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改革失败之君往往被僭越者贴上昏君标签
作者:黄晓阳 | 2024/6/16 10:21:32 | 浏览:129 | 评论:0

中国此下政府里的所谓御史台,便是循此趋势,由皇宫渐渐退回政府的。

东汉初年,光武帝的私意,则索性把政权全操在自己手里,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实权则在尚书。

换言之,则是由皇帝来总其成。

所以后代中国人批评汉光武帝有事无政,这是以往的历史意见。

汉光武帝自身是一个好皇帝,明帝,章帝都好,然而只是人事好,没有立下好制度。

因此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坏了,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这是东汉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将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大问题。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

钱穆先生说:“中国此下政府里的所谓御史台,便是循此趋势,由皇宫渐渐退回政府的。”

退字,有原路返回之意。

钱先生的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御史原本属于政府,现在又退回了政府。

他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他认定,御史一职,原本属于政府副职,即他所说的宰相之副,即副宰相,隶属于宰相。御史以下,设一御史中丞,为御史的副职。而御史中丞的实际职责却是监察皇宫。他因此组织了一个逻辑链,宰相或者相府,其实管着皇宫,相权实际高于皇权。

后来有一个时期,皇帝将御史一职改成了司空,只管土木建设,监察工作,全部交给御史中丞,皇帝用这种办法,将监察权收进了皇宫。成立御史台以后,监察权又从皇宫移出,归属于政府。钱先生所说的政府,特指相府。

所以,这就是退回来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代一度将御史大夫改为司空,确实是夺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而以御史中丞主掌监察。此举的意义有两重,一是削弱了御史大夫之权,将监察权降了一级。二是加强了皇帝对监察权的控制。因为御史中丞带个中字,属于内廷官员。

这个所谓内廷,始终存在内外之别。通常理解的内廷,主要是指由宦官组成的皇室管理体系相关人员。实际上,这个内廷和外朝,有两方面的理解。第一重语义,内廷特指皇宫内工作人员,外朝指皇权之下执行权机构,比如相府,太尉府、御史府。第二重语义,御前会议之内,内廷指宦官,而外朝指御前会议组织结构中的对皇宫外工作机构。

御前会议的官员,更多并不是宦官,包括九卿以及御史中丞等,实际属于皇权执行官员,却不一定是宦官。主要由宦官担任的职务,主要是那些需要经常出入宫禁者。如早期的尚书、谒者等。

御史权中,御史大夫被虚置,由御史中丞主掌监察权,并不是将监察权收归内廷,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收归御前会议。成立御史台后,御史权也就是监察权,也并不如钱先生所理解,又内廷析出,进入外朝。

御史权始终直属于御前会议,就像相权和军权始终直属御前会议一样,是皇权之下的三大执行权。所不同仅仅只在于,有时候,皇帝抓权抓得紧,行政权和决策权出现重合,给人的感觉是皇权将执行权收回去了。

就这一意义而言,钱先生所用这个退字,是错的。

监察权是公权制度非常重要的权力,是公权平衡的砝码之一。既然要分析汉代政治得失,这个得失,最为关键,确实与御史制度有关。

我这里重点讲一讲御史这一职位的变迁。

史字,我此前讲过,古义就是记录。所谓历史,就是经历的记录,史官也就是一个记录官。

御字,原本指天子的座驾,即天子所坐之车,后来语义引申,泛指天子所属。天子之书,称为御书,天子之旨,称为御旨,天子的记录官,称为御史。

可见,御史原本是天子身边一名记录日常的秘书。

古代没有电话机传真机,没有今天的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天子行政,还真是一件难事,国家越大,行政就越难。其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在于,天子说过的话,传达给下面,一切都变了。

这还不一定是下面的人故意要变,而是规律如此。同样,下面说的什么话,若是通过口传,层层上传的结果,到了皇帝那里,同样面目全非。

历朝历代,非常注意记录。

封建时代,天子身边有记录秘书,称御史,各诸侯身边也有记录秘书,同样称御史。御史的记录,成为重要物证,天子要考察诸侯,只要看记录,就能察知。

御史之职由记录秘书上升到监察百官的官员,应该是由秦国而始。在此之前,御史只是天子或者诸侯身边的小官,差不多属于贴身秘书。

秦国设府的只有三个官员,一是宰相,二是太尉,三是御史。可见,此时这三个官员,已经平级,御史已经不再是泛记录,而是侧重于监察官员。如果仅仅只是记录,只要跟着主官后面就可以了,职掌也非常单一,就是记录日常。

