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傍族”:傍权傍财族也。
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43.3%的人希望通过“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认为,“傍傍族”日渐增多,其结果只会让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
想“傍”的人越多,表明社会竞争原本的途径已经出了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傍”的更多的灰色手段。但这种手段的成功,一时成功的是个人,永久受害的是整个社会,还有社会的公序良俗和每一个人心中的公平正义……
傍傍族"恨爹不成刚" 转走"捷径"
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
与之前的“拼爹”之说相比,新名词“傍傍族”显然更向前发展了一步,它与最近流行的“恨爹不成刚”,成为当下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固化的社会现状的生动写照。其实这种依靠他人的“傍傍族”,背后所反映的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投机心理。我们向来都会被各种名目的“捷径”所吸引,从《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到《哈佛少女》再到《炒股圣经》等等,遍布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人们都在纷纷寻求一种可以事半功倍的捷径。捷径的受欢迎,就意味着正道的艰难与曲折了。
这种“傍傍族”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负面向导,我们不得不严肃地意识到。一旦一个社会大量的人去寻求外力的作用,必然会导致个体努力的弱化,人们不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成果,而是投机取巧,甚至幻想不劳而获。而假如这样的局势不能得到改善,那么劣币就开始驱逐良币了,社会上大量的岗位被有关系的人把持着,没有关系的人,尽管有较强的能力,却只能一路上在拼搏,步履维艰蹒跚而行,然后看着身边那些可能碌碌无为的平庸者甚至是无能者,仿佛乘坐着快速直达车,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难以望其项背。平庸者上位之后,优秀者就将更难有出头之日,如此,恶性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个既得利益者或者既得利益集团便拔地而起。
令人感到无奈的还有,现实就像是一只凶猛的庞然大物,大部分的人在它的前面都无能为力,只能任其摆布。而在这样的境遇下,人们经过长期不正之风的浸淫之后,就会造成人格上的价值观分裂: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着找关系。我们愤怒,不一定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正如之前《人民日报》刊发文章说的,从“你是哪个单位的”的骄横,到“我爸是李刚”的张狂;从“蚁族”艰难的处境,到对“阶层固化”的焦虑;从个别地方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到“拼爹就业”背后的无奈,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凌厉与梦想的苍白。
很显然,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整个社会呈现了一种向下的“负发展态势”,在这样的态势下,社会发展的脚步必然会节节后退,社会的活力就会被堵塞,最终变成一潭死气沉沉的静水。而重塑这种社会的活力,唯一的办法就是疏通这种堵塞的机制,放开社会流动与竞争,具体到社会机制改革层面,便是约束权力的活动边界、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具体权利等等,依靠透明、公开、法治等手段,塑造机会均等的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大环境。
“傍傍族”得的是什么病?
应该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此次调查,是前不久另一次调查的纵深与扩大:据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9% 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真正的朋友很少,其中 6.7% 的人表示自己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上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拜金主义横行”让友谊变味、很多人交友是出于利益考虑——这句话的“扩大”注解就是,不仅在交友方面,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分倚重傍款傍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
正如报道中相关专家说的那样,通常而言,“傍”是一种常态。但是,当“傍”一方面使傍人者无底线地丧失起码的尊严与人格,另一方面使被傍者过分地滥用权力与财富破坏规则、损坏秩序时,“傍”影响到的绝不仅仅是民众价值观的颠覆、独立精神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低迷,而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病”。
比如,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奋斗无法实现梦想”、“所有人都在傍,我不傍会吃亏”时,“傍”注定会消解为数众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奋斗观。不少人自感是弱势的社会,是稳定预期失调、规则被严重破坏等系列社会问题的外显,而众多的年轻人“为理想而奋斗”的方式不再是个人努力,而是试图通过“傍”的捷径凌驾于规则与秩序之上。
调理并治疗过分倚重傍款傍权带来的系列“ 社会病”,已刻不容缓。原因很简单,“傍”风横行表明,在我们社会的一些方面和领域,常态的规则与秩序已经成为摆设——很多人傍款傍权,不过是试图和有钱有权者一样,享受他们能够获得的摆脱规则、秩序“束缚”的特权快感。而清理规则、重整秩序,无疑是消除重傍款傍权带来的系列“ 社会病”的良方。
李记
“傍傍族”背后折射多重现象
这是一个族字流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族员,甚至是多个族的族员,比如上班族、蚁族、隐婚族、月光族……现在,在这些族之外,多了个“傍傍族”。傍是一个贬义色彩的字,一听到傍,人们想到的就是依赖、依附、依托,其实,我们更该探讨的是傍权族、傍款族。
傍权的背后,折射了多重社会现象。首先,凸显了权力的非凡之处。正是权力具有巨大的附加值,人们才去傍,否则为何不傍无权无势之人?权力的确不凡。经济学家赵晓研究发现,过去几年中收入增长最快的都是与权力相关的群体,如果把权力作为中心点,那么收入分配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怪圈”——离权力越近的阶层收入增长越快,离权力越远的群体收入增长越慢。
其次,这凸显了权力具有或隐或显的“杀伤”力。在权力无时不在的侵袭中,要么孤独地被边缘,要么与权力结缘。当大家都在傍,你不傍,你就处于被动地位;当权力具有威力,决定着前程,就不得不傍。
最后,这更凸显了边缘群体的无奈诉求。学者称:“‘傍’的背后,体现的是‘边缘人’的弱势心理。人都需要被认同和肯定,但许多弱势群体想成功却没有资本,想结群却没有归属。正是这种巨大的不安全感,才会让这些人一味地想去依靠他人。”在这种傍中,其实也不是谁想傍权就能傍的,此时的傍,只是一种渴望和表达而已。
我们更该追问的是为何要傍权?如果权力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如果掌握权力的人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人们何苦要傍权?
