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最新消息社区报道
关键字  范围   
 
这本顶刊给院士开的“后门”有多宽?审稿周期缩短40%,拒稿率几乎为0
来源:科研圈 | 作者:菡萏 | 2023/11/15 1:02:50 | 浏览:778 | 评论:0


说到“水刊”,可能你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几个名字。实际上,除去那些年发文量动辄一两万篇,创刊时间从数年到十数年不等的巨型期刊,一本拥有百年历史,曾是高质量研究代表的顶级期刊也没能摆脱“水刊”的标签。

这本顶刊给院士开的“后门”有多宽?审稿周期缩短40%,拒稿率几乎为0

图片来源:Pixabay

《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自 1997 年被 Web of Science 收录后,曾经连续 14 年保持着综合学科排名世界第三的宝座——仅次于《自然》与《科学》。尽管最近十年间 PNAS 在《自然-通讯》《科学进展》等巨型开放获取期刊冲击下名次后退,但仍然是综合类期刊中的顶尖选手。然而,这本由美国科学院主办的老牌期刊,一直因为给院士们开的“后门”而争议不断:院士们能够以成员贡献(Member-Contributed)方式,而非传统的编辑流程向 PNAS 投稿。这种内部渠道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特权,也经常遭到学界的批评和质疑。

最近,一项由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和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学者发布的预印本研究(未经同行评审),带我们穿过了 PNAS 这道神秘的院士“后门”。这项新研究发现,与普通投稿相比,内部渠道投稿的论文审稿周期最多可缩短一个半月,而且院士们似乎都喜欢在当选之后的头几年使用这种特权。另一项更早的调查显示,PNAS 内部渠道论文的发表率超过了 98%,是普通投稿的 5.4 倍。

天生“水刊”?

实际上,PNAS 的初始形态就是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服务。这本创办于 1914 年的期刊目标非常明确:报道院士们“在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发表“对某位院士来说特别重要的成果”。在这样的宽松政策下,PNAS 一开始只有两条发表渠道——内部渠道和“推荐渠道”(如果投稿者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可以把论文交给某位院士,让他推荐自己通过评审)。

直到 1995 年,PNAS 才开通了直接投稿渠道。这种方式与目前通用的发表流程更为相似:投稿由编委会成员进行初审,然后交给既非院士也非特邀编辑的独立编辑,由他们来组织同行评审。

2010 年,期刊废除了推荐渠道,但内部渠道仍然保留。如果一名院士通过这种方式投稿,TA 或论文的主要作者可以指定审稿人来进行同行评审。论文发表后,院士的名字会与审稿人的名字一同出现在作者署名栏的下方。

这本顶刊给院士开的“后门”有多宽?审稿周期缩短40%,拒稿率几乎为0

一篇由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通过内部渠道发表的 PNAS 论文

为了防止恶意灌水,PNAS 对每位院士每年通过内部渠道递交的论文数量做出了明确限制。大约十年前,这个数字是 4 篇。现在,每位院士每年的内部渠道投稿不能超过 2 篇。

虽然期刊一直在限制和约束院士的特权,但外界对这项制度的批评和担忧一直不绝于耳:允许院士以作者身份介入同行评审,不仅助长了任人唯亲的不良作风,还将期刊变成了院士们的“老男孩俱乐部”。

“后门”的代价

对于这些批评,2013 年诺奖得主、曾任 PNAS 主编的 Randy Schekman 曾解释说,内部渠道投稿的论文是期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类别之一,并且这种做法能够激励美国科学院院士为期刊做出更多贡献。

院士们通过内部渠道发表的论文真的有更高的影响力吗,这种特权能够让期刊得到更多来自院士的支持吗?这项新发布的预印本研究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答案。研究者分析了 2007 年到 2020 年 PNAS 发表的 4.6 万篇论文。其中内部渠道论文占比 23.4%,直接投稿论文占比 76.6%。从学科分类上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最多,占比 77.7%(n = 36 050),物理学占比 17.2%(n = 7976),社会科学最少,约为 5.1%(n = 2365)。

在统计了这些论文的同行评审时间后,研究发现内部渠道确实比直接投稿有更大的时间优势。这种模式在所有学科中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生物学和物理学中最为明显:一篇直接投稿的论文需要等待 4 个月才能获得同行评审结果,但内部渠道只需要 70~80 天,时间缩短了近 40%。社会科学类的论文同行评审周期相对更长,直接投稿需要近 5 个月,内部渠道能小幅度“提速”,但也需要作者等待近 4 个月的时间。

这本顶刊给院士开的“后门”有多宽?审稿周期缩短40%,拒稿率几乎为0

不同领域中,内部渠道(红色)和直接投稿论文(蓝色)审稿周期的差异。来源:论文

内部渠道的优势不止于此。《自然》新闻曾有报道称,根据期刊官网数据,2013 年 PNAS 直接投稿的接收率仅为 18%,而内部渠道论文的发表率则超过 98%,二者相差 5.4 倍。

院士的“内推”能换来更快的发表速度和更高的接收率,但不一定换得来同行的认可。研究显示,物理学领域的内部渠道论文引用中位数相对直接投稿较低,而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二者差别并不明显。但是,不论是哪个学科领域,内部渠道发表的论文似乎在引用相对较低的群组出现得更多。

