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俞立中: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探索与制度创新 -上海纽约大学十年办学历程
2023/8/27 17:05:51 | 浏览:1548 | 评论:0

俞立中校长曾在上海多所大学担任重要管理岗位:他是上海纽约大学首位荣誉校长,于2012年至2020年担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法人代表兼理事会主席;2006年至2012年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此前,还曾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他是上海首个开通微博的高校校长,也是中国985高校中第一个开通微博的校长。在俞立中校长的领导下,上海纽约大学从华东师范大学的纽约大学上海中心萌芽,成长为第一所中美合办的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如今拥有近2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篇文章中,俞立中校长回顾了上海纽约大学十年办学历程,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所高校是如何一步步与世界一流大学对接,拓宽视野,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典范。


01

孕育: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改革创新的需求

21世纪初,随着大学扩招、新校区建设的进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而今已跨入普及化阶段。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需要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学和有特色的办学。这样才能使教育生态系统更符合人的成长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迈上新的台阶。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要有敢为人先的实践勇气。

探索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大学,路在何方?上海纽约大学探索的依据是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基本思路,即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探索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项探索的立足点,就是要和世界一流大学对接,拓宽视野,积极思考在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高等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改革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纽约大学在哲学、数学、金融、艺术、法学、医学等学科领域都拥有世界领先的学术水平和资源。经过近两百余年的发展,纽约大学从仅在美国东北部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大学,崛起为一所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跻身世界名校之列,并成为最受美国学生欢迎的高校之一。

为深入了解纽约大学的发展轨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和国际教育中心认真做了研究,特别在教育资源方面。在纽约大学的各项排名中,师资队伍是靠前的一项。这与纽约大学的发展理念、纽约城市的变化以及美国人对城市生活的重新认识密切相关。一些著名教授,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愿意在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工作和生活,而纽约大学位于曼哈顿市中心,靠近华尔街,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比美国其他高校,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NYU Global Network University)是这所大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1958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创立第一个海外学习中心,到 2010年第一个海外门户校园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NYU Abu Dhabi)首届学生入学,纽约大学逐步建立起一个遍布世界五个大洲的全球教育体系,拥有14个门户校园和海外学习中心,从一所“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大学发展成为一所“立足世界、融入世界”的大学。纽约大学第 15 任校长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认为,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学不仅被全球化进程影响和塑造,同时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这种全球性的大学模式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各校园及学习中心之间自由流动,“既能获得世界各地创意中心城市的本土体验,又能保持与学校其他部分的密切连接,从而丰富自己的研究和学习经历。”与此同时,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吸引和培养人才,帮助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多元的社会。

纽约大学建设全球教育体系,必然考虑到中国办学;在中国设立海外教学点,纽约大学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世人瞩目;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作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是设立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海外教学点的理想城市。2006年,纽约大学代表团到上海来寻找合作伙伴,先后派了几批人实地考察,了解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最后确定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当年5月,两校在纽约正式签约,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纽约大学上海中心。当年秋季学期,第一批18名纽约大学学生就到上海中心来学习了。第二学期、第三学期来沪学生数就增加到几十名乃至上百个。后来,每年都有二三百名纽约大学学生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里学习。

根据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战略思考,纽约大学有意在上海中心的基础上创办“纽约大学上海分校”。2009年,纽约大学已经在阿联酋设立了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办学资金全部由阿联酋王储赞助。塞克斯顿校长曾和我谈起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构想,在美国、中东、远东设立三个校区,分别代表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加上遍布全球五大洲的海外学习中心,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在中国设立分校的想法不符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精神。在商谈中,纽约大学逐步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提出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一所全新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又是怎么考虑的?早在2006年,学校就将推进国际化进程作为发展的战略路径之一。在《华东师范大学2006—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汇聚英才,集聚资源,创造精品,走出一条具有华东师范大学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国际竞争,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大平台上审视自己、谋划自己。战略眼光和战略高度对学校未来发展起到实质性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不是把国际化仅仅看作国际交流的迎来送往,也不只是国际学生和外籍教师的进进出出,而是从自身的办学理念、队伍建设、教育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管理服务等出发,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思考和审视学校的发展。

尽管华东师范大学已经与百余所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学校仍想近距离地观察和深度了解世界一流大学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科学研究等的改革发展,积极思考人才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并通过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提高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办成一所国际化一流大学。基于此,学校认为与纽约大学合作办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举办上海纽约大学,是基于双方都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人才特征和大学的社会责任,希望通过合作办学相互学习,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两校深信,上海纽约大学可以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改革创新的一个实践平台。

