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目标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稳固自身的统治,因此只改经济和其他方面,未能开启先法治后民主的政治体制变革,这使得俄罗斯继续循环于专制统治的怪圈。
彼得一世像。
与中国的清代一样,罗曼诺夫王皇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统治时期。这一时间段,基本与清代同时,罗曼诺夫皇朝1613年建立,1918年灭亡;清代1644年建立,1912年灭亡。以大历史角度论,《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一部俄罗斯近代史。其间,俄罗斯持续对外扩张,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等沙皇励精图治,但俄罗斯的现代化转型曲折坎坷,迄今仍未完成。
由于俄罗斯在地理上离欧洲很近,俄国很早就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而它的开启者,就是彼得大帝(彼得一世)[1]。彼得一世1682年10岁时,与异母兄伊凡并立为沙皇。由于彼得年幼、伊凡痴钝,由伊凡的姐姐索菲亚摄政,1696年才掌握大权。彼得对西方的造船技术很着迷,他以填鸭式的自学恶补西方技术。 与中国皇帝的坐井观天不同,彼得还身体力行,亲身出访西方,感受西方的先进技术。1697年3月20日,25岁的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随同使团,微服出访。他虚心好学,在瑞典绘制了当地防御工事的草图,在荷兰化名“造船匠米哈伊洛夫”进入船厂做工(后来派遣50名贵族到造船厂学习)。在阿姆斯特丹,彼得一世喜爱观看一位著名解剖学家的验尸工作,还买了一套外科手术器材旅行时携带。1698年1月11日,彼得一世在伦敦辛顿宫拜会了威廉三世国王,观摩了议会过程。[2]彼得还在格林威治的英国造船厂住下来,成为那里的签约木匠,如饥似渴地学习英国的造船技术,向英国专家请教。直到1698年9月4日,彼得一世才返回莫斯科。回国时,彼得一世带回了一批英国工程师,他们被委以重任,负责彻底改革俄国造船业。他大兴俄国海军建设,提出一系列建设方案。[3]1716年,彼得一世再次游历欧洲,在国外待了一年多。6月,他把汉尼拔留在法国学习火炮和数学
首次游历欧洲回来不久,彼得一世还改革了兵役制度。他取消了俄军采用的半封建征兵法创建起一支纯步兵部队,冬天不解散,人员由终身服役的士兵组成。他把征兵、训练和武装部队的任务放在地方区域,使地方政府成为培养军队和发军队开支的工具,并于1705年发布了征兵令。[4]
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彼得还开启了一系列改革。他废除了过去的任免体制、世袭制度,削弱了大贵族的特权。此外,他还削弱了教会势力,废除了牧首职位,将正教会事务交给神职人员委员会处理,而委员会主席由他挑选的非神职人员担任。彼得一世还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了学习西方,彼得一世下令所有贵族必须着西式服饰,学说法语,剪掉俄罗斯式的大胡子。很多人置之不理,彼得一世颁布了“胡子税”,所有留长发,大胡子,着俄国民族服饰的人都必须换发改型。[5]
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彼得引进英国老师讲授算术、几何、三角学、航海和地理,后来又增补了素描、绘画和击剑,以及欧洲文化课程、拉丁语、法语和德语。他开设了俄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创办了第一份全俄报纸,资助了边远地区的考察以及寻找矿藏,绘制地图,并统计和报告俄国的自然资源情况。
在经济上,彼得改革了税制,通过扩大征税的数目与范围和扩大纳税人名额来增加课税负担。新的课税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确立了统一征收的税—人头税,代替了过去按户征税和各种繁琐的赋税。人头税税额确定在74戈比,并且强调最大限度是74戈比。征税权从地方官手中转到地方监察官手中,不仅把以前不纳税的奴仆和无籍民加入到纳税的范围,其优越性在于改变课税单位,即由“户”到“人头”,在很多年间一直采用各种方法隐瞒户口的纳税人,在改革中遭受到独特的劫掠,并且被纳入纳税人行列。[6]无疑,此举使得政府税收汲取能力大大加强,为中央集权统治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彼得大帝的改革,让俄国在北方战争中最终击败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控制权。俄国由此一跃跻身欧洲强国。
但是,“彼得大帝的改革是通过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压迫实现的,因此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他的改革提高了封建贵族的地位,巩固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并符合新兴商人的利益。由于他的改革没有触动农奴制,反而更加强了封建贵族领主对农奴的剥削压迫,因此,他的改革是不彻底的,他不可能较彻底地克服俄国的落后性。他的改革成就也没能较长久地保持影响,在他死后的一二百年间,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仍落后于西欧。”[7]
《罗曼诺夫皇朝》
与彼得类似,1762年登基,在位30年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醉心于欧洲文明,她深受启蒙思想影响,阅读了大量启蒙思想书籍,曾经与狄德罗、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信。但是,“她在承认‘共和思想优异’的时候,却认为专制政体或独裁政治最适合俄国的管理形式……虽然她赞同,把共和制的‘坚韧精神’同专制政体的实践相结合可能会是绝妙的,但她亲自急切关心的还是实行专制统治形式”。[8]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实施“开明专制”,她引进了欧洲的伦理、政治和司法理念,文学、艺术、建筑、雕塑、医学和教育,她为俄国汇集了全欧洲最大的美术馆,以及医院、学校和孤儿院,进一步增强了俄国的实力,推动俄国走向文化大国。
在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表现出的自由主义倾向,让整个俄国满怀憧憬。1801年,他曾经秘密组建一个近臣委员会,与四个自由主义者探讨宪法、半选举产生的元老院和废除农奴制。但是,父亲保罗被刺杀身亡的命运,使得亚历山大明白,挑战贵族豪门和他祖母的那种独裁体制,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此外,要想推行改革,唯一途径就是他自己施行专制。[9]由此可见,对男性而言,权力如同春药,对女人而言,权力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困境在于,他们所推行的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由国家主宰,从高层发动,而非自下而上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需要统治者利用足够的武力维持统治秩序,同时又需要统治者具有足够自己权威,使得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和进行,而不是边际效应递减。要做到这些,统治者和中央政府就必须集权——这恰恰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
