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诺奖的“魔咒”!最新研究:得诺奖后,科研产出大幅下滑
2023/7/6 16:12:48 | 浏览:2177 | 评论:0

转自:MedPeer

导读

国人可能最有诺奖情结,缘由是获奖的人非常少。

然而,最近有一项报告将对诺奖情结带来沉痛一击。

报告系统分析了自1950年到2010年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的数据,结果显示:获得诺奖后,诺奖得主的工作产出和效率大幅下降。

这项研究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与拉斯克奖得主进行了三个维度的比较,结论显示:获得诺奖前,诺奖得主的产出相比拉斯克奖得主高出许多,但在获得诺奖后,产出逐渐低于拉斯克得主。

报告的作者表示,“我对这种转变感到惊讶!”

林   岩 | 撰文

诺奖是许多科学家追求一生的“圣杯”,在科学界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获奖者通常是在相关领域内的泰斗或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得奖后,未来他们将在科学上做不出漂亮的工作来。

最近,斯坦福大学学者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在获得诺奖后,工作效率和工作产出一落千丈。

1901年,为了表彰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了重要发现或发明的科学家,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首次颁发。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众多医学领域科学家为之奋斗的最高荣誉之一。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获得诺奖科研工作会大幅下滑。

01

得诺奖后,科研产出大幅下降

研究者分析了1950年至2010年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的数据,并将该数据与另一医学界的顶级奖项——拉斯克奖获得者进行对照分析。

接着研究人员绘制了两个奖项获奖前后三个维度的变化图,包括论文发表的数量、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新颖性

上图为诺奖得主与拉斯克奖得主在获奖前后论文发表数量的情况,可以明显看见,黑点代表诺奖得主,灰点代表拉斯克奖得主。获得诺奖后(每个小图表中间的线表示获奖节点),论文出版显著低于拉斯克奖获得者。

在获奖前10年,诺奖得主平均比拉斯克奖得主每年多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然而,在获奖后的10年,诺奖获得者的生产力大幅下降,拉斯克奖得主反倒是平均每年比诺奖得主多发表一项研究。

如图获得诺奖前,诺奖得主的论文引用次数明显高于拉斯克奖获得者,并且在获得诺奖之前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率也非常高——在相同研究领域、相同职业年龄以及论文发表年份基础上,他们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平均比拉斯克奖获得者的论文多约60次。

而获得诺奖后,诺奖得主的论文引用次数显著下降,拉斯克奖获得者的获奖前后变化不大。

新颖性方面,两个对照组都有所下降,但诺奖得主的下降速度非常快,而拉斯克奖获得者有所下降,总体平稳。

由此可以发现,在获得诺奖之前,获奖者的论文发表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拉斯克奖的获得者,且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也明显更高、论文内容更有创新性更为新颖。

然而在获得诺奖之后,情况发生了大逆转,诺奖获得者的生产力急剧下降,最终在以上三项指标上都明显低于或平于拉斯克奖得主。

这项报告显示:相比获奖之前,拉斯克奖获得者在获奖后生产率也略有下降,而两个群体生产率的大幅逆转,几乎是由于诺奖获得者的下降太快造成的。

该论文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卫生经济学家和流行病学家Jayanta Bhattacharya表示,“事实上,我对这种新颖性的转变感到惊讶。我预料到工作效率的转变,因为新的工作对他们的时间要求有所提高,但这种转变让我感到有点意外。”

02

荣誉加身,分散了诺奖得主的科研精力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局限在生理或医学领域,研究人员在对阿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获奖之后,生产力大幅下降。

这些下降可能反映了诺贝尔奖带来的巨大荣誉转移了获奖者的注意力,分散了科研的精力。当然由于诺奖多颁给职业生涯晚期的科学家,年龄因素也降低了诺奖得主的科研精力。

1.诺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分散了科研精力

诺奖在全球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获奖者的研究成果通常会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他们的发现能推动科学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

以基因编辑为例,两位女科学家获得诺奖后,备受世界瞩目,相反在这一领域同样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人学者张锋未赢得诺奖,其在基因编辑技术的探索和开发上相对来说成果更多,也更重要些。

在荣誉背后,获奖者通常会受到广泛的媒体关注和公众的期望,也会受邀在全球进行访问和开展学术报告。

此外,他们可能还会被邀请担任重要的管理和行政职务,如院士、教授、实验室主任等。这无疑缩短了他们潜心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他们在科研上的投入和产出。

2.诺奖一般授予处于职业生涯晚期的科学家

绝大部分的诺奖获得者在获诺奖时年龄都比较大,比如我国科学家屠呦呦85岁获得诺奖。尽管他们仍然在科研岗位上辛勤耕耘,但获诺奖后与年轻时在科研上的精力和创新能力相比会有所下降。

据上图表可知,获得诺奖得主的年龄普遍较大,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在58岁,最大诺奖获得者也就是刚去世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获奖时他已97岁高龄,这个年龄他们对诺奖不曾抱有幻想。

随着年龄增大,诺奖得主的精力、体能、专注力、创新力、生产力都会有所下降,获得诺奖后很多科学家都处于人生的后半程,要作出如年轻时一般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确实是有些困难的。

这项研究给国人带来一个深刻启示:不应盲目对诺奖得主崇拜,更不要以招引诺奖得主为指标。前两年我国南方某大省狠砸钱,以大量引进诺奖得主为荣,殊不知他们很多人早已在学术上走下坡路,更与产业应用差距很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意义和价值大很多。

参考资料

1.Winning a Nobel Prize may be bad for your productivity,Science.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inning-nobel-prize-may-be-bad-your-productivity

2.Resting on Their Laureates? Research Productivity Among Winners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https://www.nber.org/papers/w31352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81]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65]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402]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31]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36]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90]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87]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85]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50]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3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