需要开府,就有了更多的行政事务,需要多个部门,各司其责,御史便由此前的记录官,变成了监察官。御史府的主官,便是御史大夫。

这是中国监察制度中对百官进行监察的肇始。

此前讲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还有一个机构,即对天子的监察。这个机构,是谏议大夫。这一机构的变迁,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关系更大。钱先生此书,没有谈及这一机构,我在此前曾简略介绍,此处仅提一提。

既然御史设府,就充分说明,御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行政机构。御史府既然和相府平级,就说明这个机构还非常庞大,机构内置,自然有众多等级。所以,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钱穆先生说,御史中丞,是专职负责皇宫事务的御史。但其介绍并不完整。其实,御史中丞,是御史府的副职,主要分管皇宫监察事务。还是一个监察官员。

钱先生说,就连皇帝也要由御史中丞管,这不是事实。御史的监察对象是百官,虽然包括皇室,却不包括监察皇帝。

皇帝由另一个系统监察,即谏官系统。这个设计是非常科学的。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削弱丞相权,设立大司马一职,同时也削弱了御史大夫之权,却并没有削弱监察权,反而是加强了监察权。

为了加强监察权,汉武帝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往相府派出监察官,将全国设十三个监察区,各区派一名刺史,就是增强了监察权。

刺史,其实也就是御史,全名叫刺御史,就是皇帝派出的监察官。

不仅如此,还另外设立司隶校尉以及绣衣直指,更进一步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同时也是加强对百官的控制。

到了汉成帝,正式设立三公。三公即大司马,是第一公,排位上升到了丞相之上,第二公,就是丞相,第三公,也就是以前的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

大司空已经不再是御史府之主官,变成了主管土木。

监察权仍然存在,也还称御史府,而主官不再是御史大夫,而是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皇宫官员,所以,监察权,归属于皇帝了。

到了汉哀帝,又改回来了,先是恢复了御史大夫,仍然主管御史府,和丞相府合称二府。后来,又干脆改丞相为大司徒,同时改称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主管御史府的职责,却再没有变。

因为哀帝短命,这些变化,都没有成例。御史府的主管,仍然是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反而成了一个虚衔。

东汉时,对于御史府的称呼有些改变,这是因为又冒出了一个新的行政机构,称为谒者台。谒者早就有,而且不止一个,内部也有官阶。只不过,并没有单独开府。也就是没有单独建立一个行政官署。现在建了,在皇宫之内设了办公署。

之所以称台而不称府,是为了内外区别,府在外,台在内。也就是说,谒者台,是一个皇宫内的行政机构,也就是御前会议下设机构。

御史也是御前会议下设机构,从来都不曾属于相府,也从来没有从御前会议析出。为了和谒者台职名统一,御史府也改称御史台,也被称为宪台。唐朝时,一度将宪台作为御史府的定名,但时间不久,最终以御史台定名。这个台字,其实表明的是皇权机构,而不是钱等到说的又退回政府。

由此前的讲述,无论是钱穆先生的讲述,还是我的发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

汉代政治,甚至包括整个君主时代的政治,关键在于所谓的明君。一旦遇到所谓的昏君,麻烦就来了。

正如钱先生所说,“因此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坏了,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这是东汉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将来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个大问题。”

有一点,钱先生说得非常正确,这是一个政治制度问题,而不是一个帝王的个人能力问题,自然也不是一个到底是大司马权重还是相权重的问题。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私权制度避无可避的先天缺陷。

在我个人认为,历史上众多被历史确定为昏君者,大多数不是真正的昏君,恐怕还是改革之君。只不过君弱臣强,原本应该属于公权的臣权,落到了权臣手里,权臣又大大发挥了私权,其权大到了足够视君权而不见的程度。

所以,很多君王想作为而无法作为,也就因此无所作为。

相反,许多被历史认定的有为之君,我却以为是作为过多的君王,是为其政权衰败,种下祸因的君王。

只要皇权这最大的私权存在,公权和私权的这个跷跷板,就总会向私权倾斜,这才是君主制最大的弊端和难题。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体重严重超标但依然健康,这可能吗? 2024-09-01 [47]
研究生因自我介绍太「癫狂」,被导师踢出群聊:曾发 300 篇 SCL,获未来诺贝尔化学奖...... 2024-09-01 [51]
老来造一方小院,告慰一生苦短 2024-09-01 [54]
孟晚舟:出国读书的意义,不在于你学到了什么 2024-09-01 [54]
博导说:“博士就应该七天不休息”,读博等同于玩命? 2024-09-01 [36]
每个人生都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2024-09-01 [48]
很多进口药,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2024-09-02 [57]
牛马能不能觉醒,看他们还能承受多久 2024-08-29 [92]
复旦数学营和丘成桐少年班这类超前选拔靠谱吗? 2024-08-27 [78]
我为什么离开学术界? 2024-08-27 [78]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