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遗传小科普:
理论上来说,父亲和母亲分别和孩子拥有50%的相同基因,异卵双胞胎或兄弟姐妹之间也拥有50%的相同基因,同卵双胞胎的基因100%相同。不过实际情况下基因的传递比较复杂,兄弟姐妹可能拥有的共同基因在37%-62%之间,像《基因彩票》的作者就和她的亲弟弟拥有44.6%的相同基因。
另外,“XX特征是遗传的”,并不是说孩子的XX特征一定与父亲或母亲的一致,因为每个孩子诞生的时候父亲和母亲的基因都会重新组合。可能孩子的特征和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一致,或者干脆产生了新的变异。
02.
不做“基因盲”也不想生活在“美丽新世界”
我们该怎么对待基因这件事?
正因为基因的作用这么大,哈登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她认为在制定社会政策时,有必要把基因和遗传的影响考虑进来。
但一直以来,西方学术界的很多学者是反对这样做的,他们担心这样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甚至走向“优生主义”。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可以通过测算“教育多基因指数”,判断哪个孩子有可能读到博士,哪个孩子可能高中也考不上,那么可不可以按照评分结果给前者更多的教育资源?
在西方历史上,“优生主义”是犯下过滔天大罪的。纳粹为了把“差基因”从社会中剔除,曾经给40万名社会下层的人实施绝育手术,美国也给6万个收容所的人做了绝育手术……
“优生主义”的终极未来,大概就像《美丽新世界》当中描述的那样,人类出生就被“分级”,美丽聪明的Alpha是统治者,而Gamma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批量生产。
也正因此,在目前的美国学术界,大部分人都抱持着一种哈登形容为“基因盲”的态度,假装人和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不存在。但哈登认为,这种态度会造成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基因盲”制定的政策可能达不到改善世界的目的,反而变得更糟。
举个例子,如果在研制药物时不考虑基因的影响,就会造成药物对某个特定人群有效,而对其他人群无效。比如,美国开发的糖尿病药物,用在中国人身上可能就没那么有效了。
《基因彩票》也多次提到,由于无视基因的影响,教育改革往往在浪费纳税人的金钱。比如美国著名的“单词差距”问题,因为发现贫困儿童在3岁前听到的单词比富裕儿童少3000万个,而前者的语言能力明显弱于后者,于是政府投入了大量金钱,试图让贫困父母更多地和孩子说话。
但后来这个行动受到很多批评,有些人认为“单词差距”并不存在,因为有些人重做了这个研究,发现结果无法复制;还有人提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遗传联系的,那些每天和孩子说很多单词的父母,可能只是本身有比较强的“语言基因”,孩子也遗传到了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每天听父母说多少单词关系不大……
那么,既然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基因的重要作用,该怎么做,才能既考虑基因的影响,又避免滑向“优生主义”的可怕未来?
哈登认为,基因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抽到的彩票,无法通过努力来改变,我们也无法为之负责。一个人生来更聪明,就好像他生来是单眼皮一样,并不是一种“美德”。
我们要做的不是“绝对平等”而是“公平”,不是让每个人得到同样的东西,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为了取得成功而需要的东西。
大家可能都看过这张经典的“平等与公平”的图
她提出的解决思路叫做“反优生主义”,不抑制强者,但是给弱者额外的帮助。正如经济学家戈德伯格说过的一句话“遗传可以导致近视,但你的眼镜仍然很好用。”
比如,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受遗传影响很大,在美国,数学不强的孩子大多从高一开始就避免选择难度较高的数学课程。但这样一来,他们将来就丧失了进入很多好大学、好专业的可能性。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强制所有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的数学课程就是了。
再比如,青少年肥胖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英国有肥胖基因的青少年,超重风险高20%,但自从英国把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后,青少年日常作息变得更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变多,超重风险就下降到了6%。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让强者和弱者都能得到好的发展的“公平”政策。
20世纪英语世界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约翰·罗尔斯在著作《正义论》当中曾经提出“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想象你正要“投胎”到这个世界,但你处于一道“无知之幕”背后,不知道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生活在美国还是非洲?家庭收入如何?是美丽还是丑陋?聪明还是愚笨?有没有身体残疾?……那么,你将会制定怎样的社会政策?