02

创办:“天时、地利、人和”

从2008年提出建立“纽约大学浦东分校”的意向到2010年向教育部报送“合作筹设上海纽约大学”的公函,前后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在形成合作办学方案过程中,不仅是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两所学校的参与人员相互理解、积极沟通,教育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市教委、浦东新区都给予了极大重视,通过各方的努力,促成了上海纽约大学的举办,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指国家教育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学校的筹建正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阶段。纲要提出,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希望引进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树立一个范例。华东师范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设立上海纽约大学,是中美在高等教育合作方面具有突破意义的一次探索,可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创新起到试点和示范作用;同时对于改善上海和浦东的投资环境、扩大国际影响、增加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吸引金融高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地利”,是指上海市,特别是浦东新区一直想有一所高水平大学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落地。在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2010年3月签署的《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中提出“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途径……引进国际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共同举办若干所高水平大学”“为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道路,提供经验”。浦东新区已在尝试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纽约大学的主动态度更是受到浦东新区政府的关注。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浦东新区政府、市教委、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经过多次会谈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上海纽约大学落户在陆家嘴金融城,世纪大道1555号的地块上。

所谓“人和”,即上海纽约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方——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共识。自2006年纽约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区设立纽约大学上海中心,双方在各层面有了更多接触和沟通,彼此也有进一步了解。两校都希望通过合作相互学习、促进发展。纽约大学时任校长塞克斯顿认为合作举办上海纽约大学不仅是建设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且在和中国大学的合作办学中也可以获得宝贵经验。基于共识,在多次会面和商谈中,大家都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合作办学的意向。

2011年1月,教育部下达了批准筹建上海纽约大学的公函。这是教育部在专家组考察和评审后做出的决定。上海市把上海纽约大学建设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内容,列入了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的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提到了上海纽约大学的建设,可见市政府对这个高等教育改革试点的期待和决心。2011年3月,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政府、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正式签订了四方合作协议。

2012年6月,教育部第二次派专家组到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9月22日,教育部正式发函,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设立上海纽约大学。10月15日,上海纽约大学举行成立仪式。

2013年8月11日,上海纽约大学首届学生报到;次日举行了新生入学仪式。华东师范大学把中山北路校区的地理馆修缮一新,作为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学年的过渡校园。2014年8月,位于浦东陆家嘴世纪大道旁的上海纽约大学校区交付使用,学校正式搬迁浦东,第二届学生在浦东校园举行了入学典礼。

上海纽约大学的建设得到了国务院、教育部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刘延东同志在接见纽约大学校长时,特别强调了要努力把上海纽约大学办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示范改革试验田,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

与其说上海纽约大学是在办一所大学,还不如说是在做一项探索,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代表,这是设立上海纽约大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03

建设:探索改革创新之路

上海纽约大学是什么性质的学校?建校之初,很多人并不很了解。简而言之,这是中美两所高水平大学合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的国际化大学,也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政府正式批准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一所国际化大学。因为是中国“户口”,所以学校法人一定是中国人。上海纽约大学也是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纽约大学对这所大学的质量、水平和社会声誉负有责任。

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定位?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真正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让合作伙伴愿意实实在在地把优质资源投入到这所大学,真正担当起确保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责任。双方明确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从上海纽约大学办学中得到经济回报,但纽约大学要承担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责任,要授予纽约大学的学位。能够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的,只有探索全球教育的办学理想。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理想,也是纽约大学的理想。

正因为有这样的定位,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所有教育资源也是上海纽约大学的资源,包括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和基础设施等。学生不仅可以使用纽约大学所有的网络资源,还可以在上海直接借阅纽约大学图书馆的学术书籍。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卡可以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教学点或校园使用。

上海纽约大学的目标是建成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融合、文理工学科兼有的研究型大学,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的典范。要建一所世界级大学,一所研究型大学,需要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为了保证这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两校在合作协议里设立了相关的条款。例如,为了确保上海纽约大学颁发纽约大学学位的行为符合纽约大学及其认证机构关于学位颁发的规定和学术质量,纽约大学有权确立上海纽约大学的学术标准和课程,副校长全权负责实施这些标准和课程安排。大学理事会要尊重副校长的这一学术权力。中美双方的充分沟通、相互理解是这项探索的基础。

