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星罗棋布的大学城散落在全国各地。一时间,一座城市是否存在文化气氛,是否具有人文气息,是否具备学术修养,大学城便成为了最好的见证品。仔细想想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将城市中的所有高校放置在同一个区域,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管理。一旦上面下发什么文件,各所高校可以做到步调一致,无论是对领导的面子,还是对学校的声誉,都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城还可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大学城里什么都有的卖,学生大可不必坐车到远离校区的城区去购买日常所需的用品。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出行的次数,降低刑事犯罪的发生和交通肇事的发生。如果喜欢体育运动,大学城就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足、篮、排的场地都有,有的大学还有室内体育馆、游戏池、网球场等,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日产活动。然而,这就是大学城市的全部吗?兴建大学城难道就仅此而已吗?
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蔡元培先生就对大学有过极为精辟的论断,“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更是蔡先生提出的治校精髓。不过这些在今天的大学都已再难寻觅到了。正如在某些的媒体报道中表现出的,学生们整日呆着封闭的大学城,不仅没有专研学术,在学业上力求突破,相反到是连自己的老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甚至连师长的相貌都没有印象,面对如此窘境,又怎能期待大学城里会闪烁出学问的光芒。
大学城正在变成一座“孤城”,除了吃、喝、玩、乐的日常所需外,大学作为有独立地位、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的作用正在逐渐退化。拥有自主权的大学城,变成了一座围困大学生的围城。在这里,缺少更多的学术交流,师生之间的基本联系也变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钱钟书曾这样形容婚姻:它如同一座围城,里面的人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现在大学教育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呆在里面的人想出去,在外面的人想进来。
大学究竟怎么了,为何在今日的校园很难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把上大学当成了一种走向成功的途径,把大学文凭当成了一块敲门砖,人人都希望可以上个好大学,然后再找个工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人误解了大学的本意,全都认为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学生考试为了考高分,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这样一来,学术研究,研究学问就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在大学城里,学生们也只顾考试,长此以往,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认识导师也就正常了。学习学习,只学不习,找老师还做什么呢?而某些学校也仅追求毕业率,固有的一些诸如研究生的名额也被“指定”,导致一些大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换句话说,很多在校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在为什么学习。
同时,兴建大学城往往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而这笔费用往往又是难以说明的钱。某些高校领导往往会将此收入自己的囊中,从而引发腐败。近年来,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大学城刚刚兴建的一两年。有的大学城周围并不“干净”,黄、赌、毒现象屡有发生。不过比起这些,大学城里的大学们更值得让人关心。
谁该为大学生找回失去的自我,谁又该为今天某些的教育负责,这都值得关注。毕竟,大学生们是祖国的栋梁,不能让他们终日徘徊在自己的“围城”中,无法走出来。这样,大学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大学城也就彻底变成了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