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中国妈妈“悍母教育”将打败美国下一代
来源:《华尔街日报》 | 作者:华尔街日报 | 2011/1/11 7:55:30 | 浏览:2985 | 评论:0

  近几年来,“中国妈妈”一词在美国教育界当中渐渐成为一种象征,用以指代那些对子女管教严厉甚至苛责的家长。日前,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在她的著作中描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母亲的教育之道,解读“中国妈妈”为何会成为“悍母”的代名词。该文一出,立即在美国媒体中引起了热议,有媒体认为教育环境的差异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击败美国。

  《华尔街日报》在1月9日全文刊载了这篇蔡美儿教授在其著作《虎妈妈的战歌》中收录的文章。文章指出,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感到好奇,想知道他们如何培养出那些能在很小的年纪就解出世界级数学难题,或是用钢琴弹奏高难度乐曲的“神童”。“中国妈妈”的最重要元素,就是她们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得无比“脆弱”、永远用支持和赞誉的口吻训子。中国母亲们认为子女天生就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因此常常用斥责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

  蔡美儿在文章中表示,虽然自己的两个女儿是美国人,但她一直秉承着“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待她们。蔡美儿严格禁止两个女儿在外面过夜、过多地看电视或玩电脑,并要求她们从小练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体育和戏剧之外的每一门课程中拿到A的成绩。如果女儿在学习或练琴时遇到困难,她会严加责备并督促她们努力。这种教育模式可以算是“中国妈妈”的真实写照,一些身在中国的“中国妈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妈妈”可以对女儿直言不讳地说“嘿,胖丫头,你该减肥了”。在面对这个话题时,西方的母亲们一定会再三斟酌,尽可能避免提及一切和“胖”有关的字眼,用婉转和尊重的语言去表达。然而,这些西方妈妈的女儿们可能仍然沉浸在暴饮暴食中无法自拔,最终陷入严重的健康危机。

  蔡美儿的这篇文章目前已被数十家媒体转引,不少媒体还专门针对此文发表了评论。《赫芬顿邮报》评论说,中国父母总是相信他们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他们会用自己的决定盖过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想法。这种苛责并非虐待,而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当然,“中国妈妈”的训子模式并不是所有中国母亲的通性,也不意味着美国母亲就不会这样做。

  知名网站“Businessinsider”则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感叹“中国妈妈”们的严厉。文章指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表现优秀、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中国家长的严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世界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相关评论 1:“中美妈妈”优势互补 华裔大有可为 (侨报评论员)
中美两国都彼此欣赏对方的教育实力:美国人钦佩中国人对数学和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掌握,而中国人则赞叹美国人对创新和挖掘个人天赋的重视。美国的华裔父母们,正好生活这两种文化、观念、理念下,或许可以为中美教育的完美结合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中国妈妈”,近些年来在美国教育界渐渐成为一种负面象征,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字眼,一种严格甚至苛责的教育代名词。但是最近网络热传的又一场“中美妈妈”之争却有了微妙的转变。

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刊载了其著作《虎妈妈的战歌》中的一篇文章。她在文中详细描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妈妈的教育之道,解读“中国妈妈”为何会成为“悍母”的代名词。该文一出,再次在中美网络界引起热议。

“中国妈妈”的最重要元素,就是她们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得无比“脆弱”、永远用支持和赞誉的口吻训子。中国母亲们认为子女天生就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因此常常用斥责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并对儿女的课外活动严加限制。以蔡美儿为例,她规定了诸多“不许”,如不许看电影或出演校园剧”,不许“除了体育和戏剧外其他学科没有得第一名”。相信大许多华裔的母亲都觉得过于严苛。可以说,这样的“中国妈妈”重孩子学习成绩、重纪律,与“美国妈妈”的重身心发展、重自由恰成对照。

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早期诸多跨洋求学之仁人志士,到当前普通的中国妈妈们,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解读和比较两种教育。

中美教育孰优孰劣?一段时间以来,但凡谈中美教育必然一边倒、将中国教育斥得一无是处。在美华裔父母,也尝试完全按美国方式去教育孩子,却发现陷入两难。经常被援引的一个例子是,在全美最大的学区洛杉矶学区有5名候选人竞选学区委员一职,《洛杉矶时报》为每个候选人出了一道十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结果有3人做不出来。而这道题的水准,中国的初中生就可以答上来。在美生活的华裔们也经常以这样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中国式教育的优势,但是却又不得不承认,美国学生思想的活跃程度、创新能力之强,远非中国学生所能及。曾有美国大型投资公司从中国顶尖大学,挑选了拔尖的学生到美国接受培训,但当这些人投入到实际商业活动时,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与以往关于“中国妈妈“讨论不同的是,这次却有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教育模式感到好奇,想知道他们如何培养出那些能在很小的年纪就解出世界级数学难题,或是用钢琴弹奏高难度乐曲的“神童”。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美两国都彼此欣赏对方的教育实力:美国人钦佩中国人对数学和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掌握,而中国人则赞叹美国人对创新和挖掘个人天赋的重视;美国人惊叹于中国培养出的工程师之多,中国人却在纳闷自己工程师多如牛毛,为何无一结缘诺贝尔奖……

