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就中国经济前景展开多方面分析:
一是对于经济增速的预测是建立在较强假设之上的,并存在较高不确定性。《报告》提出,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将最终提振私人需求,但如若全民免疫力仍然较低,防疫措施快速放松将意味着国内私人需求和未来出口 路 径都将面临较高不确定性。
《报告》预计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将逐步退出。财政方面,预计每年财政收紧的规模将在中期达到潜在GDP的0.75%;货币方面,随着信贷政策支持减少、银行间利率上升,货币政策预计将在2023年有所收紧,但仍将保持适度宽松,到2024年才会转为中性。
二是我国通胀将在2023年和2024年继续稳定在3%以下。《报告》预计短期内价格压力将保持在较弱水平。随着经济温和增长,产出缺口的缩小需要一个过程,而在2023年大部分时间里,或仍将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经常账户顺差预计将下降,从2022年占GDP 2.1%的预测值,下降到2023年的1.4%和2024年的1.2%。下降原因包括:主要贸易伙伴的增长疲软,发达经济体需求转向国内接触密集型行业而耐用品的支出相对下降,以及中国国内逐步恢复海外旅行。
四是需要警惕房地产市场风险可能引发的宏观金融负反馈循环及其他外溢效应。同时,外部环境还面临着俄乌冲突升级的可能性、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以及全球金融环境进一步收紧的趋势。
采取全面措施
在中短期内实现高质量增长
“尽管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中国就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报告》提出,一整套全面政策有助于改善高质量增长的前景,即实现平衡、包容和绿色的增长。
(一)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
《报告》指出,鉴于目前CPI通胀率较低且产出缺口为负,建议今年实施较基线情景更加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立场,以便在通胀压力减弱、经济低于潜在增速的情况下保障经济复苏。
货币政策方面,需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并且更多依赖于价格型工具。
《报告》认为,“与数量型信贷工具(贷款增速窗口指导等)相比,价格型工具(调整利率等)能够更有效地刺激规模较小、更易受周期性冲击的企业的活动。虽然信贷政策可以为特定地区、部门或企业类型提供信贷支持,它们也可能扭曲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此外,应允许人民币汇率做出灵活调整,以帮助吸收冲击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方面,应保障经济复苏,促进经济再平衡。《报告》建议,在2023年推出短期的劳动税税收减免(如临时削减工薪阶层的社保缴费),再加上专门针对脆弱家庭的临时性直接转移支付,可以在疫情防控措施逐步取消的同时提振消费,而数字人民币可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应尽可能向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地区的家庭提供转移支付。
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就需要系统性地加强社保体系。《报告》认为,通过风险共担和提高福利的转移接续,加强社保体系整合,将确保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社保。资金保障增强后,家庭就愿意动用预防性储蓄提高消费,从而帮助为服务和消费行业的投资创造可持续的需求,这也有助于经济转型。
“这些改革措施,再加上累进性更高的税收制度,可以使财政政策成为稳定经济的更有效工具。”《报告》称。
(二)采取更多措施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
报告》提出, 在短期内要建立更加稳健的机制,以促进重组并恢复购房者信心。 在中期内,结构性改革可以促使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更具可持续性的规模,届时,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将由人口因素和家庭收入增长来驱动。
《报告》表示,除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为家庭提供诸如“第三支柱”养老金等替代性储蓄渠道,将有助于减少投资驱动型住房需求。落实旨在提高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数量和质量的政策,将使家庭的住房选择多样化,并且有助于缓解对建筑业部门的转型影响。此外,除了要遏制表外融资活动和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地方政府财政改革还应当减轻其在结构上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
长期来看,《报告》称经常性房产税会带来累进式的财政收入,并有助于抑制住房投资需求。
(三)应对更广泛的金融脆弱性
《报告》还提出,要对应对更广泛的金融脆弱性做好准备。
其一,加强银行部门审慎政策有助于识别脆弱性和重建缓冲,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
其二,迫切需要升级重组框架,以使不可持续经营的企业和银行顺利退出,同时维护好金融稳定。
其三,继续加强反洗钱/反恐怖主义融资(AML/CFT)框架的有效性,包括加强防止滥用数字人民币的措施。
(四)加快市场化结构改革
《报告》提出,重新加快市场化结构性改革,将是提高国内生产率的关键。《报告》建议,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需要进行充分沟通,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不确定性。
(五)实现气候目标
《报告》提出,进一步促进气候融资的发展,可以为向碳中和经济转型提供额外动力,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此外,推进电力部门改革对于有效落实国家的气候目标十分重要。
(六)为多边解决方案做出贡献
报告》表示,地缘经济分裂的风险不仅凸显了国内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也彰显了通过多边努力避免全球分裂的重要性。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一道,在应对全球挑战的多边努力中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寻求合作解决方案以解决地缘经济分裂问题,减轻处于债务困境的经济体的债务负担,提高全球贸易开放度和透明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
总体来看,《报告》认为 ,如果采取全面措施提高生产率并促进再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低投资驱动性的增长,则可以显著增强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根据IMF测算,一系列全面的结构性改革可以在中期将GDP水平提高2.5%左右,在长期则可以提高18%。
《报告》建议应将财政资金支持重点转向家庭部门,这将使国内消费大幅增加,到2037年,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将提高约18个百分点。同时,这一经济增长水平(估计中期平均水平约为4.75%,长期平均水平约为4.5%)的风险也较小,到2037年,增扩口 径下的广义政府债务负担从占GDP的173%降至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