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当代职场人的“社交难题”:不得不像维护空气一样维系关系,
作者:肖楚舟 | 2023/11/25 1:30:41 | 浏览:571 | 评论:0

搬到中国人的语境里,“空气”可以是场合、情况、气氛,一切需要“看”但看不见的东西。理想的状况下,  “读空气”是一种公平交换。你对他人的体谅,换来他人对你的理解和接纳,它能让一个团体里的每个人都获益。

我问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朋友浩之,日本人的“读空气”跟中国人的“察言观色”是一回事吗?他回答,“没有太大区别”。揣度片刻,他又给我解释:“‘读空气’所指的对象一般比较广泛,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比如社会的空气、公司里面的空气、聊天群的空气,都需要阅读。而‘察言观色’的对象则比较具体,比如小孩子要注意父母的脸色,员工要看老板的脸色。”

浩之和我同时期在北京上大学,回到日本后做了政府职员。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爱好者,他生活的重心不在升职加薪,而是攒钱到中国旅游。为此,他几乎不参加同事聚餐,旅行结束也没钱买纪念品带回去,还会偶尔带吃不了辣的领导去吃正宗的超辣麻婆豆腐,似乎对“空气”这回事满不在乎。但当我问他“会不会读空气”的时候,他居然很笃定地告诉我,“我读空气水平很高,毕竟从小锻炼,这已经是本能”。

当代职场人的“社交难题”:不得不像维护空气一样维系关系,

《职场新女王》剧照

“读空气”这个词的妙处,在于同时表达出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强迫性。你能因为空气不好而不呼吸吗?能因为呼吸太累而放弃吗?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没人能不呼吸,只要是生活在人群中的人,没人能不读空气。

2008年前后,日本游戏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大家一起读空气》的手游,一款“测试读空气能力”的情景判断小游戏。“读空气”这个日语词,差不多是跟那个游戏一起在中文世界火起来的。

进入游戏界面,你就是那个黑色人群中唯一的红色小人儿,头顶上顶着个小天线,需要在各类情景题中探查气氛,审时度势,做出你觉得最合适的举动。游戏不会给你对错判断,也没有具体的分数,只会在你做完一百道题后给出一张察言观色能力图,分别对你的决心、同情心、适应能力、责任感、思维敏捷度和实操能力打出分数。记得当年我得分最高的一个项目也就40分,属于宫斗剧里活不过第二集的水平。

当代职场人的“社交难题”:不得不像维护空气一样维系关系,

《0.5的男人》剧照

这个游戏最大的挑战是,你不知道“题眼”会出现在哪里。在电车上坐得好好的,途中上来一对情侣,你会不会意识到该往旁边挪挪,把相连的空位让给他们?你(男士)跟一位女士并排走在路上,要不要默默移到人行道外侧护着她?朋友跟你约好马拉松比赛一起冲线,她跑得慢,你要不要在终点线前停下等她?每道题的答题时间也就半分钟左右,有时候,没等我辨认出题目,答题时间就遗憾地结束了。

日语里的“空气”有时候也被翻译成“氛围”。日本思想家竹内好(1910~1977)早在1958年就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那个时候还没有“读空气”的说法,他用了“气体”这个词,他认为日本的天皇制是像空气一样环绕着日本人的气体,是一种隐形存在的权力关系,“把握天皇制的困难之处,在于权力并不以权力的形式呈现。假如权力赤裸裸地以自身的形态呈现,那么可以与它直接对决;但是很难抵抗那种如同空气一样、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东西”。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在一个强调集体融入感的社会里,每一个可以审判你行为的“别人”,都仿佛掌握着影响你社交生活的生杀大权,让你不由自主地低头。

当代职场人的“社交难题”:不得不像维护空气一样维系关系,

《同期的樱》剧照

搬到中国人的语境里,“空气”可以是场合、情况、气氛,一切需要“看”但看不见的东西。它笼罩着你,能让你活下去,也能让你窒息。“读空气”跟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高情商”“眼力见儿”很像。要论区别,大概就是中国人的“读空气”没有日本人那么多规矩,多数存在于有上下权力关系的场合中,带有明确的对象感和顺从意味。上位者是不用“读空气”的,只有下位者理应注视着上位者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做一条别人肚子里的蛔虫,揣摩着人家的心意办事儿。

惭愧的是,30岁了,我还是没学会“读空气”。刚上班那两年,我很羡慕那些能和领导谈笑风生的同事。我发现要读懂领导周围的空气,电梯是个很好的试验场,空间足够紧密,空气足够浓稠,逼得你不得不读。那数字闪动的几十秒钟,就是你的抢答时间。

为了让电梯里洋溢着礼貌周到的空气,也为了不显得无所事事,我学会了上下电梯的艺术:永远站在门外死死按住开门键,脸上写着尽职尽责的决心,今天绝不能让那扇门夹着领导。后来,有好心的同事提醒我,下电梯的时候不该第一个出去:首先你不该抢在领导前面走;其次,电梯轿厢是个隐含事故危险的设备,你先出去是什么意思?紧急避险?你应该留在电梯里面按住开门键,最后一个出去。好不容易学会了进出电梯的艺术,我发现还有同事可以一边娴熟地打招呼,一边为领导按下他要去的楼层,这显得只会按开门键的我很愚蠢。我懂了,“读空气”这事儿没有上限,最适合“内卷”。

当代职场人的“社交难题”:不得不像维护空气一样维系关系,

《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剧照

按照现代职场人的理想伦理观,过度“读空气”实在是无用的负累,带着自我PUA的色彩。每天盯着电脑显示屏都要瞎了,还要观察别人的微表情,解读对方没有明确给出的情绪信息,先不说视力允不允许,这种时刻绷着一根弦儿的压力,怎么不叫人发疯?