上海纽约大学从一开始就借鉴了纽约大学通识教育的模式,但不是复制,而是发展。我们称之为“21世纪的通识教育”或“以创新和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中增设了创新与创造力、中国文化与社会等课程,加强了全球视野、多元文化、中国元素、学科融合等特征。同时创设了纽约大学尚无而社会急需的若干本科专业和课程,这些专业后来也被移植到美国纽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在评价标准、招生方式、教师招聘、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学生服务等各方面都推进了改革与创新。

实现上海纽约大学的目标定位,首先要考虑哪些问题?一是教师队伍,能不能保证一流的师资,这是一流大学的基础。二是生源质量,优秀且适合的学生群体是稳定一流教师的重要条件,高水平的教师喜欢有追求的学生。三是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一流的培养模式才能让一流学生在一流教师的培养下,发挥最大的潜能,在知识、技能、素养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如何保证一流的师资队伍?按照合作协议,办学初期上海纽约大学40%的师资是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共同聘用的教授,这些教师既是纽约大学教授,也是上海纽约大学教授,必须有部分时间在上海纽约大学授课;40%的师资是由纽约大学按其终身教授或聘任教授的水准,面向全球招聘,相关院系协助评估。20%的师资是从国内或者其他国外一流高校聘用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随着学校的发展,上海纽约大学聘任的教授数量在不断增加,现在已成为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他们长期在上海任职。

建校之初,纽约大学有200多位教授表示愿意到上海授课,学校可以根据每学期授课的需要,聘用一部分教授。在学校开办的第一个学期,纽约大学来上海授课的教授中有7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或者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第二个学期有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或者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在上海纽约大学上课,还有一批数学、物理、化学学会会士,很多都是讲席教授。卓越的师资确保了上海纽约大学的质量。事实证明,这些高层次的教授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有很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国内的教师,除了给国际学生上汉语课外,也承担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相关的课程,均为英语授课。例如,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教授讲授的“中国传统智慧及其现代转型”,吴冠军教授开设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等,都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如何保证一流生源?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生中51%来自中国;49%是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国际学生录取标准和招生程序和美国纽约大学是一致的。学生申请纽约大学可以有三个选择:纽约、阿布扎比、上海。中国学生的招录则是按上海纽约大学制定的招生方案,既要符合中国大学的申请程序,也要填写美国大学通用申请表。因此学生在毕业时,既能获得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能获得纽约大学的学位证书。在中国学生的选拔过程中,学校特别强调了综合评价,包括对高中学业、能力素养、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高考成绩等的考查。选拔学生的核心理念是“优秀且适合”,一是强调优秀,二是强调适合,更重要的是适合。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学校有各自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学校选择的不仅是优秀学生,也关注学生是不是适合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这是对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突破。

校园日活动是综合评价学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过程。招生委员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学生进入A档(即条件录取),这些学生高考成绩上本省一本线就可以录取;一部分学生进入B档(即候补录取),不仅高考成绩要求比较高,还要看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从中择优录取。没有进入A、B档的学生就没有录取机会了。学校会在高考成绩出来后,进入一本录取程序前,就确定录取名单。

学校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本科教育采用的是通识教育模式,强调主动学习。学校期待的学生,除了学业优秀,还要有学术抱负、求知若渴。学校重视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努力丰富自己的思想,勇于探索和冒险,追求不一样的学习路径,探索不一样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一味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期待学生充分利用上海纽约大学的平台,充分利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建立中国和世界的纽带。这些都是学校在选拔学生时所关注的。

在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学校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是基于兴趣的主动学习,学校提供各种机会,但选择权在学生手里;三是实践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生要利用各种实践机会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生活中学习,从社会活动中学习;四是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维方法、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五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已有知识,敢于挑战和创新,发现已有知识和思想的不合时宜方面或缺陷之处,批判性地接受或者批判性地发展;六是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打破学科界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是加强文化融合,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强调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包容,强调跨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上海纽约大学本科生在前两年以核心课程学习为主,即通识教育课程,也有一部分专业课程;后两年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学生进校时不需要明确专业,在学习过程中考虑专业选择,一般在二年级结束时选定专业。可以选一个专业,也可以选两个专业,或者选一个主修专业和一个辅修专业,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学校不会考虑每个专业的人数比例,学生有选择专业的自由,也有选课的自由。当然,每个学生都有学业导师,从进学校起学生就会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选课、考虑专业发展,根据专业意向来选修课程等。学业导师也会帮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

