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清华教授:学术研讨会,学术最不重要
作者:一读EDU | 2024/6/7 10:16:50 | 浏览:489 | 评论:0

导读:在学术界,会议和研讨是知识交流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本应充满智慧火花的场合是否还保持着其纯粹和高效?参与学术会议的是泰斗还是漏斗?会议研讨是否有成果?今天,一读EDU(ID:yidu_edu)与您分享清华教授张建伟的一篇文章,他用幽默而尖锐的笔触,揭示了学术会议背后的非学术动机,如经费使用、业绩展示、社交机会等,对当前学术会议现状的深刻批评和反思。

忝为学者,不能不参加学术会议。见得多了,忽然悟得,学术会议本身就值得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好好研究一番。因此,请动笔墨,将一鳞半爪的观察与思考记录下来,其间不免掺和进不少以偏概全之见。文不见佳,意有所偏,读者寓目于此,不可不察。

清华教授:学术研讨会,学术最不重要

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司法竞技主义》、《刑事司法体制原理》和《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等学术专著。学术随笔结集为《法律皇帝的新衣》,并著有教材《刑事诉讼法通义》。论文代表作为《认识相对主义与诉讼的竞技化》、《法学之殇》、《对抗与和合》、《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等。在法学杂志和报刊发表论文、随笔二百余篇。

01

鸡肋式学术研讨

学术研讨会,学术最不重要。

没有人,为了学术目的搞一次研讨会。搞研讨会,是因为有一笔会议经费需要花掉。经费多,就搞得规模大些,来个豪华版,钱没花完,不行就再搞一回。有的研讨会,是国家机关与学术单位联手搞的,这种研讨会,与机关的业绩挂钩,为了领导的成绩单有好看的一笔,就搞个研讨会,营造出“咸与改革”的气象。

学术研讨会,在哪里开很重要,去开会随便旅游一番,会议主办方给报销往返交通费,免费提供食宿,外加旅游,功德就十分圆满。

学术研讨会,能见到哪些与会的人,也很重要。大家多日不见,借此机会彼此握手言欢。年长者可以直观了解彼此还健在,初出道者拜见一下大咖,留个好印象,将来评职称和参评各种学术奖项,也好得个照应。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很受欢迎,有的人来套近乎,顺便打听一下自己投的那篇稿子是否能被采用,为以后发稿子蹚蹚路,做些铺垫。

没有人,为了学术目的而参加研讨会。参加学术研讨会,大多是为了捧场。大咖去参加研讨会,算是给面子;有头有脸的官员参加研讨会,算是撑场子;初出道者参加研讨会,是为了增加露脸的机会,随便替会议主办方凑个人气儿,履行“完形填空”的大任。

学术会议,研讨的话题令人敬畏,绝对是主题重大,叙事宏大。会议进行中,大家郑重其事,仿佛军国大事都是通过这类研讨会议决的。在有限而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很多学者聚集,有泰斗焉,也有漏斗焉,在会议进行中,有顾盼自雄的,也有正襟危坐的,有不苟言笑的,也有表情丰富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与会者老是那些熟面孔。猗欤盛哉!一次又一次会议参加下来,虽然不知研讨出来个啥,但是会议的形式还是很庄严的。闲来无事,将学术研讨会的生态作一番描摹,似可为局外人留下一份剪影,意义不可谓不非凡。

会议上发言,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发言。没人管你学术上有无创见,声望到了,自然有人安排你发言,不发言的,可以点评(如今学台湾逐渐改叫“与谈”了),既不发言也不点评的,就主持一下。发言、点评与主持,早就变成了一种资格、一种待遇。偶尔遇到自己提出什么都不想做、只来参会的大咖,大家觉得怪对不住人家似的。

到域外开会,就颇不适应。人家要求写出论文,并根据论文内容决定谁有发言的资格,郑重其事,很不利于心理健康。我们自己搞研讨会,脑子与耳朵都可以放家里,只带一张嘴来,发言时间一到,就按主持人安排说上一嘟噜话,时间过了,就住嘴。吃会议饭的时候,这张嘴还有大用场。

会议印有日程,大家按议程行事,丝毫马虎不得。政府部门组织的会议,除了议程表外,还有座次表,拍照位置表,赶上有研讨会论文集的,更显得十分正式。

每人发言限定时间,会议还是以超时为常态。主持人强作幽默,实则俗套,会场时时有尬笑,掌声很廉价,代表着一种礼貌。

鲁迅曰:“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会议大厅坐一天,说与不说,听与不听,都挺累,坐两天,就更累。累了下来,发现不知都研讨了些啥。反正觉得会议大厅,更像个犯罪现场,被谋杀者间杂着自杀者(无端浪费自己时间的)横七竖八地倒在血泊中。那时间,那卧姿,那血泊,谁都看不见。

