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内外互动
关键字  范围   
 
制约华人在美国发展的那些教育习惯和根源
来源:琥珀风筝 | 2023/8/25 8:54:17 | 浏览:1122 | 评论:0
制约华人在美国发展的那些教育习惯和根源

华人在美国发展,最大决定因素自然是我们的文化在新环境的适应和合二为一的问题。这面临着身份的重新省度和定位。即使现在在美国全面开花的犹太人,同样经历过早期来美的身份迷茫,在保留犹太文化和融入美国文化之间经历过诸多挣扎。(点击前文


华人带着东方文化的背景投入到西方文化,无法规避的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这个问题,从站队和比试高低的角度的分析很多。此文不多谈那些,这里笔者只想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生物学、社会学角度,提供一点不同的视角。


01.培养主人翁精神


首先,就是有关在美国培养主人翁精神的问题。


其实这是阻扰华人在美国发展的很根源的一点。很多华人从感情上很难完成这一步,因为中国人能从过去百年的屈辱历史中走出来,靠的是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这也让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教育格外沉重。


制约华人在美国发展的那些教育习惯和根源
histclo.com


许多人来到美国,无法从国籍认同上完成这个转换,觉得把自己当成美国人是“变节”。不是不入籍真正以公民的身份参与这个社会,就是入籍了心理上却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本质上也是违背入籍宣誓的。而且“背着井”离乡的人,也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某种程度上,他们跟心理上完成了,对自由的追求超出了血缘思维的局限、在美国得到根的感觉的华人,有明显的站位差别和利益冲突。


制约华人在美国发展的那些教育习惯和根源
网图


虽然美国表面不会说,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异还是会对群体的发展,造成统计意义的差别。这些年中印移民在美国的机会越来越拉开差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这也牵涉到两个国家国策的不同。印度的国家策略是,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系统的一部分,融合进去,按照欧美的大框架延展。印度总理莫迪对印度裔美国人说过“印度裔美国人要好好建设美国,把美国建设得更加繁荣”的话;中国则是要自己自立门户对着干,弄一套从经济到政治运作体制跟西方国家叫板的系统,甚至应用手段把自己的部分海外侨民发展成“第五纵队”。


制约华人在美国发展的那些教育习惯和根源
莫迪访问休斯顿 usatoday


这不同“祖国”的不同做法,自然会对各自的海外移民在欧美的发展机会,造成很不一样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中美竞争进入白热化之后,十年前搞跨国学术交流的千人学者,马上都成调查spy的对象。因为以前美国寄希望中国也成为自己的体系的一部分,后来察觉到中国要取代自己的真实野心,那么以前搞技术交流的,客观上是在培养一个美国强大的对手;而印度裔虽然搞了那么多外包,美国这边只是觉得是帮助自己做大了,于是喜迎了更多印度裔进入商界、政界、教育界等各种实权部门。


这种变化在不久前的历史中也发生过。BBC报道过钱学森的经历,其中有个细节那就是,他被重用的时候恰好是中国跟美国做盟友,国民党执政期间;1949年以后情况变了,钱学森在美国待遇的变差,也从那个时候开始。


制约华人在美国发展的那些教育习惯和根源
冯•卡门(右)和钱学森(中)维基百科


02.集权教育的烙印


第二个问题,就是集权教育给人留下的烙印,比我们能意识到的更多。一些思维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甚至得几代人才能完成。


体制差别给人带来的社会行为的差异,第一代最明显,第二代有较大的稀释但是其实还可能留下痕迹,后面多代会更多地脱离这类影响。


一个非民主的环境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国的集权社会习惯投射到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就是思维上的家长制包办、对男性更多信任感和优待等现象。举个例子,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个本地华二代中学生参加的模拟法庭辩论,发现华人小孩说的内容都挺好,但是,肢体语言和外型打扮上,很明显千篇一律、放不太开。这显然就是华一代父母影响的体现,重视那些看得清的方向的培养,忽略看不到的软实力的天性释放。


看美国政坛那些人,你如果看过奥巴马、科鲁兹(Cruz)、霍利(Hawley)这些人的脱稿演讲,行云流水,从肢体语言到口才到煽动现场气氛,这都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包括学术界美国知名大教授们的演讲,很多也是个性十足花样百出,有把文化艺术元素融入演讲内容的;有像政客一样能搞气氛,手舞足蹈完胜好莱坞影帝。这些都必须是很自由释放天性的环境,才能让人从小练就自如的仪表和自信的气质。


