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性社会学家潘绥铭:我已完全彻底退出学术,开始全新的生活
2023/5/10 9:27:00 | 浏览:2033 | 评论:0

性社会学家潘绥铭:我已完全彻底退出学术,开始全新的生活

学人简介: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始所长,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性社会学研究,主要代表作有《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生存与体验:对一个地下“红灯区”的追踪考察》、《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等。

采访人:罗宇翔,学人Scholar志愿编辑,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下文简称“学人”。(特别感谢黄盈盈老师在访谈提纲、联系采访等方面提供的诸多帮助。学人Scholar团队成员王亮、李青聿、徐若然参与了前期讨论,在此一并致谢。)

《论方法》与性研究

学人:一直以来,大家对您做过的性研究更为熟悉,然而对调查方法的研究其实是您学术工作很重要的另一部分,从很多年前《论方法》这本书出版时就能看出这一点。首先想请问您,在您写过的书里,您会把《论方法》摆在什么位置?对您来说,这本书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潘绥铭:我以为,除了性社会学之外,这可能是我足以留给学生们的最佳遗产了。这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论方法”是全新的实践出真知。非常适合触类旁通,很容易推广到任何一种社会调查之中。

其次,性社会学一直被同行们认为是“有趣但不重要”;现在有了“论方法”,而且是只有从性社会学的实践中才可能发掘出来的普适成果,就可以提高性社会学的学术地位。

第三,“性”可变,社会也可变,一切即时的研究成果都很可能瞬息即逝;但是调查方法却是人类认知之源,哪怕最时髦的“大数据”和“AI”,也必须先有人调查出数据,它们才能运转。

学人:自201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论方法》在同类的研究方法著作中都是一个相当独特的存在,无论是结构安排还是论述风格,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于这种独特性,是您有过专门的构思吗?

潘绥铭:我并没有刻意为之,而是由于:

1.我的行文论说,一贯如此;

2.除此之外,我也不会别的写作方法;

3.本书的一切内容都是我们亲身实践中的感悟和升华,恐怕也无法写成那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玄文。(《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作者:潘绥铭/黄盈盈/王东,出品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23-1

副标题: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学人:当初想写这本书是出于什么原因?

潘绥铭:在研究方法方面,1996 年我发表了两篇标志性的论文 :一是《性的社会调查,何谓真实?兼谈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的争论》,二是《阻碍中国人回答性调查的诸因素》(英文)。

那以后,我对于调查方法论的思考不缀,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所以举步维艰。中间我也曾向国家社科基金申请过一个方法论的课题,就是专门进行一次社会调查,不是为了摸清社会情况,而是为了通过实践来检验各种调查方法的优劣,我称之为“研究调查的调查”。评审反馈的结果 :一位评委给了 92 分,另一位却只给 20 分。随着申请的落选,我也心灰意懒,金盆洗手。

时至 2006 年,天上真的掉馅饼了。郑杭生教授(1936-2014)接受了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学方法研究”。郑老师委托我来负责完成。就这样,在进行 20 年的问卷调查与10年的定性研究之后,我终于获得了一个“计划外”的机会,可以厚积薄发一展宏图,到 2011 年 9 月终于出版了专著《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第一版)。

学人:这次再版是出于什么考虑?

潘绥铭:这次再版是出版社主动找到我们的,而不是相反。这起码可以说明:本书在剧变的10年之后,在“短视频将要消灭一切阅读”的今日,仍然具有出版价值,还能卖得出去。从更加宽泛的社会背景上来看,也许可以说明:在“云山雾罩事,全凭嘴一张”的今天,还是有些人希望学习社会学的、实地的、可靠的调查方法。

学人:就像我们开头说到的,在您的学术工作中,性研究与方法研究两块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从性研究中反思方法,一方面从方法研究中切入对“性”的考察,这是否也是《论方法》的特色呢?

潘绥铭:这不仅是本书的“特色”,根本就是其主要来源。

例如本书提出的定性调查中的“求异法”,就是因为我和我的团队在全国各地的“红灯区”相处了上千位天南地北的、万紫千红的、老老少少的、千变万化的小姐,才可能发现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才可能领悟出“求异法”。如果是调查任何一个其他社会阶层,即使花费同样多的时间精力,大概率是遇不到如此丰富多彩的个体,也就很容易“错用阶层套个体”或者相反。

性社会学家潘绥铭:我已完全彻底退出学术,开始全新的生活

再例如,问卷调查本来就是国际社会学传输给我们的,如果我仅仅是调查一般社会情况,那么大概率是永远亦步亦趋,无从反思。恰恰是由于我去调查“性”,而且是调查被认为是“谈性色变”的中国人,才可能悟出:社会学调查的“元假设”是安身立命之本;才可能探索出那么多细枝末节却又不可或缺的具体操作方法。

更全面地来看,我和性社会学,一方面必须进行全国成年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才能揭示“性,中国人怎么了”这个人人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必须做深入的定性调查,才能揭示小姐这个“性的异端人群”的真情实况,才能不落入“只见数字不见人”的陷阱。