有一种流行的“高情商问答题”,教你如何在尴尬的场景下给出恰当反应,现在成了网友的集体“反高情商”阵地。比如,跟领导打羽毛球不小心赢了,领导说“看来我老了,不中用了”,你该怎么说?传统的回答必然以宽慰为指导思想,以反拍马屁为上佳,比如“这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再不济也是“偶尔手气好而已”。现在的高赞回答,已经可以分出几个流派:实诚组说“您确实老了”,阴阳怪气组说“不是老了不中用,只是不中用的人老了”,窝囊组主打不分场合地“跪下痛哭流涕”或者“第二天在体育馆上吊”,发疯组的行为很难预测,可能跳起来把球拍扔地上,也可能仰天大笑出门去。

当代职场人的“社交难题”:不得不像维护空气一样维系关系,

《我们由奇迹构成》剧照

对“高情商”的“口嗨式”解构,说明我们已经受够了“读空气”。我们希望人际关系也能和现代社会的理性规则看齐——它最好有分明的规则,可量化的数据表,或者至少有一套标准答题思路。问题是,我们有可能不“读空气”吗?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身处某种社会关系之中,“读空气”的能力就决定了一个人能否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让别人舒服,也是为了能让自己舒服些,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就是“空气”的连带属性:作为社会动物,我们的感受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周围人共同散发的情绪气场。

比起“读空气”的荒谬,我们可能更讨厌“不读空气”的人。在网络世界里,真正流行起来的不是“读空气”这个词,而是它的反义词“KY”。它来自日语“不会读空气”(“空気読”)的罗马拼音首字母,其实和“读空气”的首字母一模一样,但我们似乎默认,比起努力“读空气”的人,更讨厌的是完全不看氛围的人。

当代职场人的“社交难题”:不得不像维护空气一样维系关系,

《凪的新生活》剧照

KY这个词很早就传入中文互联网,直到今天还在被广泛使用。它可以是个动词,“他怎么又KY了”,也可以是个形容词,“那个人很KY”,或者是个概括惹人厌现象的名词,“KY真的不能忍”。跑到失意的人面前故意炫耀,在别人的粉丝群里宣传自己的偶像,在生活困难的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优越,都在KY的范围里。即使在一个张扬自我感受的时代,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感受被无视,情感被冒犯。

“读空气”究竟在读什么?如果借用美国人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理论来分析,大致可以分出三个层次:认知同理心、情绪同理心和同理心关怀。认知同理心,强调理解别人的认知和立场,换位思考。情绪同理心,讲的是对别人的情绪波动高度敏感,能予以及时安抚。同理心关怀就是发现别人的困难,施以援手。说白了,就是尽可能巧妙地表明自己和身边人站在一条战线上。理想的状况下,“读空气”是一种公平交换。你对他人的体谅,换来他人对你的理解和接纳,它能让一个团体里的每个人都获益。

当代职场人的“社交难题”:不得不像维护空气一样维系关系,

《世界奇妙物语》剧照

2017年的《世界奇妙物语》里面有一集叫《忖度》,一个初来地球的外星人潜入大型企业,研究地球人不可言传的社交规则。“读空气”在他看来是一种奇怪的沟通方式和利益交换:高层在大会上说着文不对题的客套话,避而不提核心问题,这是互相保护的默契;职员在开员工大会之前聚餐,其实在无形中站好了队,这是心照不宣的结盟;漂亮的女员工在大会上故意犯傻来活跃气氛,继而开始若无其事地介绍自己的方案,这是以退为进的进攻。外星人的好处是,他能毫不代入个人好恶地评判这种境况。在他看来,尽管很奇怪,但似乎每个人都通过阅读空气,忖度形势,达成了自己想要的目的。

外星人最后交出了他的考察报告:“忖度,这是地球人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它处于真心话和场面话之间。他们还会继续忖度别人的心意吧,这是在地球——这个并不是那么美好的世界上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46期,参考资料:丹尼尔·戈尔曼:《情商》;孙歌、韩昇等:《透视日本:从京都到二次元的文化巡礼》)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心脏: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024-05-02 [4]
生育率很悲观,但人们想得更悲观 2024-05-02 [5]
陈寅恪为什么要在晚年为一个妓女立传? 2024-04-29 [164]
用《洛神赋》取名到底有多惊艳! 2024-04-29 [79]
孙中山给日本首相的密函原件照片曝光 2024-04-29 [65]
我觉得AI的方向搞错了 2024-04-28 [109]
做到这4点,他人的批评就无法伤害到你 2024-04-28 [124]
90后学者已经开始早逝:活着比发表更重要 2024-04-28 [88]
性萧条时代来临!50年前这场暗黑社会实验,也许可以解释目前所有社会矛盾 2024-04-28 [124]
假设你是一名情报侦查员,从这张照片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线索?(附答案) 2024-04-26 [14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