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小红书,好几次看见有关“新东方美国游学团46人集体拒签”的推送,有拒签家长的投诉贴,有自媒体的群嘲贴,还有同行的技术分析贴。这个事情在出国行业,是近期不折不扣的“劲爆新闻”。
本不想评论前东家的事情,毕竟一些好友还在该平台上,甚至担任要职。比如前段时间全网炸裂的“CEO摔手机门”,我只谨慎的在微信的私密好友分组里,发了一条表示理解与同情的朋友圈而已。这次,我内心想蹭一下,倒不是抨击谁,是确实有话想说,关于游学,关于签证,关于商业模式。
先捋一下事情经过,来自拒签家长和热情同行反馈的碎片信息,我没求证,如与事实不符,欢迎指正。大概经过是,新东方组织美国游学团(年龄通常7岁~15岁),多数人潜意识里,大机构组织的团队出游,签证应该不是问题。结果大跌眼镜,46位孩子被集体拒签。
整个过程,凸显的三个问题。一是46位孩子到北京面签,当天只安排两位带队老师,现场根本照看不过来,出现很多孩子没人管的现象。二是机构把7月8月两个团合并到一起面签,教唆8月团的孩子在面签的时候就说自己是7月团,这涉及面签诚信问题。三是带队老师自己没办过美签,毫无经验,出问题后,机构给的解决方案不尽如人意,如果申请退费要扣除5000元签证办理费。
有一说一,如果这个团没有被集体拒签,这些问题还是一样存在,但没人会追究,没人会群嘲,这就是目前的社会文化,一切唯结果论。
美国签证
首先,美国签证的审核非常严格,对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不管程序是否正确,不管是否跟大机构办,该拒还是拒。就是说,46人团哪怕一切做对了,没有集体拒签,最后也可能有部分人被拒签。拒签本身,机构没办法事前承诺(一切承诺签证的都是骗子),毕竟裁决权只在签证官手里。可以指责机构服务不到位,可以指责机构办事不细心,可以指责机构安排不合理,但不能指责拒签本身这个结果。虽然机构确实可以做更好,但多好是好呢,“好”是含糊的概念,最后还要回归合同。
其次,美国没有游学签证,只有旅游签证B1/B2和学生签证F1。游学是拿着旅游签证,过去蹭一两周。美国如此,英国澳洲都是如此。法规没禁止,只要不拿旅游签去白嫖人家公立学校,交钱去盈利性的私立学校,又有足够多的回国证据,就没问题。
但绝对不能骗人,这是办任何国家任何签证的大忌。同时功课要提前做足,材料上不能有丝毫懈怠大意。有人说一群孩子游学,就算材料有瑕疵,签证官不能睁只眼闭只眼,何必较真呢?可能大家不知道,在过去20年里,发生过不止一次中国游学团落地美国后,个别学生立刻消失,直接被美国亲戚接走的事故。因此教唆8月游学团的学生撒谎(如果属实),这是机构不可回避的重大事故,就凭这点,家长们提出赔偿都是应该的,更别提什么要扣除费用。
国际游学
早在去年,国内留学机构就希望我设计两条澳洲游学线路,搞澳洲插班产品。如果不追求营收,只从品质考虑,我对目前国际游学什么评价呢,两字,鸡肋。
第一,游学本应重在学,其实市面上所有的游学全是旅行团。为什么不突出学呢,因为学难办,游好办。哪个国外公立学校敢接46名外国学生插班,学位允许的情况下,收几个就不错了。哪个国外顶尖私校敢大规模搞插班,如果我家老大老二的私校胆敢让外国学生插来插去,我第一个投诉学校。
正是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大规模接收外国学生插班的学校,尤其顶尖学校(虽然机构宣传都是历史悠久的顶尖学校)就压根不存在。所有顶尖资源,只对少数人开放,与其跟机构走团体游学,不如自己找符合诉求的私人路线,如果家长自己不会,就找做国际教育的私人家庭顾问。
第二,家长想通过游学实现什么目的?如果家长想利用假期好好放松以及忙其他事情,或看到孩子假期窝家里打游戏无所事事就烦,扔出去图个眼不见心不烦,我觉得任何机构的游学团都值得报名,这就是游学设计之初,我们不能在台面上说的游学的价值。
如果想让孩子体验国外课堂,感受异国文化,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英语水平,可拉倒吧。一两周时间,有毛国际视野,有毛英语提升。让孩子体验西方发达国家高质量课堂后,回去上连课间10分钟都不让出教室的学校,不是膈应人么?因此游学更适合规划孩子出国的家庭,最好已经在办理中,孩子通过游学先体验一下。至少孩子游学回来,提出“爸妈,我想出国读书”,家长可以毫不费力的送出去,而不是一顿思想工作和制造不必要的家庭矛盾。
从这个角度,本次46人拒签不一定是坏事,家长不仅省了一笔不一定符合预期的花费,还解除了隐藏的家庭矛盾。如果真想游学和体验,可以自己再看看一些优质项目,自己带孩子体验,比跟啥团都高级、都好。
走量模式
这是我要讲的重点,之前说了,优质资源就不可能规模化。但这就跟商业模式冲突,所有挣到大钱的商业模式,背后毫无疑问是起规模走量,而不能只盯着少数人。世界上顶级超跑没几家在财务上好过,反而大众丰田才能做大做强。
走量就要大规模宣传,就要人尽皆知,这要看具体项目和品类。让劳斯莱斯走量就不是劳斯莱斯了,让爱马仕降价就不是爱马仕了。还有一些规则边缘的东西,不仅不能服务大众,甚至希望越少人知道越好。
雅思考团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刚开始知道的人不多,哪有频繁审查和反制措施,就这么简单的逻辑,跟考团品质有🐤🪶关系。早期团的服务跟现在的根本没法比,但能出分,就问服不服。
赴美生子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30年前就有该产业(主要是台湾省),搞这么多年也没有现在这么严苛。还不是华人月子中心老板们“志向”过于远大,想做大做强,大规模宣传,一次组织好多明显的不能更明显的孕妇一起面签一起入境,在洛杉矶包半条街的公寓,搞得乌烟瘴气,我要是当地居民,不端你端谁。
今天,还有不少同行假装学生咨询,来比价格,来比产量。制造业追求规模和产量,背后是标准化和廉价资源。服务业尤其出国行业,背后没有标准化也没有廉价资源,你讲产量讲规模讲低价,我觉得你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