这本顶刊给院士开的“后门”有多宽?审稿周期缩短40%,拒稿率几乎为0

不同领域中,内部渠道和直接投稿论文引用情况的差异。来源:论文

难道 PNAS 论文真就成了学者职业生涯中“灌出来的水”吗?事实并没有这么夸张。研究将论文作者按照影响力分组,画出了一张 PNAS 论文在他们全部学术成果中的引用情况热力图,发现不论是大牛还是影响力没那么高的学者,一篇 PNAS 都是他们学术成就清单上值得夸赞的一笔——基本都位于高影响力区域。不过,非大牛学者比起直接投稿似乎更青睐内部渠道论文,他们的高影响力论文中,内部渠道论文明显更多。

但是如果将《自然》和《科学》搬出来,我们才能真实地体会到什么才是学术界的硬通货。数据显示,如果学者曾在这两本顶刊上发表过论文,那么它肯定会进入这位学者被引用次数前 10% 的名单,成为他学术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本顶刊给院士开的“后门”有多宽?审稿周期缩短40%,拒稿率几乎为0

内部渠道论文更容易出现在引用次数排名较低的作者名下。图片来源:论文

谁在“走后门”?

美国科学院官网登记的院士名单包含至少 2400 名美国科学家(不含外籍院士),这意味着他们都有资格通过内部渠道向 PNAS 投稿。

为了弄清楚哪些人更喜欢通过内部渠道投稿,研究者将分析范围限制在截至 2020 年至少发表了 10 篇 PNAS、并且通过内部渠道发表过论文的学者,共 1640 人。他们发现,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头几年是这些学者使用内部渠道的高峰期,而且女性学者相对于男性的使用频率更高。然而,大约七年后,男性开始在这两个类别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每年发表一篇内部渠道文章的情况中,男性数量的增长尤为显著。

 这本顶刊给院士开的“后门”有多宽?审稿周期缩短40%,拒稿率几乎为0

活跃院士在 PNAS 的发表模式。来源:论文

不是所有拥有特权的科学家都会使用这个“后门”。《自然》新闻此前的调查显示,2004~2013 年间,有资格使用内部渠道的美国科学院院士超过 3100 位,但其中只有不到 1400 位科学家使用了这项特权。部分原因可能是,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会选择不同的杂志发表论文,比如天文学和数学领域的院士就很少向 PNAS 投稿。

大部分使用了内部渠道的科学家表现都十分节制——基本上,每年通过内部渠道提交的平均论文数都少于一篇。2004~2013 年,通过内部渠道递交论文的数量超过 30 篇的科学家共有 13 位。此外,也有一部分院士在使用内部渠道的同时,也会通过直接投稿的方式提交论文。

院士俱乐部

尽管被嘲讽为“老男孩俱乐部”,但内部渠道的重度使用者们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一些跨学科研究的审稿人可能很难找到。在某些领域,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哪些同行有能力正确评价自己的论文,而不是让编辑随机分配一个看似同行,但实际上对自己的方向一窍不通的专家。

其次,他们不想承受其他顶刊的折磨。随着一流期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编辑和评审者正变得越来越严苛。一些院士坦言:“《自然》和《科学》的评审过于吹毛求疵”,“能在 PNAS 这样的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还不用承受其他一流期刊的那些折磨,这确实很诱人。”

最后,这对自己的学生和博后有好处。年轻人要找工作,需要尽快在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而《自然》《科学》《细胞》的评审时间太长了——“有些文章从投稿到发表需要整整折腾两年。”

但对于期刊的历任主编来说,收到这种评价并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尽管 2010 年期刊成功废除了院士推荐制度,但说服他们放弃内部投稿的特权却困难许多。或许是因为废除推荐制度能够将院士们从同事们“求推荐”的人情往来中解放出来,但内部投稿却能保证作者对同行评审的把控——找到对的审稿人,他们才不会出洋相。

从 2012 年到 2022 年的十年间,PNAS 的影响因子排名一路下跌,目前徘徊在综合学科的第 8 位到第 9 位。为了控制内部渠道的论文质量,期刊管理层也做出了诸多努力。例如,为了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影响论文评审的客观性,PNAS 禁止院士挑选近期的合作者来评审自己的论文。目前的规则是,院士不得挑选 4 年内合作过的科学家出任评审专家。如果编委会认为某位院士滥用特权,他们有权出面驳回那篇内部渠道论文。

Schekman 回忆说,在担任主编期间这套程序耗费了自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著名学者相当自负,去告诉他们“你的论文不符合标准”,实在是件困难的事。

论文信息:

Andersen, Jens P., Serge P. J. M. Horbach, and Tony Ross-Hellauer. 2023. “Through the Secret Gate:A Study of Member-contributed Submissions in PNAS.” SocArXiv. October 18. doi:10.31235/osf.io/d62c8.

链接:https://osf.io/preprints/socarxiv/d62c8/

https://www.pnas.org/author-center/member-contributed-submissions

https://www.nasonline.org/membership/

相关栏目:『社区报道
数学大师丘成桐:为何说中国的科技肯定要倒退20年? 2024-04-26 [153]
丛京生教授等13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24-04-26 [140]
清华学霸杀妻案再度开庭 2024-04-24 [125]
哈佛大学史上最火的文学课,凭什么是“霉霉”? 2024-04-21 [158]
天才陶哲轩“啥是好的数学?” 经济学界呼应“啥是好的经济学?” 2024-04-20 [207]
哈佛大案与亚裔教育维权之路(七):历史性胜利 2024-04-20 [153]
美国华人父母,培养出多少「失败的谷爱凌」? 2024-04-20 [275]
美国“功勋”间谍梁成运,出镜忏悔! 2024-04-16 [388]
文化输出?生态学文章惊现“三体” 2024-04-16 [263]
UCLA陶哲轩教授力荐、亲自把关:AI for Math照这个清单学就对了 2024-04-16 [271]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