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有“文无第一”的说法,其实它在科学上不准确,在文科也不准确。
例如,无论我写多少中文文章,永远不可能成为文学家、诗人,只是用中文写作作为表达观点的方法,而且还拙劣到经常词不达意、不知所云。
而有些人的写作明显就是文学家、诗人,所以中文的高下是可以区分的。
遗传测序和发育生物学vs基因测序和干细胞
在科学上,当然有深浅的区分。
遗传分析、发育生物学就属于比较深刻的科学,它们分别对应的基因测序和干细胞就比较浅,虽然可能很重要、很有前景。
学会遗传分析,很容易做基因测序、基因组分析。因为主要概念都在遗传分析中,基因测序相关的分析大部分是统计学、大部分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而遗传分析需要研究人员动脑设计、动脑分析。
学会了基因测序分析,如果不补充遗传分析,是在窄的井底(科学井底)激烈活动,而不自知。
学会发育生物学,很容易研究干细胞。因为概念也在发育生物学,而干细胞研究是前沿的适用研究,很多试错,而迄今尚无理论和概念。发育生物学可以指导干细胞研究,干细胞研究只能是发育生物学的一章。
学会了干细胞研究,如果不补充发育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在很窄的井底(科学井底)手舞足蹈,而不自知。
需要指出的是,迄今我国在基因测序和干细胞实际研究上轰轰烈烈,而在遗传分析和发育生物学皆不尽人意。甚至有冒俗人俗气甚嚣尘上、金钱血汗挂帅的危险。
但愿少数地方、少数人能够逐渐认清深浅。
苦口良药
我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四十年来对这几个方面的广泛文献阅读、自己的研究实践。
能够到这样程度的海内外华人应该不会超过三个人,所以如果年轻人只因为自己属于被轻视产生情绪反应,而忘记了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不仅辜负了苦口良药,而更重要的是放弃了被激励鞭策的学习,荒废了自己。
一大批这样测序、那样测序发光彩文章的人,扪心自问:哪一个人类疾病基因突变是你或者你所在的课题组找到的?
经验之谈: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实验室近十几年来研究人类认知。
其中有5篇全基因组扫描(GWAS)的文章,就属于只依赖基因组,不用遗传分析的浅层研究。
对于多基因参与的性状,只用几千人做GWAS很难拿到因果关系的基因,而只是有相关性。但如果外显子或全基因组测序几千人,用的经费太多,至少我实验室不愿意这样,所以得到的结论很有限,力气倒费了不少,也请了很多合作单位和人员。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批评其他人,也含自我批评。上篇文章(“漂亮的科学与乏味的科学”)用的正反例子就都是我们实验室的。而且也清楚地说明的两者相辅相成,经常是都需要的。很多只会基因组分析,不会经典遗传分析的过度反应,恐怕是不愿意学习,固步自封。
我们最新发表的,虽然时间做的很久,但因为用了经典遗传分析,所以一旦找到大家系,就比较容易。而几千人的队列只作为验证。得到应该是因果关系的基因与认脸的关系。
因为敢于批评自己、超越自己,而不固步自封,长期研究果蝇遗传的饶毅实验室,才找到人类脸盲症状的基因突变。人类脸盲属于高级认知范围,比一般疾病研究起来难度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