清华教授:学术研讨会,学术最不重要

02
如何识别泰斗与漏斗

学界人士,分为两类:一是泰斗,二是漏斗。

泰斗年纪一般不小了,属于年高德劭之辈。泰斗也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泰斗,积累了许多声誉,学问大得真如泰山北斗;一种是积累了许多年月,到了一定年龄顺势做了泰斗——人过古稀之年,就有坐顺风车成为泰斗的可能。倘若到了耄耋之年,不是泰斗也成为泰斗了——大家围拢在一起,人人喜欢用这称谓来捧他。这给人的启示是,忝为学者,与其在学问上打拼,不如努力健康长寿,后者才是成为泰斗的必要条件。因此,学者不用暗里起急,头发到了“浑欲不胜簪“的时候,泰斗的美誉就像陈桥兵变时黄袍加身一样,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未到古稀之年,着急上火也没用,那是不大容易成为公认或者御封的泰斗的。

泰斗之下,为准泰斗和候补泰斗。虽然尚未成为泰斗,不过,这其中自命的泰斗却满坑满谷,远比公认或者御封的要多。他们虽然没有泰斗的年龄,但是有泰斗的气派,甚至比泰斗更有气派。他们中有的人可以依外貌加以分辨:各种场合,他们眼神向上,恨不得眼睛长在眉毛上面,脸绷得像冰冻的湖泊,生怕一笑就将好容易拢住的一点威信都泄掉,对晚辈不屑一顾,看见了也当没看见。这类自以为的泰斗,不惑以上年龄,未及古稀,写过一本至几本专著,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特别是在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过若干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水平相当认可,对他人的学问不屑一顾。

还有许多这类泰斗,仅凭外貌不易区分,要加以区别,可以从与漏斗的差异上加以甄别。

漏斗是学界新人,在各种公共场合可以忽略不计,他们没有自己的公众形象,面目模糊,没有多少学界声望,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时充当分母。他们在会场里的成长轨迹是缓慢向前的,先是后面几排就座(学术研讨会开到当日下午和次日,前面出现空白座位时就被安排前去补位,起到完形填空作用),后来位置渐渐前移,通常在研讨会上没有法定发言机会,偶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再过几年,有了发言机会(如果是两天的会议,通常安排在次日发言,如果是一天的会议,必然是安排在下午发言)。

泰斗与漏斗有许多区别,大体可以归纳如下:

只参加头一天上午的会议,午饭后就闪人不见了,是泰斗;一直坚持把会场座椅坐穿,不到会议主持人宣布散会绝不离场的,是漏斗。

有关会议的新闻报道,大名见诸报道之中的,是泰斗;“某某等“参加了会议,姓名被一个“等“字省略掉的,是漏斗。

会前问明自己发言的时间段,紧挨发言时间才到,发完言夹包就走的,决不与其他参会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仿佛只是来给大家上课的,是泰斗;到会场看日程才知道自己有没有发言机会,何时发言,听别人发言,灌了一天糨糊,坚持在座的,是漏斗。

会议论文集,论文署名是第一作者的,是泰斗;论文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是漏斗。

会议开始前以及茶歇场合,有官员上前嘘寒问暖的,是泰斗;进来出去,无人闻问的,是漏斗。

颁奖场合,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是泰斗;获得二等奖以后奖项的,是漏斗。

参会与离会,有人安排车接车送的,是泰斗;自己爱怎么来就怎么来,爱怎么走就怎么走,不来没人注意,走了也没人知道的,是漏斗。

清华教授:学术研讨会,学术最不重要

03
羞于称学者

法律界的研讨会,既有学者,也有实务部门的与会者,学者往往是主角或者座上宾。

对于学者发言,可以多一份期待。毕竟,学富五车,倾倒四座,高屋建瓴,一语中的,这一类美好词汇,都可用来形容学者的高谈妙论。学者之价值得以展现的机会,一是讲台,一是学术研讨会,深厚的知识土壤,能够长出妍丽的思想之花。笔耕的稼穑,舌吐的莲花,怎不令人期待?

