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生物医学
关键字  范围   
 
沉睡4.6万年生物复苏 科学家从中看到不死的潜力
2023/7/27 15:22:52 | 浏览:2444 | 评论:0

沉睡4.6万年生物复苏 科学家从中看到不死的潜力

当地时间周四,一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上的论文再度引发对“夹在生与死之间第三种形态”的关注。

简单来说,多国研究人员通过成功复苏数条深埋在西伯利亚冻土中的线虫,揭示了“隐生”现象具有的无穷潜力。

隐生(Cryptobiosis)是一种生命状态,指的是生命体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条件时极端降低代谢的情况。例如隐生动物面对干旱时,会进行“脱水”,并停止繁殖、发育和新陈代谢等活动。但等到环境好转时,又能复苏过来。

这篇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德国麦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的Teymuras Kurzchalia表示,这篇论文可能会推动人们思考生与死之间的第三种情况。

在以往的论文中,也有过类似的发现,只不过生物隐生的时间没那么长。权威期刊《细胞》曾在2021年发布过一项复苏沉睡2.4万年轮形动物的报告,2016年发表在《低温生物学》的论文,也提到成功复苏在南极洲沉睡30年的缓步动物。研究发现,一种缓步动物独有的蛋白质表现出保护DNA免受伤害的能力,而将这种细胞引入人体提报,也展现出对辐射伤害抵抗力增强的变化。

沉睡4.6万年生物复苏 科学家从中看到不死的潜力

(来源:PLOS Genetics)

Kurzchalia解释称,类似于病毒这类的单细胞生物已经被证明能够在隐生的状态下存活数百万年,但对于动物来说,隐生4.6万年已经是目前的纪录了。

科研人员们也表示,诸如把冷冻的人体复苏这样的设想目前仍属科幻领域。但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可能会揭示缓步动物能在极端条件下存活的基因或蛋白质运行机制。当然,这项研究最终将用来帮助人类变得更具有韧性。

未参与这份研究的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生物学家Craig Marshall展望称,未来人类可能具备开发一些分子来实现同样效果的能力。

这些沉睡4万多年的线虫是在21世纪初,在俄罗斯东部Kolyma河附近130英尺地下挖出来的。事实上,这批科学家在2018年首度发表论文描述这种现象:他们把这些冻在地下的线虫放在70华氏度(21.1摄氏度)的培养皿数周后,一部分线虫开始复苏并开始繁殖。

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科学家们初步给出的结论是这批线虫所在的冻土大概已经有3万-4万的历史了。在最新的论文中,科学家们表示又对这些冻土进行了检测,定下了4.6万年的年龄。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这批人类被唤醒的线虫已经走完了这一生,但他们也有通过无性繁殖留下后代。

研究显示,这些上古线虫的后代们,似乎在使用一种名为海藻糖的成分来抵御极端情况。在其他的线虫研究中,曾展现出海藻糖冻结成玻璃一样的物质以保护细胞。

人类对于隐生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至18世纪的“微生物学之父”列文虎克。在1702年的一封信中,他描述将一颗“看上去没有生命的灰尘”放在水中,一个小时内就观察到“充满生命”的迹象。

而在上世纪50年代,隐伏生物卤虫属(盐水虾)首次以“海猴子”(Sea-Monkeys)的名字公开出售,这种脱水的生命体再放入水中后会重现生机。

沉睡4.6万年生物复苏 科学家从中看到不死的潜力

(卤虫属资料图,来源:社交媒体)

但直到今日,人类对这种隐生现象的原理并没有充分的认知。怀俄明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Thomas Boothby介绍称,这种现象仍是动物生理学的持久谜团之一。拥有一个复杂的多细胞有机器,又能随时关闭并进入假死状态,这令人难以置信。

相关栏目:『生物医学
蹊跷!美国亚裔女性多种癌症发病率飙升!医生也无法解释原因… 2025-04-02 [121]
这个部位越粗,寿命就越长!不是大腿!赶紧自测一下吧 2025-04-02 [60]
我是哈佛大学急诊科医生,长期大量服用这三类药物,或将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脑损伤 2025-03-27 [160]
《自然》:mRNA疫苗打造超长待机抗癌T细胞!RNA新抗原疫苗可激活胰腺癌中的T细胞,激发针对胰腺癌的长期免疫活性 2025-03-27 [121]
英国同卵双胞胎颠覆实验:狂吃脂肪 VS 猛炫碳水12周,结果震惊所有人! 2025-03-22 [224]
在海外,“倒爷”撑起创新药半边天 2025-03-22 [216]
背薄一寸,年轻十岁! 2025-03-10 [598]
人类首次发现逆转衰老的“总开关”!科学家揭秘细胞返老还童密码 2025-03-07 [719]
《自然》重磅发现:阿司匹林还能阻止癌症转移!作用机制找到了 2025-03-07 [668]
斯坦福神经科学家:认知训练是一生要做的事,给普通人的认知训练手册 2025-03-03 [82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