过去的十年,对于中国而言,是迅速崛起的十年;但对于美国而言,却是衰落的十年。特别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的乏力,引起了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反思。单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凡是谈及教育议题,必然谈及中国;凡是谈及未来竞争,也必然将中国作为激励国民的靶子。

美国知名网站“Businessinsider”在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中感叹“中国妈妈”们的严厉。文章指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表现优秀、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中国家长的严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世界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中国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美国一所大学演讲时曾说,中美是两个很远的国度,双方都拿着望远镜对望,中国人看到的是一个放大的美国,而美国人的望远镜拿反了,看到的是一个缩小的中国。

全球化时代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全方位交流的加强以及华裔在美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家已经意识到,拿着望远镜对望,不管是正着看还是反着看,看到的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对方。真正客观、积极的观察方式成为必然选择。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

不难看出,中美教育的差异比较已经从过去的单向比较演变为当前的双向比较,我们也乐见一个崭新的双向学习局面的出现。中美教育各有优劣,如果能够优势互补,扎实的基础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为完美的教育方式。但基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的不同,中美教育要相互借鉴与交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动作。而在美国的华裔父母们,正好生活这两种文化、观念、理念下,或许可以为中美教育的完美结合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相关评论 2:华裔“悍母”能给国内妈妈怎样的启迪 (熊丙奇)

耶鲁大学华裔女教授蔡美儿,投书《华尔街日报》,详列自己管教两个女儿的“十大不准”规定,在美国社会激起震荡,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和讨论,引发“中美妈妈论战”。有人认同东方式儿童教育,并引申到中美两国近年来实力的变化中,不过也有人认为对儿童来讲,这种教育“太恐怖了”。

蔡教授的“十不准”是: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有科目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这不就是中国国内很多妈妈们所做的吗!由此让很多国内妈妈们很兴奋,似乎找到了一个十分“给力”的榜样——你看,就是在美国,都有这样的妈妈,满足于做一个“悍母”,而且,还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大讨论,我们有何理由不这样做呢?

近年来,对于国内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不给孩子任何选择空间,已有很多批评,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培养自立意识,也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全。现在来一个美国华裔教授的“现身说法”,极有可能继续鼓励中国妈妈们按照原有的模式教育孩子。对比她制订的“十不准”,甚至感觉是不是自己对孩子太宽松了?是不是可以像她一样,大胆地对孩子说“不”?如果如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将陷入更深的误区。

家庭教育的个性比学校的办学个性更重要。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不同家庭可以采取适合其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可简单地拷贝其他家庭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妈妈”们培养了“神童”,但我们只看到“神童”,却没有看到在同样教育方式下产生的问题少年。如今中国有在校学生2亿多,按照妈妈们设定的成功标准,他们中最多有10%是“成功”的,其余的90%,不就为这10%付出了失败的代价吗?也正是如此,与很多转发蔡教授文章者一样,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惊,也很怀疑,蔡教授是不是在对“中国妈妈”进行“反讽”。以此告诉“美国妈妈”,中国妈妈之所以“优越”,因为他们是“悍母”,中国孩子之所以很小的年纪就解出世界级数学难题,或是用钢琴弹奏高难度乐曲,是因为严苛的“不准”条例,造就了“神童”。

另外,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美国,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相对宽松——美国孩子平均每年在校时间180天,每天上课不到7小时,因此,关于是不是对孩子太纵容,成了时下的热门话题,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一直呼吁进行教育改革,否则要落后给中国学生,前不久的PISA成绩公布,上海学生位列第一,美国则在二三十名开外,更加重了美国社会对宽松教育的忧虑,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对严格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引起关注。而反观我国,学校教育已经让学生透不过气,包围在孩子身边的,全是没完没了的功课、考试以及各类培训班,如果家庭教育,再加码,只能让孩子透一口都难。

简言之,蔡教授的“悍母”角色在美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中,针对其孩子的实际情况,尚有可取之处,而如果想以她的教育方式,来“启迪”国内中国妈妈,将是雪上加霜。对此,国内妈妈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关评论 3:中国“虎妈”在娘家遭冷落不奇怪  (陈季冰)
《虎妈的战歌》一书中文版赶在春节前一周在北京上架销售,书名改成了平淡但可能更吸引中国中年女性读者的《我在美国做妈妈》。关于这本书在美国和西方世界掀起的轩然大波,我已经在《“虎妈”蔡美儿触动了美国人哪根神经》一文(见1月31日《南方都市报》A23版)中作过剖析,这里我想接着讨论一下它在中国产生的迥然不同的效应。