王石川
探究
功利者的信条
世人之于权贵,心态可谓复杂。一方面,“仇富情结”天然作祟,往往下意识表露鄙夷、批判,俨然一副正义卫道士姿态;另一方面,“权力-金钱”崇拜根深蒂固。权钱至上,悄然成为最实际的普世价值。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各阶层无不为世俗目标奔走钻营。在此语境下,“傍”便很可以理解:后一种情绪,使得此类行为得以大范围出现;而前一种情绪,最终让“傍傍族”备受关注、背负更多负疚。在别地,“傍”只会被视作个体选择,而非社会公共问题。但在此时此地,“傍”却是刺痛人心的敏感话题。这,无异与国人文化性格特殊性勾连万端。
始终以自我矛盾的视角看待权钱,注定无力形成抵制“傍文化”的舆论压力。由此,“超五成人称身边存傍款傍权者”,着实不足为奇。“傍傍族”似乎理由充分:“权贵者太强势,不傍难出人头地”。很是悲情,一副不得已而为之的可怜姿态。但需要厘清的是,任何道德进化皆非一个确定性过程,而取决于共同意志裁决、有赖社会成员推动。所以,强势者恒强、弱势者恒弱,未尝不是民众纵容的结果。当所思所盼,只是如何“借树乘凉”,“大树神力”注定愈发强化,以致更多人委身追随。如此循环,流俗以恶。
的确,为“傍”找一个容忍借口太过容易。同样,“傍”何以成势,也不是难于解释的问题。关键是,怎样看待此一趋势,继而如何决定态度与对策。仅仅将乱象归因为形而上、抽象的社会不公,而全然无视个体平庸的推波助澜,想必难以体现这个时代的智识与担当。理性人的抉择,当是与权贵败德者保持距离。严守道德律,倒逼出一套文明社会规则。
然玉
评判
公平竞争缺失令傍傍族泛滥
虽然傍现象的泛滥成为民众共同的现实观感,但无论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傍与被傍都是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而不是一种人人唾手可得的资本。想要成为人们争相傍取对象的人必须要拥有被傍的实力,譬如权力,又如财富;而想要成为傍傍一族的人必须具备可与所傍对象相交易的资本,譬如亲情,又如姿色,再如金钱。
在傍傍族看来,虽然每一个人都有傍的想法,但并非每一个人都拥有傍上的实力。因此,傍傍族并非“只能如此”的弱势群体,而是一种在弱势群体里相较强势的群体,所以,“不懂傍傍族的心酸”的说辞只是一种矫情的辩解。
不可否认,傍傍族并没有完全消解奋斗的意义,而只是将奋斗引往一条看似捷径却充满危险的歧途。他们客观上成为权贵文化横行的帮凶。傍傍族具有明显的负面示范效应,它向后来者宣扬的不是规则的胜利,也不是努力奋斗必然通向成功的可能,而是钻营取巧、出卖自己、抓住权钱的重要性。
于是,公众的心理越来越犬儒,他们反对特权并不是为了废除特权,而是希望自己成为实际的特权掌有者;他们反对不公平并不是废除不同平,而是力图使自己站到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上;他们戏谑傍傍族并非看不起傍傍族,而是希望自己也能获取成为傍傍族的资本。
从傍的心理到傍上的可能性,是从泛滥的傍文化到泛滥的权文化之间的转移。傍文化就像权文化的影子,只要有不受制衡的权力,就有随处可见的寻租空间,也就有投机取巧的傍傍一族;只要潜规则不能被规则所取代,只要阳光照不到权力的黑匣子,傍与被傍之间的利益同盟就不会告破。只有权力和金钱仍然是支配社会运转的实际力量,公平竞争的可能性还在襁褓之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傍傍族的队伍。
张凯阳
担忧
别让更多人失去拼搏动力
“傍现象”背后有着“肥沃的”土壤,有着浓厚的社会环境。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由于贫富差距的加剧,生活困难群体的人格尊严越来越难以维护,即使是最公平的“上升通道”的求学改变命运之路也越来越窄。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民只要傍着国家就能够生活得很安逸,因此他们仍旧能够保持巨大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因为人们有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体精神的支持。但在我国,“傍傍族”日渐增多已使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失去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种“别人都能傍,我不傍就吃亏”等心态加入“傍傍族”的行列,必将会越来越使权力和金钱在社会上运作自由,必将会使权力寻租等不公正社会生态更严重,必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自我拼搏奋斗”的信念和动力,也必将会严重吞噬社会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的现代国际社会,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相关部门绝不能再对此漠然置之了。而这些,显然需要从校正“无所不能”的权力及“人治”现象等尽快做起。