但是由于这些东西没有打分,华人这个善于考试的群体,对此的注意度就不高。这就是东亚文化和欧美文化在人文和社会行为上的一种差异。而这种软实力会影响在美国的社交能力、亲和力、个人魅力、领导力等方方面面,很多人无形中会吃亏。


软实力培养,更讲究施展想象力、鼓励冒险精神和赞扬摆脱世俗纠缠的理想主义,孩子们到了成年后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这些方面能力的差异,会对日后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但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在软实力消耗上惊人地大,不成比例地放在了可以用打分、考试、得奖看出效果的硬件培养上,而没有一个具体分数衡量的那些方向,就不上心。家长们在为后代培养发展路线上,也很容易集中在高收入低风险的一些职业,说得好听是实用性好,说句不好听的,是功利心强了点。


但是什么是高回报低风险的职业?这并没有绝对。比如学医是很多华人家庭的培养方向,但是,这次世纪疫情却让许多医生成为第一线的战士,直面病毒肆虐和牺牲。据说这导致一些华人家长群,开始改主意不再推孩子上医学院。而实际上,美国社会2021年医学院申请人数暴增,因为新冠的爆发激发了很多人要学医救人的社会责任感。


不知道那些家长在华人中有多大的普遍性,但这种差异就反馈出来,实用主义挂帅的教育思路跟美国社会崇尚公民责任之间的差别。


03.学而优则仕产生的画地为牢


这些感触,也随着最近发生的华人社区关注的几大热点,包括华人教授被抓、饶毅质疑裴钢事件、MIT学霸涉嫌杀害耶鲁研究生、拜登内阁人数上南亚裔完胜东亚裔等现象,而益发强烈起来。


这几个事件,表面是关于教育、做人、成才,以及华人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强势和不足的话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是触及中西方文化习俗、社会运作结构性差异。


中国并不是一个讲究个性释放的国家,植根于农耕文化自古衍生而来的集体主义的训诫,加上从隋唐开始确立的科举和演变到现代社会的高考选拔机制,采取的完全是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途径。这在古代还辐射到了周边的东亚各国。


制约华人在美国发展的那些教育习惯和根源
维基百科


这虽然给寒门弟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阶层爬升途径,但是同时也让平民习惯了拥抱出人头地的奋斗路线,实际上削弱了底层人对等级社会的反抗精神。不再去想自己的际遇本质是否是来自歧视和社会不公,想得多的是谋求个人成功从而摆脱自己的阶级得到更好的生活。所以中国人对loser的羞辱,是非常普遍的。也因此会在很多问题上爱面子报喜不报忧,以免被人看不起。


由精英主义簇拥的集权体制,讲究的是领袖们的威仪、神秘和与普罗大众的距离感。这样的社会下面,精英层不需要太多透明,而主要要攻城拔寨世俗定义的那些成功的指标,钱财、样貌、名气、学历、家世......这些条件越好,社会地位和资源也就越随之聚集。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上升渠道,铺就整个社会结构给掌握了更多教育资源的人群来带更大的回报,也促成了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循环。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势,也是局限的根源。


在中国社会,一旦完成了优质教育之路,能得到的红利不小,其他要操心的事情相对少了很多。


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一个名校的经历甚至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名片。很少看到有名校经历的人在华人圈子里完全不提的,哪怕是做广告,都可能要提一提推荐的产品由某某名校毕业生开发,云云。


这造成一种恐怕是中国独有的现象,领导人即使获得重权之后,包括一些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还有可能想方设法去弄个名校的荣誉博士学位,而在西方政坛这类现象很罕见,就是去读博士也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不是为了加官进爵。比如美国最近出来一个政坛新星,南达科他州的女州长克里斯蒂·诺姆(Kristi Noem),她大学没有毕业,因为父亲意外去世就去帮助家里的农场了,直到十多年后自己做了国会众议员了,才把大学学分修完。这种经历一点不妨碍她成为州长甚至是呼声很高的未来总统候选人。


再举个最近的例子,由北大教授饶毅举报裴钢院士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恐怕是中国独特的现象。因为很难想象在美国,教授学者身份的人,能成为如此之大的新闻的焦点,引起同样规格的社会轰动。