从政治角度看,现代化需要的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产生的民主制度,这意味着公民个人权利真正落实,政府的权力来自公民的授予(具体形式为公开、广泛而公平的选举),竞争性的政党制度,限制政府权力的宪政体系。从经济角度来看,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它所需要的恰恰是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不得过度干预经济,而是维持良好的法治,让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前进的“创造性破坏”不断产生,而不是被扼杀。从社会角度来看,现代化意味着发达的公民自治,广泛的公民参与和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这一切,在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中,从来没有具体的落实。
正如《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实施攫取性的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的经济制度,在一段时间内虽然可以取得成功,但是,只要攫取性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最终它就会改变包容性的经济制度,最后导致国家失败。奥斯曼帝国是这样的例子,俄罗斯也是这样的例子。
俄罗斯帝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专制主义传统,其社会结构与欧洲近似:最上层是沙皇为首的大共同体,中层是贵族组成的小共同体,底层是小地主、农民和农奴。纵观英美等国的现代化历程,基本遵循的是先法治、后民主的变革次序。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民众观念的水位,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未能实施和开启这一变革。在我看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些独裁君主未能意识到,他们的独裁和集权本身,才是改革最大的阻碍。对权力的贪婪和恋栈,只能贻误改革的最佳时机,最后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统治者也不得不自尝恶果。
1904年的恶果,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学生和工人举行游行示威,自由主义者组织活动,要求实施宪政改革。内政大臣米尔斯基建议沙皇尼古拉二世让步,接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如果您不接受,那么变化就会以革命的形式发生。”但尼古拉二世认为,俄国需要专制。他宣称,“我永远不会同意代议制政府,因为我认为它对上帝托付给我的人民有害。”[10]尼古拉二世任命维特伯爵实施改革,1905年10月17日,尼古拉二世当着温特和堂兄尼古拉沙的面,签署了一份文件实施君主立宪制,授予全民公民权利,组建两院制议会。但是,托洛茨基在圣彼得堡指挥革命,尼古拉二世决心实施严酷的反革命行动,逮捕了托洛茨基和圣彼得堡的苏维埃人员。同时,沙皇还镇压了一些革命党和工人起义(与苏联的镇压相比,算是非常温和[11])。鉴于现状,尼古拉二世向维特提出,必须保持自己的独裁统治,这迫使维特1906年辞职。
其后,尼古拉二世委任斯托雷平为内政大臣。1907年2月20日,第二届杜马开幕,它比第一届更加激进。斯托雷平和沙皇决定解散杜马,6月3日,警察包围了塔夫利宫,逮捕了许多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分子。斯托雷平计划以政治变革修改选举法,缩小选举范围,产生了由贵族和商人主宰的第三届杜马,支持半宪政、半沙皇统治的“十月十七日联盟”在杜马中占多数。社会民主党从15万党员只剩下不到1万。由于布尔什维克的活动越来越激进,现在不得人心。许多布尔什维克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列宁流亡到了瑞士和奥地利。[12] 但是,尼古拉二世对于改革并不真心赞成,他采取两面三刀的手段对待斯托雷平,使得后者在1911年3月5日再度辞职,但尼古拉二世不批准。9月1日,斯托雷平被刺杀,9月5日在医院死亡[13]。次日上午,尼古拉二世在他的床前祈祷,反复说:“原谅我!”[14]
但是,布尔什维克不会原谅尼古拉二世。1918年7月17日凌晨2点,在以东800英里乌拉尔山区叶卡捷琳堡的伊帕季耶夫宅邸,尼古拉二世夫妇和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布尔什维克党人带领的10名武装部下杀死,罗曼诺夫家族留在俄罗斯的其他人,也有很多被布尔什维克处死。直到1998年7月1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才为尼古拉二世一家平反昭雪。
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的改革目标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稳固自身的统治,因此只改经济和其他方面,未能开启先法治后民主的政治体制变革,这使得俄罗斯继续循环于专制统治的怪圈。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打着民主的旗号建立了威权政府,并选择普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至此,俄罗斯陷入又一轮的循环往复。迄今为止,俄罗斯并未实现现代化,也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将继续在专制的泥淖中苦苦挣扎,无法脱身。
注释
[1]《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004页,沈志华、左风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 《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试读本126页,(英)西蒙·赛巴格·蒙蒂菲奥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0月。
[3] 《铁血之国千年史》062页,(英)马丁·西克史密斯,重庆出版社2017年7月。
[4] 《俄罗斯史》第1卷187页,杰弗里·霍斯金,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5] 《铁血之国千年史》068页。
[6] 《彼得大帝的税制改革》,梁金玉,2003年。
[7] 余大钧,《彼得大帝传》序言,商务印书馆2013年8月版。
[8] 《俄国史教程》第五卷73页,(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9] 《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试读本415页。
[10] 同上,766页。
[11] 同上786页。
[12] 同上801页。
[13] 时间为俄历,公历为9月18日。
[14] 《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试读本8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