答案呼之欲出:让那些抽中不幸的“基因彩票”的人也能得到发展机会的政策。
“无知之幕”其实就是一个“分蛋糕”的问题。要想分得公平,负责分蛋糕的那个人必须不知道自己能挑到哪块
一对父母可能产生的不同基因排列组合高达70万亿种,我们每个人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都既有可能抽中幸运的彩票,也有可能抽中不幸的彩票。如果你想生活在一个总体更加繁荣、也能为弱势者“兜底”的社会里,想必知道该做怎样的选择。
03.
“鸡娃不如鸡自己”
终于找到理论依据了
讲完“大道理”,我们回到家庭教育这个原点。我们的孩子已经出世,他/她的“教育多基因指数”已经无法改变了,那么父母可以做什么,才能让孩子的未来走得更加顺畅?我们平时做出的那些“鸡娃”举动,哪些是无效的,哪些是有效的?
从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
👉 做“合格”的父母对孩子很重要,但“鸡娃”并不重要。
很多研究都表明,只要父母给孩子正常范围的爱和照料,不要打骂或者整天讽刺挖苦,孩子就能发挥出自己的实际能力,但你要想通过给他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滋养,让他“拔高”一点则很难很难。
我在得到APP上看到的一个比喻非常直观:
就算你把孩子的各方面环境因素提高一个标准差(这样差不多你就是周围最会鸡娃的父母了),也只能“把孩子从一个年薪6万美元的空姐拔高成一个年薪7万的牙医助理”,对比途中要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可能还要牺牲心理健康、亲子关系,性价比实在有点低。
👉所以不如把精力放在“鸡自己”上面,提高家庭收入更重要。
正如前面说的,家庭收入对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其实跟遗传的影响是一样大的。
那么爸妈努力让自己的收入达到前1/4,就相当于给孩子加了一个BUFF,就算他不幸基因彩票没有中奖,也能很大程度上弥补基因的影响。
👉还有一个研究,来自哈佛大学教授拉吉·切蒂,他是研究“公共经济学”的,做了一个关于社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孟母三迁”的中国古代智慧颇有近似之处,那就是:择善邻而居,让孩子在一个优秀的社区长大,可以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助力。
他研究了全美国“有多子女,且子女小时候经历了搬家”的家庭。比如一个家庭在老大12岁、老二5岁之前都住在纽约,然后搬到了波士顿,老大就相当于“在纽约长大的孩子”,老二则是“在波士顿长大的孩子”。
如果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家庭里,都是老二将来的发展比老大好,那么就证明波士顿比纽约更适合养孩子。
比如,美国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城市是西雅图,搬到这里,可以让孩子未来的收入提高11.6%!
切蒂做了一张美国的“机遇地图”,红色代表不利于育儿的地区,蓝色代表利于育儿的地区:https://www.opportunityatlas.org/
切蒂还深入研究了优秀社区能提高孩子未来收入的原因,发现跟学区房、优秀的同龄人都无关,而是跟社区成年人的教育水平、责任感等有关系。他的解释是,孩子会把周围的成年人作为“榜样”。
原来,孩子对父母都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去模仿父母,甚至故意做和父母相反的事,但他们会偷偷地把周围的成年人作为榜样,模仿成年人的行为。
总结一下:
- 做及格的父母;
- 鸡自己;
- 想方设法让孩子周围围绕着优秀的成年人;
这些都是对孩子未来切切实实有帮助的事情。至于多上几个补习班、多刷几套题这些“鸡娃”行为,不说完全无效,但实在性价比不高。
作为父母,我们还是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且多多汲取新的知识,让自己获得分辨两者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