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UCSD 胡鸿杰博士 136页的《Nature》论文打破国内外技术空白
2023/3/18 18:17:32 | 浏览:1849 | 评论:0

刚刚博士后出站的胡鸿杰,以一作身份新发了一篇《自然》论文。结果,他的“电话被打爆”了。在论文发表仅一周时,下载量就已经超过了44000次。

这篇论文由胡鸿杰所在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徐升团队完成,题目是:《可穿戴心脏超声成像仪》(A wearable cardiac ultrasound imager)。

这个团队开发了一种只有邮票大小的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可以24小时对心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即便剧烈运动时也能正常工作。而在此之前,人们要做类似的心脏监测,不仅需要笨重的医学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而且无法获取患者在运动当下的心脏状态。

UCSD 胡鸿杰博士 136页的《Nature》论文打破国内外技术空白

可穿戴超声贴片设备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这篇论文的应用前景,还有它长达136页的篇幅。

“一些其他论文中通常一带而过的内容,我们也非常详细地写了进去。”论文通讯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副教授徐升对《中国科学报》说——他们目前已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

“写得这么详细可能确实不利于技术保密,但我们发表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别人来重复和效仿,所以就没想着‘留一手’。”徐升笑道。

一张“小邮票”,随时随地监测心脏动态

UCSD 胡鸿杰博士 136页的《Nature》论文打破国内外技术空白

徐升

多年前,徐升在就医时体验过一把“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一些心血管疾病在患者平静的状态下并不显山露水,但在剧烈运动,或遭受情感压力和身体压力时就会表现出来。“负荷超声心动图”就旨在检测患者心血管系统对各类负荷的反应状况。
徐升接受的是运动负荷检查。跑步前,医生用超声探头对他进行心脏成像检测。接着,他需要在一台跑步机上持续跑步,速度设置越来越快,他也跑得越来越吃力,直到感觉实在跑不动了,就迅速从跑步机上下来,跳到旁边的一张床上,这时医生就会拿出超声探头对他的心脏进行扫描。
检查完后,徐升跟医生聊了一会儿。他了解到当前的检测技术,事实上只能检测患者在运动前和运动后的心脏状态,而无法实时检测运动当下的状态。
“患者从停止运动的那一刻起,心脏就已经开始休息了,10秒之内心率就会下降很快,这对检测准确性的影响非常大,这段检测无法覆盖的盲区,也是国内外的一个技术空白。”徐升说。
2019年初,课题组里的胡鸿杰博士领衔,开启了关于可穿戴心脏超声成像仪的研究。他们从实验室制造柔性生物医学电子设备的传统优势出发,向着更高难度的目标进军。
团队设计了一款尺寸为1.9厘米×2.2厘米×0.09厘米的超声贴片,只有一张邮票大小,柔软而且富有弹性,即便在剧烈动时也能很好地贴合人体。贴片的背面有硅油,一方面用于与人体粘连,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超声检查中耦合剂的作用。
但这个小东西的巧妙还不止于此。它由压电换能器阵列、液态金属复合电极和三嵌段共聚物封装而成。研究人员创新了加工方法和算法,让设备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B超成像,然后创造性地引入AI技术,把隐藏在B超图像里的重要心脏参数提取出来。传统的医学设备只能提取一些离散的数值,这张“小邮票”却可以提取出连续的波形,为医生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信息。
“鉴于心血管疾病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开发一款针对心脏检查的柔性电子设备是很好的开始。”徐升说,“但这项技术绝不仅仅只应用于心脏成像,它还可以推广到其他深层组织的成像,例如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脊柱和肝脏等等。”

136页论文,这个课题组不怕“吃亏”