这事件好的一面是,说明中国社会重视教育的环境和文化习惯,大教授的社会地位高,甚至能达到网红程度。而在民国时期地位恐怕更高,大科学家大学者不少能娶到将军、名门的女儿。足见中国人有把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放得很尊贵的传统。同时也让人看到,读书做学问的人,在中国能自动聚集很多光环,到了美国之后,却可能不再同规格拥有。也就是说对中国模式培养的学霸们,换到美国的环境,有很多没有认识到的挑战,而这些因素对于走出校门之后的人生影响更为深远


04.追求独立和自信


如果了解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些惊人的现象。中国文化本质上不讲究个体平权,虽然非常注重对精英修身养性的要求,但是并不鼓励打破阶级和社会地位不平等。从下至上给人解放的那种人权、平等的思想萌芽,在中国很容易被扑灭。


自古以来,纵然是万人之上的封建帝王,他们都会有一小部分能展现出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文、普世的价值观。比如汉文帝的勤政节俭,一辈子没翻修过皇宫、其皇后也主动放弃当时贵族女性流行的长袍礼服、甚至对自己的葬礼都高度从简;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有一年给死囚延期执行死刑,第二年时间到后所有390人都非常自觉、不需要解押下自行回到长安等待处决,这让李世民极其感动,于是决定赦免他们的死刑。等等。


但是,即使是这类型的“千古明君”,或许对自身统治风格上可以自律产生一些为后世赞许的仁政,有的思想高度上也疑似已经达到民主社会统治阶层的一些高标准,但是却没有一位能从法律、从制度上,把这些在皇帝里面算标杆过人的“仁政”,规范化、体制化并传递下去。这往往给很多盛世埋下一个时间期限,随着一位明君或者若干个治国良才的大臣的去世,国家由盛而衰,太平社会无以为继。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来的革命,都只是停留在改朝换代的循环。最近的一次,即使参与过89·6·4的那一批人,不少也不过是随大流赶潮流,内心深处理解民主自由平等的没有表面那么多。有的哪怕是去广场的,现在也成了粉红、自干五甚至拿钱的大外宣,打着桥梁大使的表面招牌,做挖自由世界墙脚的生意。


中国人聚集的各种场合,往往习惯于自发去寻找那个发号施令的领导、领袖,然后每个人给自己一个位置,组合成一个团队,思考和行动。这种聚集讲究推举一个贤良之人,大家跟着追随此人就好。


而欧美则讲究个体的自我意识。大家聚到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share,领袖是最懂得反馈这群人呼声的人,而不是拿了一堆优秀、即使不善解人意也自然就成了领导。


笔者写了这么多好像都在吐槽中国的各种缺点,其实我更多的出发点是总结中国社会运作的特点。我想说,中国这一套也有自己的生命力,而且得说,中国文化能延续几千年,也是符合了人天性中的一些特点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在历史中也显示出来它的竞争力,跟西方文化在解决不同问题上,有长短。


美国就是追求自由的人类寻找到的共鸣之地。对于天生反骨灵魂的人,来了,才看到真实的自己。而如果喜欢中国那种模式或者已经改变不了的人,在美国生活远不如在中国生活幸福。


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和习惯能按照美国的特点去布局,就能更快地融入这个环境。不仅是看客一样感受美国,而且可以参与、主导这个社会。那一刻,也是华人追赶上印度裔、犹太裔的时刻。我们每个人从现在都可以努力做自己能做的那一份事情


也不是强求人要喜欢美国,无论是后代教育还是自己发展,量体裁衣,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去过日子。爱中国的习惯就回国,喜欢美国的社会就多研究美国到底有哪些好。不要四不像地活着,那样就像没有根的浮萍,搭进去的是自己的人生。


相关栏目:『内外互动
谁看透了美国大选?企业家为何赢了知识分子 2024-11-16 [71]
美国教育中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比较洞察 2024-11-16 [65]
当代人最稀缺的三种能力 2024-11-16 [65]
是谁让命悬一线的Tiktok 出现一线生机?他又是怎样影响特朗普的? 2024-11-16 [49]
伊拉克历史见证:搞个人崇拜的政府终将走上覆灭之路,家毁人亡 2024-11-16 [56]
一个最清晰的“MAGA”对华政策阐述 2024-11-16 [52]
人民才是老板 2024-11-12 [144]
特朗普胜选后,女性发起美版“四不”运动... 2024-11-12 [136]
以史为鉴,透视中美知识产权之争的现在与未来 2024-11-06 [298]
11个反直觉思维法则,能深刻改变你的人生 2024-11-03 [37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