虽然市场嗅觉一向灵敏的中信出版社的编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他们在去年夏天与国际版权代理机构接洽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它可能引发的争议,然而我依然敢大胆预言,这本书也许能够仰仗着它在美国博得的名头在国内卖得不错,但也仅仅是卖得不错而已。同为教育类图书,它绝无可能翻版10多年前《学习的革命》带起的那种洛阳纸贵的市场盛况。

乍看起来,蔡美儿的教育观应该在中国找到更多支持者,就像本书中文版组稿编辑所说的,它涉及“激烈的跨文化碰撞和冲突”,而中国是蔡美儿的文化根源。但奇怪的是,从媒体及网络的关注程度来看,“虎妈”现象在她的娘家却遭遇了显而易见的冷落。

我想这是因为:一来,这些年中国人的眼界和心胸日益开阔,再也不会轻易地为多变的国际风向所折服,日渐提升的自信心也使他们不至于被那些外人对有关中国的事务的肯定(或否定)性关注搞得神魂颠倒,血脉贲张;二来,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蔡美儿教育孩子的那套做法,对大多数苦恼的中国母亲来说一点都不新鲜,这是她们每天的功课,蔡美儿没什么可以教给自己娘家的遍地“虎妈”们,因为身处巨大压力下的她们比她更加疯狂地担心儿女输在起跑线上。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中国社会自身眼下正发生着观念上的显著改变———在中国,尤其是在沿海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群体中,舆论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应当坚决抛弃应试教育,鼓励对孩子独立性、自信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他们死读书。西方观察者吃惊地发现,无论是在发表《为何中国妈妈更胜一筹》一文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还是在微博上,针对“虎妈”及其育儿经的留言中,批评远远多于支持。蔡美儿不仅遭到了那些反感父母严苛管教的叛逆的中国青少年的嘲讽,甚至也不被许多中国父母所接受。

的确,近年来国内也陆续出版了不少教育内容的畅销书,但除了少数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等之外,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像《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捕捉儿童敏感期》、《我的孩子是“中等生”》、《孩子来自天堂:积极养育的5个原则和技巧》、《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做父亲──不许失败的创业》等等,都以鼓励孩子的独立性为第一要旨。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社会风向变迁之一斑。

还有一些读者拒不认同“虎妈”控制狂式的管教方法代表了中国文化,他们认为,这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一位网友敏锐而正确地指出:《虎妈的战歌》一开始就被有意无意地误译了,蔡美儿应该是“华裔母亲”,而非“中国母亲”,因为她是菲律宾华裔美国移民的后代,本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很难与“中国”扯上关系。

事实上,《时代》周刊封面文章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蔡美儿赞颂了‘中国方式’的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她所讲述的还是美国故事。这是有关一名移民奋斗者一心要在梦想仍有可能实现的地方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故事。”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更是尖锐地批评说:蔡美儿实际上是把自己的自我中心与她对女儿的期望混为一谈了。通过对自身一切的优越感(包括她女儿的“出色成绩”)的吹嘘和对身边其他人的不屑,她“试图通过把自己的过度野心假扮成一种民族特质,而使其免受审视和评判”。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将“虎妈”的育儿经视为某种涵盖面广得多的“中国模式”,已经有中国的分析人士从与那些忧心忡忡的西方预言家截然相反的立足点出发,建议中国应该向放任自流的“美国妈妈”学习。路透中文网的一位专栏作家写道:“中国需要了解,追求生活乐趣同样有意义。如果中国人多一点购物、多一点旅游和多一点自我放纵,那么消费对G DP的贡献度就会上升,巨大的贸易顺差也会回落,与美国等国的关系也能有所缓和……不错,美国政治家应该向中国的‘虎妈’们学习。美国有自己的失衡问题,做出一些不愉快的牺牲是纠正这种失衡的唯一途径。但希望中国官员也能看看美国母亲,学习一点不同的经验:满足感有时比成就感更重要。”这十分契合中国国内的主流社会舆论,根据我的实践观察,大多数中国民众对于当今已经在西方成为一门“显学”的所谓“中国模式”是持否定态度的。

现在看来,作为一本畅销书,不管蔡美儿教授本人怀有什么样的初衷和期待,《虎妈的战歌》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视阈,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我在想,假如中美两国的精英和大众真的能够借着这本书掀起的是是非非,重新广泛和深入地审视一下自身的制度与文化的不足,并从对方那里学到更多有益的教诲,那倒也不失为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不仅中美两国,整个世界都亟须这样有深度的交流和沟通,身为法学家的蔡美儿女士真是拥有新闻记者一样敏感的嗅觉。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58]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59]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35]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60]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38]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15]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20]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10]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53]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52]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