初次涉足学术研讨会的雏儿,得瞻学者的丰神,更是满怀期待,希望学术研讨会是一场思想的盛筵。

多次与会,我曾留心观察,想感受学者比实务部门的与会者发言,有何高明之处。

观察的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学者的发言,大多未能展现学者的学术专长,其见识未见得比实务部门的与会者强多少,学者的角色,不具有无可替代性,有他与没有他与会,有他与没有他发言,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别。

形式上的差别是有的,有学者充门面,壮声势,让很多学术研讨会带着学术气息,尤其是著名学者前来赏光捧场的学术研讨会,看与会者名单,已觉功德圆满,不必听他们玉音放送,已可用兴奋之笔为会议礼赞。

当学者轮流发言,已经准备了满满一胸怀的敬意也就慢慢消逝了。听其发言,大话套话者有之,陈词滥调者有之,信口开河者有之,思想贫乏、逻辑混沌、语言乏味者兼而有之,从中找不到打动人心的表达,更不见启发心窦的思想,除了有发言的形式意义,并无表达的实际价值,侧耳倾听,谋杀的都是彼此的时间。

究其实,当今学者满坑满谷,虽然顶着学者的头衔,其实并无多少真实学问。学术研究之创见,本应是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如今之学术界,对于学术原创性并无严格要求,所谓学术研究成果,属于真正有知识增进的不多,自然就有许多无学之人混迹其中。即使有些学者对于有的学术问题有所心得,也不是一通百通,什么都懂,在各种研讨会上就各种问题发言,自然力不从心。

学者缺少真实学问,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不重视新知识的获取,缺乏书卷气,是当今许多学者的通病,学者本应为“书淫“,如今的学者却似乎读书量不足,殊不知学者主要的知识来源是书籍,但许多学者自断源头活水,不肯花时间读书,知识贫瘠,学问云乎哉!二是思想上懒惰,即使博览群书,凡事不去用功精研究,也没有自己的创见,转述别人的思想,并非学者的价值所在,但是真要思想,又恐于精气神有损,如钱钟书先生所言:“有些人,临睡稍一思想,就会失眠;另有些人,清醒时胡思乱想,就会迷迷糊糊地入睡”。没有艰苦探索,哪来的独到见解?三是缺乏学术研究的刺激源,学术研讨会上没有热闹的学术争议,更没有激烈的学术交锋,其乐融融,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心照不宣。学术圈充满混碗饭吃的家伙,学术研讨会上,大家相见会心微笑,都知道没有几个人在学术路上披荆斩棘,半斤八两,同侪尊重,谨遵缄默法则,不必说破。

当学者本身并不尊崇学问的时候,学术研讨会就成为学问的荒漠。叔本华曾言:“对于绝大多数学者来说,知识是手段而非目的。这就是何以他们决不可能写出传世佳作的原因。因为若要如此,他就必须把知识作为目的来追求“。论文、专著,只是评职称或者评奖的工具,达到目的就好,谁管那里面有没有真实学问。

学者无学,言之必然无物。除了很多研讨会重复来重复去的议题,可以将上次复上次的发言重述又重述,若轮到自己对于素乏研究的议题发言,自然就要扯淡。美国学者哈里·G·法兰克福就曾尖锐指出,当人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话题侃侃而谈假装很懂的样子,扯淡就开始了。学术研讨会上偏多这种扯淡,好在大家都不计较,毕竟,会议的形式大于实质,认真做甚?

说到认真,恰是解决各种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研讨会的不二法门。可惜,我国的民族性格中恰恰缺乏“认真“这一味药,学术研讨会的鸡肋化遂成为当今学术界一种坚忍不拔的现状,无足为怪也。
清华教授:学术研讨会,学术最不重要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热力学温标的发明者威廉·汤姆森 2024-06-27 [33]
985高校博士:师从院士的我,直到毕业也没和导师单独说过一句话 2024-06-26 [67]
985女学霸转行做厨师遭质疑:浪费教育资源!她却说:天下没有白读的书 2024-06-26 [67]
纪念数学大师诺维科夫:苏联第一位菲尔兹奖得主 2024-06-24 [73]
他,80后“三院”院士,他引超10万次,最新Nature Materials! 2024-06-10 [380]
汤涛反驳丘成桐,称中国数学人才培养相当成功,提及哪七位中国科大白银一代? 2024-06-10 [453]
博士生抓住同门往自己培养基里倒酒精,整个实验室被拖垮,自己延毕 2024-06-10 [349]
知名教授疯狂压榨学生,反遭自己导师吐槽:你当年周末也出去撩妹 ... 2024-06-07 [447]
博士生唯一一作发顶刊!与导师约定:发表前严守秘密 2024-06-07 [423]
大学教授实验室“制冰毒”被捕,辩称只为给学生科普制毒,结果被判无罪... 2024-06-07 [429]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