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你走过的路会一步步的塑造着你。
留学改变了我们什么 这是我曾听过的最精彩回答之一:
“他者的角度”
“生命的躯壳”
“离散的经验”
当我读到陈传兴老先生的这段话时,我仿佛找到了诠释留学意义的最精彩回答之一。
在英国度过的五年时光已经成为过去,但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怀念那段生动奇妙的岁月。对我而言,那段经历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错位。当我读到陈传兴老先生的这段话时,我仿佛找到了诠释留学意义的最佳答案。
首先,留学让我以他者的视角重新塑造自我。这一观点与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所认为的人类学者必经的三次重生(Thrice-born)阶段之一不谋而合。特纳认为:
“第一次重生,我们诞生于特定的文化和历史时刻,这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世界观和解读方式。第二次重生,发生在我们离开熟悉的家园,来到陌生的国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有的一切观念被颠覆,新的语言、习惯和文化逻辑正在塑造我们,我们仿佛被重新塑造,成为了全新的自我。第三次重生,则是当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和语言回顾和叙述我们的出生地时,发现这个曾经熟悉而理所当然的地方充满了奇异和独特之处。家乡变成了异邦——这便是第三次的重生,也是每位人类学者应该达到的境界。”
留学不仅是一次学术和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自我重塑与重新认识世界的旅程。通过这三次重生,我不断地反思和成长,最终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世界。
留学的意义
探讨与重塑
从他者的视角看世界,我似乎成为了一名旁观者,像钱理群老师那样“站在边缘,关注和讨论核心问题”。我好奇这里的文化是如何如此包容,没有单一定义的“成功”,而是支持多元价值观的有力证据。这正是伯林所推崇的可选择自由,使人们能够在多样的生活理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名言:“在那些年纪还很小,经验不足的年代,父亲给了我一些建议:每当您想批评别人时,请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优势。”
在留学之前,我曾以为世界很狭小,无论身处何地,生活方式都是雷同的:读书、进餐、工作,每个人不都差不多吗?
直到踏入留学的领域,我才领悟到世界之宽广在于个人的眼界。你所见过的风景、结识的人们,塑造了你观念的广度。当你感到缺乏关爱时,你的非洲同学曾说:“我最向往的是像你一样是独生子女。”而她却有30多位兄弟姐妹。
当你对黑人抱有成见时,旁边那位看似邋遢的长者却伸手在地铁座位下帮你找回不慎掉落的地铁卡。当你取笑印度人口音时,他们的YouTube教学视频却为你解决了无数学科难题。
当你以法国人为傲慢及唠叨之典型时,他们却为争取你与法国本土学生同等的住房津贴等权益而奋斗,尽管你是外国学子。
当你嘲笑阿拉伯人之时,摩洛哥的同事却耐心地指导你检验代码,逐步讲解流程,言传身教,永远态度和蔼。
留学的真谛在于,曾对陌生异国人存在的偏见,在周遭这群可爱的人的陪伴下慢慢消弭。他们不再是以肤色定义的黑人、白人或印度人,那些充满活力的个体。是他们唤醒你的认知,每个人都有被珍爱之处,尽管我们都有瑕疵。
我也是一名天真的探险家,我还在我的路上。我为追逐落日而建了一座小岛,它的名字叫作未知。但我也有一些知道的事,比如,其实并没有一座这样的岛屿;比如,我永远都不会停留在那。
于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就是那座孤岛。我随时都在我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