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结束两年后,美国的华人学术圈仍旧弥漫着恐怖的气息。
因为该计划,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陈刚曾在2021年被逮捕。如今,他已被迫将研究重点转向了较为“安全”的领域:“2022年,我们的半导体研究被《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评为年度突破。现在我研究水,我跟人开玩笑说,水里没有秘密。”
“中国行动计划”是美国司法部在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提出的一项政策,从2018年一直持续到2022年。该政策号称要起诉那些向中国不当转移知识和资金的在美科研人员。
《自然》(Nature)杂志日前采访了几位华人学者,与他们谈及了美国边境审讯等问题,全面揭示了华人科学家在美国被当作间谍对待的遭遇,同时指出美国当前人才流失的问题,以及阻止科学发展的恐怖氛围。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师陈刚被错误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后改变了研究重点。图片来源:麻省理工学院
边境管制
去年9月,一位华裔工程师在加拿大参加完会议后,乘飞机返回美国的大学。当在芝加哥转机时,他被扣留了近90分钟。边境人员要求他交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并提供密码。当时,他被问及他的研究领域、与中国同事的合作以及最近出版发表了哪些论文,还被问到他是否转移了任何研究技术。
回到学校后,他惶恐地从与中国学者合著的论文上,撤掉了自己的名字。“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我曾经考虑更换护照成为美国公民。但现在我不确定了,他们把我们当间谍对待。”
“边境对许多华人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恐怖的地方,”陈刚说,“大多数人不想公开分享他们的故事。”
被针对的不仅仅是华人科学家。乔治•卡尔尼亚达基斯(George Karniadakis)是美国布朗大学的一名美籍希腊裔数学家。多年来,他一直与许多中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科研工作。他在过去一年中两次在美国边境被拦截,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被两次没收。
自2021年以来,他的三名博士后和一名访问博士生(均来自中国)回中国后再返美时,都在机场遭到盘查,最终他们离开了美国。他聘请的另外两名中国研究人员在边境被拦截并拒绝入境。
“正常情况下,我的小组大约有20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目前只有8名了。”
数学家乔治•卡尼亚达基斯说,他在布朗大学的中国学生和博士后在美国边境受到审讯,他也一样。图片来源:乔治•卡尼亚达基斯
不敢申请的基金
对中国学者来说,边境扣留是“中国行动计划”持久的连锁反应,但这只是其中一方面而已。
根据美国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2022 US CHIPS and Science Act)规定,接受联邦资助的大学必须证明没有任何研究人员参与“恶意外国人才计划”(a malign foreign talent recruitment program)。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现在要求获得能源部资助的研究人员证明,他们的学生或研究人员没有参与任何涉及中国、俄罗斯、朝鲜或伊朗的人才招聘计划。
2023年6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对美国的华人科学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华人科研人员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调查中,72%的受访者认为作为学术研究人员没有安全感,61%的受访者曾考虑离开美国,45%的受访者希望避免申请联邦基金,尽管他们过去曾获得过这些基金。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美籍华裔社会学家谢宇是这份研究报告的合著者之一。他解释说,发起“中国行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阻止间谍活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著名案例的逮捕原因都指向基金申请的信息披露问题。
例如,陈刚在申请能源部资金时,没有披露自己作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身份,因此被指控资助欺诈。他后来获得无罪释放。
陈刚表示,目前没有申请联邦基金的打算。谢宇对此评论称:“华人研究人员非常担心遭到不当指控,或被认为没有遵守联邦的法规。”
研究调查中的另一位受访者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但他因为当时“可怕的反华氛围”和“系统性腐败”,辞去了学术职务。
他认为,这毁了他的学术生涯。
美国正在流失人才和资源
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李凯表示,谢宇论文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学者回国的速度在2018年后开始猛增,“美国正在流失人才,这是美国的国家安全问题”。
一位匿名的华人博士目前正在同时申请美国和中国大学的教职。他最近关注到了一则美国大学的招聘信息,上面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获得并保持美国国防部的安全许可。他说:“中国学者没有机会获得这个职位的,尽管它没有明说。”
普林斯顿大学的航空航天工程师琚诒光也认为:“现在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觉得他们在这个国家没有前途。”
琚诒光1994年在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他的两名学生在中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从事等离子体建模研究。他说:“我认为在美国没有其他人能做这项研究。”他指出,中国学者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例如,在东京工业大学,大约55%的博士生来自中国。
美国前能源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指出,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国人才,“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第一代移民科学家。”
然而目前,一些华人科学家正考虑从工程、物理和化学等竞争激烈、审查严格的领域,转向不需要安全审查的研究领域,美国关键领域的人才正在不断流失。
为了在美国继续研究并避免不必要的审查,朱棣文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从推进器转向了可再生能源;陈刚也将研究重点从半导体领域转向了水。
这些顶尖科学家被迫放弃自己深耕多年的研究领域,对个人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对科学则是巨大的损失。
华人学者的呐喊
2021年,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对华人科学家的种族歧视,研究人员在纽约市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亚美学者论坛(Asian-American Scholar Forum, AASF),其宗旨是保护亚美学者和移民的权利,促进学术自由和平等。
“作为一名科学家,自从来到美国后,我还没有真正感受过被歧视或成为攻击目标的感觉——直到‘中国行动计划’。”担任AASF副主席的李凯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计划刺激了我们,使我们成为倡导者。”
AASF成员现在正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权益。去年5月,AASF提出了一些与政策制定者合作的具体事项,以防止类似政策卷土重来,同时还推动联邦机构和学术机构建立相应的正当程序和问责制度。
图 3 AASF官网截图
“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华人研究人员对建立美国与中国民众的信任关系来说至关重要,”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学者珍妮•李(Jenny Lee)说,“美国需要中国多于中国需要美国。”
朱棣文指出,如果政治压倒科学,美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与中国断绝关系,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将承受比中国更大的损失。如果美国在技术和智力上脱离一个正在崛起的科学强国,那将是真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