所在机构的声望。

他还表示,对在线期刊的 “黄金” 开放模式感到不安,虽然在线期刊对读者是免费的,但要作者付费发表,这是他非常不喜欢的事情。因为作者若想在顶级期刊上发文而获得荣誉,有时则必须支付高昂的费用, 这种付费发表在研究资金充足的领域可能是可行的,但对没有预算的研究人员是不可行的。

文中一位年轻的撰稿人谈到了早期职业研究者应该是研究界的未来,他们对学术出版的预期应该可以看做是未来的可能, 如他们常常把开放、分享和透明等词语与他们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这些时代词语有他们可以接受的观点。

他们认为现代出版正在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但正式学术交流的 “传统” 模式(即期刊文章)仍被他们视为核心的模式。尽管这些早期职业研究者并不认为同行评议是完美的,但对如何让同行评审做得更好,或者做些什么样的改革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对于开放获取的趋势,他们直白地表示讨厌APC,但当他们获得了研究资金时,他们也会选择发表OA文章。

虽然以上只是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学者的表达, 但他们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提醒我们学术期刊人在当下开放科学的背景下如何与学术界沟通(如开放获取与出版成本等)?学术界之间如何以科学价值为标准的沟通(如同行评审的透明与匿名等)? 总之,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中践行着。 r

5

我的几个疑问

eLife的新举措的确在学术界又掀起对同行评审的一番讨论,其实我心里也有几个疑问:

1. 如今我常听到学术期刊编辑们哀叹,要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越来越难了。我也常听到科研人员说,10年前我一年或许能审3-4篇稿, 如今我一个月会接到3-4篇审稿邀请。我不知eLife在全球论文发表大幅增长的趋势下,会如何解决找到合格的同行评审专家这个问题?尤其是为预印出版招募和组建庞大的审稿团队?

2. 同行评审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被视为对科学的志愿贡献。即便2021年美国的《学术厨房》网站有讨论‘为同行评审付费有什么错?(What’s Wrong with Paying for Peer Review?[5]),但争论的结果是,表示不付费用的占大多数,理由是做同行评审是一种对学术水平的高度认可。所以我也有兴趣知道,eLife在2000美元的收费中有付给评审人费用这一块吗?

3. 还有一个问题是:科学界的共识认为,同行评审依然是科研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但是科学界对科研人员的这一志愿贡献有业绩评估标准吗?记得在2019年第6届世界诚信大会出台的 “香港原则(The Hong Kong Principles for Assessing Research)” 中的第5条强调, “重视对负责任的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其他贡献,例如对基金申请和出版物的同行评审、指导、外服和知识交流”,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在本文结束时,我脑海里跳出了一句话,即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于2018年就职演说中的一句话:“我们要提醒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任何重要的成就,这包括成为哈佛大学的校长。”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科学界与出版界,即没有同行的评价与认可,我们走不了太远!没有出版业的一些弄潮儿的创新, 我们也走不到今天。Image

参考文献:

1.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journal-seeks-upend-scientific-publishing-only-reviewing-not-accepting-manuscripts

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f4964

3.https://elifesciences.org/inside-elife/54d63486/elife-s-new-model-changing-the-way-you-share-your-research

4.https://open-research-europe.ec.europa.eu/about

5.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1/06/16/whats-wrong-with-paying-for-peer-review/r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康德诞辰三百年|苏珊·奈曼:为什么这个世界仍需要伊曼纽尔·康德 2024-04-23 [27]
两个老头儿写的神奇算法,统治了全世界! 2024-04-23 [102]
所罗门诺夫:大语言模型的先知 2024-04-23 [30]
顶尖名校近7亿美元经费被冻结,只因一教授忘交结题报告 2024-04-20 [154]
张寿武:方程无解,求之不得 2024-04-20 [114]
关于陈算法的背景以及更新 2024-04-20 [92]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163]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153]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147]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25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