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崇拜权力,越来越少的人追求知识。权力追求的是利益,知识追求的是真理。当人们不相信知识而相信权力的时候,离“强权即是真理”时代已经不远了。在当今社会,权力凌驾于知识之上已经司空见惯。在官方的很多会议场合,一个副处长排在一个教授、博导前面,前者比后者更有社会地位。笔者曾在省社科院法学所工作时,参加省委某单位一个会议,座位竟然排在一个全国知名教授,且是前辈学者的前面。
看到这一幕,这位教授当场拂袖而去。现在想来应该是主动将桌牌调换一下,然而当时却陶醉在权力带来的欢愉之中。权力让人迷醉而认不清自我,这在我当年感受十分深刻。上述事例即是典型的“官本位”思想的反映,以至于出现了教授是什么级别?副教授什么级别?甚至是寺庙的方丈是什么级别等一系列荒唐问题。社会中的各职业群体均被贴上行政化、官僚化的“标签”,由此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进而决定了其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古希腊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对知识和知识分子极为尊重。在科林斯,他对前来表示归顺的贵族们不屑一顾,却亲自去拜见哲学家戴奥真尼斯,而这位哲学家则一丝不挂地躺着享受日光浴,并不理睬国王。“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亚历山大恭敬地问。“当然可以”,戴奥真尼斯回答:“你可以靠边站一点,年轻人!别挡住了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却当真让出了地方。他严肃地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将成为戴奥真尼斯。
1788年,也就是《国富论》出版十二年后,当时职务还是海关关员的亚当·斯密应邀到一位公爵家做客。当他步入客厅时,所有的王公贵族和商界巨子都站立起来,向这位身份卑微的小公务员鞠躬致敬。亚当·斯密腼腆地说:“大人们请坐吧!”已经来到亚当·斯密身边的英国首相皮特却说:“哪有老师还站着,学生就先坐下的呢?”一年后,美国宪法生效,法国大革命开始。
国外大多人把学者看得比王侯更尊贵。这是一种政治美德,这种美德在文艺复兴以后成为西方文明的精神之一,并让西方世界勃然崛起,遥遥领先。知识的终极目的是真理。知识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人对“真善美”、“假丑恶”进行判断。正如《大学》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人们都不信奉知识时,这个社会很可能出现真假不分、美丑不分等规则意识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现象。对权力的崇拜不仅促使“官本位”思维根深蒂固,而且会促使一些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一个重结果轻过程的社会中,人们看到的是最终你处在“金字塔”的哪个位置,而很少有人关心其进阶的过程。除非涉嫌违法犯罪而东窗事发。古罗马思想家塔西佗曾言:“用罪恶手段获得的权力不会被用作正当目的。”这也是需要我们对权力进行制约和对权力保持高度警惕的原因所在。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掌权者既可以大展宏图、为民造福,也可以让人沉醉而不知归途。权力具有权威性、支配性,它可以为掌权者带来名誉、地位和其他各种利益,但同时又具有腐蚀性。“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真理。”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权力容易让人“上瘾”。它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然而,当“公器私用”、权力不是为民造福而是为己谋利、满足私欲的时候,握有权力者离大权旁落甚至身败名裂不远了。有权者、用权者当警醒。
权力的效用在当下,而知识的贡献在未来。所以,官员活在当下,学者活在未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即是对权力在当下发挥作用的最好注解。德国大哲学家尼采也是在死后数年才名声大噪,世人才认识到其哲学思想的价值。百年之后,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代知识分子仍为世人耳熟能详,可谁又能知道当时北洋政府的总理和北京市市长叫什么名字呢?
知识可以创造思想,而权力只能“循规蹈矩”。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新思想的推动。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知识的力量远超越权力的力量。最近正在热映的电影《奥本海默》讲述了作为人类“原子弹之父”的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发明了原子弹,使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日本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顷刻间摧毁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直接促使日本宣告投降。当人们不再关心知识和思想,而把兴趣点集中在权力上时,这个社会思想必将枯竭,进步的动力也会减弱。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们之所以崇拜权力而轻视知识,是因为权力可以控制和分配资源,作为凡夫俗子的社会大众希望得到权力的庇护,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而知识具有抽象性,不可能带来现实的利益,并且其服务于大众而非某一特定社会成员,不能为人带来直接的利益。由此决定了对权力的追逐只会使人们更加急功近利,更看重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
在利益驱动下,能够安心读书的纯粹学者越来越少,“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古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将读书视为升官发财的捷径而非为了贡献学术思想,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是知识的悲哀。以读书为乐趣、以读书为志业的人在当下也是越来越少。对权力的崇拜,只能导致学术自治和自由精神的丧失,及独立思考精神的萎缩。权力统治一切,整个社会充斥着官僚化、等级化的气息,这与倡导平等、自由和多元化的法治建设要求格格不入。当一个社会对权力的崇拜转变为对知识的崇拜,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活力四射、生机勃勃,人人乐在其中,社会崇尚读书,未来充满希望。一个创新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知识社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时代呼唤创新,必然呼唤知识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