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减后,收入处于最低10%的家庭,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9.3%,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21%,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9.19个小时。
2.收入处于最高10%的家庭,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5.3%,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10.37个小时。
1.双减后,收入处于最低10%的家庭,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9.3%,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21%,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9.19个小时。
2.收入处于最高10%的家庭,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5.3%,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10.37个小时。
简单来说就是:
双减导致两极分化更严重了。
双减导致两极分化更严重了。
高收入家庭投入更多,学得更好了,低收入家庭投入更少,学得更差了。
内卷与躺平一直同时存在,教育反而因为双减的出现,更加不平衡了。
减负主要是减少了校内的教育供给,高收入家庭学生可以依靠家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而低收入家庭因为经济限制,很多学生不得不被动从升学这条道路上退出。
寒门更难出贵子,除非极少数天纵奇才。
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实行国家级、系统化、全面性的学生减负,可以追溯到三十、甚至六十年前。
1955年7月,新中国发出第一个“减负令”,即《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4年6月,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从顶层设计层面解决中小学生减负问题。
2018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培训行业至此成为历史。
1955年7月,新中国发出第一个“减负令”,即《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88年5月,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4年6月,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从顶层设计层面解决中小学生减负问题。
2018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培训行业至此成为历史。
以上种种调控,最后带来的结果,就和有关部门调控房地产一样:
越调越涨,越涨越贵。
越调越涨,越涨越贵。
从很多学生十几年的体验来说,减负早期通常是有一定作用的。
然后学校发现学生分数降了,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尝试找到既符合政策,又能提分的方式。
于是中小学每年的分数线与要求,再度印证了那句话:
一个人补课提高分数,一群人补课提高分数线。
一个人补课提高分数,一群人补课提高分数线。
到了2023年的今天,考研也开始内卷了,甚至出现985、211学生反向去考二本研究生的现象。
教育困境,有解吗?
如果不从单一的升学思维中跳出来,那么永远无解。
2
东亚 走不出教育死胡同
从幼儿园到高中,补课需求一定会长期存在。
单纯一刀切式的禁止,只会让平价补习班逐渐消失,一对一式的家庭私教横行,上得起校外课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少。
教育内卷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它是筛选模式的问题,更是社会心态的问题。
我们可以参考两个东亚邻国:韩国与日本。
日本教育部门早就意识到了,无限制的课业与作业,对学生没有好处。
于是在1977年,日本政府发布《学习指导要领》,推行“宽松教育”,逐步减少教育内容。
政策的初衷是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却引发了校外补课的爆发式增长。
原因是东京大学、大阪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知名学府,在宽松教育的基调下竞争更激烈了,学生只靠校内学到的知识完全不够。
想进名校,只有参加校外补习班一条路。
(生于1987年后 基本都属于宽松世代 来源:豆瓣)
日本私立高中因此大批量崛起,好成绩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官方数据显示,日本中学生上课外补习班的比例,从1976年的38%迅速攀升到了1993年的59.5%。
学生本该是受益者,结果却成了受害者。
这一批宽松世代的学生进入社会,开始生活与工作的时候,也被企业雇主贴上了一系列撕不下来的标签:
无视前辈、毫无志向、不思进取、喜欢躺平、家里蹲。
无视前辈、毫无志向、不思进取、喜欢躺平、家里蹲。
日本教育界不得不再次展开反思和自救。
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
韩国的情况也很类似。
1980年,韩国曾经制定政策,禁止一切教育补习行为。
结果大量的家长纷纷表示反对,全国私人补习班屡禁不止,任课老师地位收入暴涨,堪比一线明星,政策带来了更多社会问题。
(来源:B站 央视频)
整个东亚的文化氛围与教育环境,都能被总结成一句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华裔群体更是将内卷与鸡娃,带向全世界。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曾说:
在美国,华裔的学习负担也是最重的,唐人街上辅导班比比皆是,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纽约400余家备考中心,超过1/4都是过去四年出现的,1/2分布于皇后区与布鲁克林,尤其是法拉盛和日落公园,都是著名的华裔聚集区。
在美国,华裔的学习负担也是最重的,唐人街上辅导班比比皆是,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纽约400余家备考中心,超过1/4都是过去四年出现的,1/2分布于皇后区与布鲁克林,尤其是法拉盛和日落公园,都是著名的华裔聚集区。
家长和学生们,根本不想花钱买罪受。
根源问题在于,教育资源短期内还是非常稀缺的。
顶级中小学、大学全国就那么几所,只能容纳极少数人。
规规矩矩减负,一路放养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达到家长们的期待,考入一流学府。
只要中考、高考的筛选制度不变,名校资源与地理位置不变,一代又一代的家长们,只会用脚投票,表面上减负,背地里增负。
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与其用行政手段干预校外辅导,不如换个思路,在校内监督与学习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
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要留给自己一些空间。
中小学教育的核心,首先是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其次才是各科学习成绩。
在中国当学生,真的很辛苦。
上课时间长、作业多、业余时间少,还不一定能考得上高中和大学。
很多过来人,比如985、211大学生,会主动现身说法。
他们都说,高考是中国最公平的制度,考不上主要该怪自己实力不行,很多农村县城学生,确实靠高考逆天改命了。
这种逻辑最大的问题在于:
把残酷的现实与教育资源短缺,变相合理化了。
把残酷的现实与教育资源短缺,变相合理化了。
这种困境,本就不应该存在。
中国学生与家长们,是时候换一种活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