这就迫使我不得不“拆破春风两面开”,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处调查。尤其是我在这两方面的调查方法,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都是顶流的。这就促使我在相互对照中,看透了两种方法的命门,探索出一些药方,才敢以“论方法”这样的大词来命名本书。

学人:豆瓣上有很多读者评价这本书“实诚”“接地气”,作为作者,您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潘绥铭:不是引进,不是介绍,不是汇总,完全是我们作者和我们的团队,在自己长期的、不断的、多方面的实践中的操作过程和心得感悟。我们摸爬滚打、跌跌撞撞的一路走来:

经验诚可贵,

教训价更高。

若为实践故,

玄学皆可抛。

学人:您最想向读者呈现的内容是什么?

潘绥铭:

1.问卷调查的“元假设”和“过程控制”。

2.定性调查的“最大差异的求异法”和相处调查法。

3.主体建构论。

学人:比起学院内产出的大量作品,您的文字多是生活化的表述,文风生动跳脱而富有灵气,一点儿也不晦涩难懂。您如何看待如今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化”与“八股化”?

潘绥铭:物极必反。本世纪以前的学术成果确实需要加以规范,但是这绝对不等于“大一统”,而是同时也必须给一切异端、异已、另类开辟出新的空间,而且这两个方向的力度应该是大体等量的。否则学术就必然僵死。例如:任何一个学术期刊,在严格要求绝大多数论文必须规范化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创建出一个专栏来发表那些诗歌/散文化的、图像/影视化的、弥散/炫彩化的研究成果or异想天开?

最令人担心的是“大一统”思想的利益来源。学术发展已经到了狼多肉少的阶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起平等相待、自由讨论、鼓励异己的学术共同体,那么“规范化”就很可能变成一己之私的霸权与苛政。

学人:在您看来,与西方的性发展历史相比,我们中国本土的性发展脉络是否存在其他文化都很少见的一些特质?如果有,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潘绥铭:“性”从来没有作为一种行为和一个概念而独立存在过,仅仅是“家里”的一个隐秘的实践。

阴阳哲学(中庸与和合)是一切性道德的根基;但没有独立的性哲学。

肉体禁欲的宗教不占主流,也没有统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男性文化中的“君子人格”与“恐阴情结”。

《金瓶梅》里面的女性之间的性竞争。

(说明;这个问题太大了,具体请看我的学术自传吧)

不必非把苦难,说成是锻炼

学人:您这一代人在年轻时大多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现在很多人在回忆时常说知青岁月磨练了意志等等。对您来说,这段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

潘绥铭:历史就是我们现在对于过去的解释,无论民族还是个人都是如此。如果非要把过去的一段苦难说成是锻炼,那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那么傻,那么胆小。

对我来说,只有两个后果:一是耽误了上学;二是贪吃(总是担心挨饿)

学人:您早年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后来转入社会学从事研究工作,用今天时髦的词来讲您也是有“跨学科”的背景。历史学的训练对您后来的田野调查有帮助吗?在研究性社会学的过程中,历史学的视角又能带来哪些不同的发现?

潘绥铭:我学历史学的那个时代,学术主流还是主张“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就直接促使我从事实地研究,直接收集第一手资料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仅仅进行文本分析,更不是纯粹的思辨或推理。

历史学从方法论上来说,很容易倾向于采用建构论的视角,就是要求研究者把自己所调查到的一切情况,全都放到它自己的(而不是研究者的)发展过程中(而不仅仅是此时此刻)去考察。最典型的就是我所调查的任何一个小姐,都是一天天长大、一番番风雨、一步步走来;以后她们也必然会一次次选择、一场场辛苦、一分分升华。如果仅仅看到她们此时此刻的“做生意”,那么你研究的就是一个职业而不是那些人,那就是经济学或者兽医学。

性社会学家潘绥铭:我已完全彻底退出学术,开始全新的生活

学人:听黄老师说,您退休后在写作一本半自传性质的书,我很是好奇,您能透露一些具体的细节吗?

潘绥铭:我的学术自传《风痕:我和性社会学》大约在夏天就会出版了。它主要是叙述和总结了我从1981年开始的主要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还有2014年退休之后的一些新思考。我只是想留下史料:有人曾经做过这些研究。

学人:退休后,您关于退休生活的计划是怎样的呢?会不会有过去没有过多关注、现在反而有了兴趣的关注点呢?

潘绥铭:我很早就下定决心,完全彻底退出学术,开始全新的生活。这主要是因为我发现和承认自己的创造力一天不如一天,所以坚决不做后辈的绊脚石。

现在主要是“打鸟”。这是行话,就是去野外拍摄野鸟。但是完全是自娱自乐,没有什么艺术性。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出去走路。

学人:您认为,在现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从事性社会学研究工作,和过去是否有一些不同?就您来说,期待看待哪一类的研究工作呈现出来呢?

潘绥铭:无话可说。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78]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82]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67]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69]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46]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22]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26]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16]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64]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5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