张东阳
反思
草根梦想何以寄托
可以说,公众对“傍傍族”的心理是纠结的,但又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傍”的主体,因为离开了这一选择,个体无法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正如专家所说:“傍”的背后,体现的是边缘人的弱势心理。巨大的不安全感,才会让这些人一味地想去依靠他人。
事实上,个体对“傍”的选择并非是天生的,有些甚至是非主动性的,而是现实压力使然。当“靠自己的能力难以实现梦想”和整个社会中投机心理盛行时,为了生存,为了未来,除了“傍”,谁能给他们第二种选择呢?在社会上升空间日益狭窄,上升渠道越来越逼仄、改变命运的几率越来越小的当下,个体不成为“傍傍族”,又能成为什么呢?
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是“傍傍族”出现的重要原因。家庭社会资本是家庭所能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的总和。以家族制和差序格局为特点的社会结构使我国成为一个人情社会,这必然使那些社会资本匮乏的家庭与阶层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与通道。更要命的是,出现了特殊利益集团对其他阶层权利严重挤压相伴随的事实。
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中,优胜劣汰是常态,这不仅能够使下层阶级的优秀分子实现阶层流动,上层阶级更新血液,也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在我国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权力阶层对于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的垄断与世袭,贫困阶层子弟只能在非正规部门工作,甚至无法寻觅正常的工作机会,并且,随着垄断与不公平竞争的加剧,逆淘汰机制进一步强化,贫困阶层子弟想通过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更加渺茫,最终导致了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都向优势群体集聚的怪象,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而这恰恰是“傍傍族”出现的社会原因。
因此,在看到“傍傍族”有“可能使得社会人脉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和“使社会失去创造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反思,给更多的个体以不进行“傍”的理由。否则,在社会上升空间日益狭窄的当下,我们只能坐等“傍傍族”的大量涌现乃至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傍傍族是对阶层固化无奈抗争的信号。因此,指责“傍傍族”不如反思草根梦想何以寄托,不如给他们的理想以安身之地。
朱四倍
警醒
别追捧“傍的成功”
“傍傍族”的产生是一则生动而现实的寓言,“傍”这个词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够讽刺性,可在逼仄的现实下,在艳羡着别人的成功时,我们都有想“傍”的阴暗心理。只是谁都避而不谈,妄图保持“独立之精神”,其实内心对“傍”既爱且恨,彼此心照不宣。你不“傍”,别人就捷足先登,结果只会让更多人上了“傍”的贼船,这次调查是43.3%的人想“傍”,下次会有多少呢?
没钱没权者什么都要傍着,而有钱没权者要傍权,有权没钱者要傍钱。怎么说,反正“傍”就是一种交换,缺少了透明的监督,没了良性制度的保障,资源与机会转入地下,所谓的“傍”代替了竞争,成为了机会的分配方式。石家庄的造假书记王亚丽,傍大官直至副处级,终于落马,而江西玉山县委书记王学山,傍大款成为了阶下囚,这些傍的例证,无不警示“傍”是一种灰色的手段,这种成功只不过是制度的毒瘤,众人不该追捧。
熊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