UCSD 胡鸿杰博士 136页的《Nature》论文打破国内外技术空白

徐升团队合影

这篇长达136页的论文,包括23页正文和110多页补充材料。
“这些材料里包含大量的实验数据、实验细节,甚至可以具体到我们最终采用的探头是什么样的,与其他探头设计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在成像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噪声干扰,怎么解决这种噪声干扰……”胡鸿杰向《中国科学报》解释,“此外我们还咨询了很多临床医生,整理了大量与心脏疾病有关的资料,我们把这些也写进了论文。”
这也是徐升团队一贯的风格。
“我也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徐升表示,这种极其详尽的论文写作方法有利有弊。好处在于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论文内容,也方便同行去重复和验证相关实验,提升论文的实际影响力。但风险也很明显:可能对专利申请和保护产生影响;而且写作时间延长后,论文被“抢发”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
对这些顾虑,徐升表现得很豁达:“我就想,人各有命。我们的论文目前被‘抢发’过3次,但是我们也‘抢’过别人的,很正常。”
“最重要的,科研不是做‘一锤子买卖’。我们既然做这个工作,就要尽可能地把它更好地展示出来。这种态度本身也助于把每一件工作做好。”他说。
“常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你们组只发‘大’文章,不发‘小’文章呢?”胡鸿杰笑道。最开始他也不是很理解徐老师的这种习惯。但他慢慢发现,这些精雕细琢、干货满满的论文,给自己的科研生涯带来了很大助力。

所有求职简历都投给了国内机构

1992年出生的胡鸿杰,于今年年初博士后出站,正在寻找工作的他,把每一份简历都投给了国内的学术机构。
“我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在外面已经飘了太多年了。家里的人都很思念我,所以我还是要回国工作的。”胡鸿杰说。

UCSD 胡鸿杰博士 136页的《Nature》论文打破国内外技术空白

胡鸿杰

这篇新近发表的《自然》论文,带他走上了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第一个“小高峰”。他接到很多电话,有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也有企业界的人士寻求合作。但这项工作带给他的最大收获,是在领导一个小团队的过程中,建立了从确定学术课题到组织开展工作的独立科研能力。
“徐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很注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胡鸿杰说,“他会启发我们自己产生idea,然后教会我们判断一个idea是否有价值,以及如何付诸实践。”
胡鸿杰发现,读文献和听学术报告,是获取idea最重要的源泉。而且在读和听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思考,“比如什么方面的研究还有不足和缺陷,我能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完善这些缺陷?如果我做到了,算不算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经常思考这些问题,idea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他说。
在做一个科研小团队的leader时,胡鸿杰认为,“一定要着眼大局,而不是只盯着项目的一小部分。要把整个项目的进展、节点放在心里,有序推进;此外,要培养自己阅人的能力,让每个人去做最擅长、最合适的事情,同时根据大家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最后,科学家也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交流和合作。”
近日,胡鸿杰刚刚收获了一个名为“寺崎久子青年创新旅途奖”(Hisako Terasaki Young Innovator Award)的奖项,这个奖旨在表彰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取得卓越成果,特别是发展出突破性的,具有重大转化潜力的生物医学技术的个人。
面对即将到来的科研生涯新篇章,胡鸿杰整装待发。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498-z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南希·卡特赖特|物理学无法应对现实的复杂性 2024-03-27 [4]
独家专访|赵鼎新:浙大这些年,“实现的要比当初设想的多” 2024-03-27 [3]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3-26 [116]
对话古生物学家:《沙丘》的沙虫有没有地球版 2024-03-26 [58]
方绍伟:为什么秦晖的文化观念是错的? 2024-03-26 [134]
杨培东院士,最新Nature Catalysis! 2024-03-26 [47]
诺奖得主MacMillan最新Science:SH2自由基分选实现醇-醇交叉偶联 2024-03-26 [74]
室温超导“造假”论文是如何登上《自然》杂志的? 2024-03-25 [108]
俞敏洪丨让孩子用脚步丈量真实的世界 2024-03-25 [275]
北大教授尹保云 | 中国思想界的两大鸦片:“西方没落说”和“文明无优劣” 2024-03-25 [32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