小班化教学、互动式学习、全英语授课也是上海纽约大学的特色之一。同时,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有一至两个学期可以选择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其他校园或者教学点选课学习,把课堂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与传统的培养模式相比,上海纽约大学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第一,主动学习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思考。第二,全英语教学模式,但国际学生要学中文,计入学分,毕业时汉语听、说、读、写都必须达到中级以上的水平。第三,通识教育的五个版块——社会与文化基础、科学与算法基础、数学、写作、语言,以选修课为主,只有极少数必修课。第四,推迟选择专业,二年级结束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定专业。第五,跨学科基础,培养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中流动。

课堂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类型的授课方式组合在一起,有主讲课、研讨课、实验课、写作课等。如“全球视野下的社会”除每周一次主讲课外,还有研讨课和写作课,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去思考古往今来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论述,一起讨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伟人观点。这样的教学组合形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和学的结合,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学会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课程考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目的是检验教和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每门课的教师可以确定自己的评价方式,但是必须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向学生讲清楚这门课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依据。特点之一是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动态考核。相当多的教授愿意一门课安排多次考试或测验,评价过程是在学期中展开的。特点之二是强调实践与规范的评价,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用多学科的技术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学术规范。即使在细节方面不符合学术规范,教师也不会通过,必须一次次反复修正。特点之三是强调动手制作,“互动媒体技术”是一门把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课程,期末作业就是要学生自己制造一个作品,通过作品展示来表现学习成果。

学校设有学术资源中心,先后聘用了一批助教,大多是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学士,后来也有部分高年级本科生,配合教授们的教学工作。他们要给学生作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学生可以在网上预约助教,包括写作、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各门课程,这些助教能力很强,非常热情,就能提供及时辅导。这样的学习资源确实让学生得到了很多提升的机会。

一所国际化大学,如何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在理解和包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寻求人类的共同之处?如何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在比较、思辨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观?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上海纽约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的环节。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理念,上海纽约大学配备了一支专业化的学生服务团队,帮助学生在各方面健康发展。为了加强多元文化融合,学生宿舍采用中外学生混住的模式,以促进跨文化沟通交流。学校鼓励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和文体俱乐部、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文艺体育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体验文化,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但是,任何社团、俱乐部和活动都必须有两种以上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组织。这也是上海纽约大学改革创新的特色之一。

04

愿景:为实现教育理想而奋斗

上海纽约大学走过了十年的历程,目前已经毕业了六届本科生和一批研究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毕业生都受到了世界一流大学或著名企业的普遍青睐。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源和机制优势,服务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平台上,陆续建设了数学、凝聚态物理、计算化学、神经科学、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历史经济文化等学科的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了金融波动研究所、亚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最近,上海纽约大学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获得市科委批准筹建。这些平台支撑了上海纽约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也服务于本科生的科研活动。

毫无疑义,上海纽约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融合等各个方面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然而,改革的路还很长,学校必须冷静思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上海纽约大学早已注册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赞助学校的发展。同时为优秀学生提供各类奖学金,也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学校承诺,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在浦东新区的支持和帮助下,新校区即将在前滩建成,在规模和条件上得到进一步改善,今年将完成搬迁。

当下,国际政治与外交冲突加剧,经济与贸易摩擦不断,全球疫情影响了人员往来,这更需要我们理性地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加强人文交流,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线。教育和文化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涵。应该说,在世界大变局下,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

教育国际合作的初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在关注全球问题、参与全球事务、借鉴一流大学的经验的同时,同时也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教育,这是双向的进程。世界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在认同差异、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更需要看到人类的共同之处。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各国人民需要携起手来,合作共赢,促进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融入世界、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愿意并善于跨文化沟通、理解和合作的国际化创新人才;需要更多了解中国、理解多元文化、有志搭建中国与世界纽带的各国优秀青年。青少年正是在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育国际合作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理想不断努力奋斗。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普林斯顿教授“辛辣”点评中国学生: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2024-11-16 [75]
朱民: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结构性变化! 2024-11-06 [357]
巫宁坤:活下去,并且“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2024-11-04 [393]
周其仁:中国经济高位下行的根本原因 2024-11-03 [422]
张维迎:让我最痛心的是社会变得如此虚伪,如此假话连篇 2024-10-31 [528]
达龙·阿西莫格鲁: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未来经济增长 2024-10-31 [483]
钱满素:献身精神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美德 2024-10-31 [479]
战争琐思录(一):关于诺娃 2024-10-31 [477]
​“中产阶级气质”批判——关于当代中国知识者精神状态的一份札记 2024-10-27 [642]
后生可畏!这位华裔才俊掌控着全球顶尖公司AI模型训练! 2024-10-21 [73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