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政治腐烂之后制度能做的就是一再打补丁
作者:黄晓阳 | 2024/6/18 9:00:32 | 浏览:319 | 评论:0

因此当时虽非封建社会,爵位不世袭,而书本却可世袭。

虽不是世代簪缨,却是世代经学。

世代经学,便可世代跑进政治圈子,便无异一封建传袭的贵族了。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汉代》


诗书传家,这是中国人历代的荣耀。

这一荣耀的背后,还有着如此的政治学逻辑,一般的中国人,似乎从未思考过。

如果说有果必有因的话,今天的中国人,历史上都是贵族之后,这种贵族传家,都在某一个时候终止了。所以,对于诗书传家的政治逻辑,还真没有太多穷究的必要。

倒是钱先生讲到的世代经学这件事,我觉得有必要谈一谈。

正如钱先生所说,汉武帝推行的察举孝廉,原是对早期察举制的一种改革,这种改革的初衷是好的,早期的效果也是好的。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新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汉代的现实问题,既是初期提倡老庄的无为而治,也是人才通道不畅。汉武帝首开太学,创官办教育之先,又兴察举制,打通人才通道,都是好的。

然而,时移世易,时代变迁之后,太学的仅以五经为教材,将显学局宥于经学一个狭小区域,极大地限制了人才组成,尤其是限制了科学发展。而察举仅限孝廉两项,难以得到真正的经世之才。

尤其察举制只凭主观,没有客观标准,很容易被权力集团尤其是权力集团代理人的私权扩张意识所控制,失去了初衷,甚至成为权臣发展和控制私权的工具,这一制度就变质了。

为了弥补这一腐变,朝廷又推出了一项措施,在地方察举之后,由朝廷举行一次考试。

这是给这项腐烂的政策,打上一个补丁,就像人们给破了的裤子打上一个补丁一样。

这个补丁后来更进一步发展了,成了一套新的考试制度。

这套制度,比察举制先进得多,最为根本在于,这不仅是一套制度,更是一套规则,因为有量化标准了,其先进性,就像商鞅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统一文字一样。

汉字由秦始皇统一的小篆发展到今天,先后有了简书,隶书,行书,楷书,到了今天,简化字也算一类。

前段时间,自五四以来对汉字的攻击集中于简化汉字,有某类人发起了一波对简化汉字的猛烈攻击,呼吁恢复繁体字,收到巨大的支持。

无论是那些提倡者还是支持者,都是对文化的无知,也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无知。

恢复繁体字,到底要恢复哪个时期的繁体字?是甲骨文,还是大篆,抑或小篆?如果说,这些提倡者,只不过是要恢复到台湾目前在使用的繁体字,我觉得应该将此人重重地抽上大耳刮子。

恢复台湾所用的繁体字,那是恢复到清朝,还是恢复到民国?

汉字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早期甲骨文,需要在甲骨上刻字,因而只求简易。比如草字,甲骨文写成屮,后来写成艸。春秋以后,才写成草。

也就是说,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篆书时,汉字有一个由简向繁的阶段。之所以较以前更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此前字少,竹简和笔墨记事以后,书写简便了,字也就增加了很多。相反,此前的简写法,很容易造成误读,因此增繁。二,书写简便之后,对所有字进行了诸如对称、表音表义等系统性改造。这一改造过程,产生了增繁。

再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将古篆或者大篆统一成小篆,又有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尤其由小篆发展成为隶书时,有一次全面大幅度的简化。再由隶书到行书,特别是草书,就更进一步简化。

今天我们使用的简化汉字,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草书时简化的,而这个简化过程,是在王羲之、张旭等古人手上,已经完成的。

而台湾所用的繁体字,又将这些一千多年前就已经简化的字复繁了。

复繁也没问题。至少,你得说出一个道理。复到清朝是道理,复到明朝就不是道理?复到秦朝呢?是不是更有道理?

可见,所谓恢复繁体字,根本就不是道理。否则就会为到底是复到古篆还是复到小篆,抑或得到简书等阶段,争论不休,没完没了。正如秦朝推行小篆时,那些反对者的逻辑一样,复繁之议,属于奇谈怪论,无知的哗众取宠,不值得一驳。

汉字的统一,是划时代的,后世的演变,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今天的简化字,绝大多数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简化的,而是魏晋汉字草写时就已经简化。

而科举制的形成,同样是历史上的伟大事件,是一个大历史性进步。

这种情形,有点像早期人们以穿破衣服为穷,为耻,穷人穿破衣服,是不得已而为之。后来,竟然有人将这种破衣服进行了体系化发展,改造成一种流行款式,因而成为风尚。

科举更进一步。早期,只是为了打察举制溃烂的补丁,后来成为一项非常先进的取仕体系。

任何先进的制度,都得与时俱进,都得时常改革,都得升级迭代,否则就会老化,就是腐烂。科举亦是如此。

食物的霉变,是因为食物中含有霉变因子。科举制度从一开始,就含有这种霉变因子。这种霉变因子,与经学大有关联,但还不是全因为经学。

经学成为科举的唯一考试科目,是国家形而上的错误。

这个错误的缘起,说起来非常特别。

最初,汉武帝建太学,设五经博士,即以五经取仕,虽说将经世之术局限于经学,是一个形而上错误,但错误还不算离谱。毕竟,按照太学取仕模式,考试一经合格,初文学掾,二年后考试二经合格,为太子舍人,再二年三经合格,为郎。再二年,四经合格,补吏。若想入仕补吏,路漫漫其修远兮,不算录入太学之前的时间,仅入太学修习至补吏,就需要八年。

这么长的时间,专心修习五经并且智商够高的话,别说一个五经博士,再加几个其他学科的博士也够了。问题在于,经学是显学,唯此独尊,其余都是隐学,或者可以说闲学、杂学。

这是典型的学术性画地为牢,封流毒中国二千余年,将中国学术和文化之路,钉死在释经考据之上,至今流毒未除。

更进一步,但到了科学制时,取仕标准大降。最早确实的考试科目,既有博士科,即秀才,需要通四经。也有进士科,考试通一经,便为进士。汉代通四经才补吏,而唐代通一经,便进士及第,直接进入公务员体系了。

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只要拿到小学毕业证,就能当官了。其余各科,无非是拿到初中文凭、高中文凭、大学文凭抑或研究生文凭,不同文凭,工资或者职级有所增长,而不拿这些文凭,任着官场的经营,一样增长,甚至还长得快一些,又有谁愿意去吃读书的苦?

这并不是我想当然胡说,唐初的科举体制,设有秀才、明法、明算等几十科,这些科难易不同,如秀才,如同汉代的五经博士,而进士,则如汉代太学的乙科。既然一经合格便能入仕,学生们何苦舍易求难?于是,除了词科和经科,再无人报考其他各科,没人报考,其科也就有名无实,从此废止。

另一方面,统治者发现了经学的妙处,以一个极其形而下的目标,桎梏所有人,用这种方法统一了全民思想,从而将这种唯一思想固定为文化。

世界上最难统一的是思想,而宗教和政治倾一切之力所干的事,就是统一思想。这一目标,竟然被以经学为主的科举达成了。此后历朝,科举大行其道,从来没有人考虑过要从学科方面或者治学高度和广度方面进行改革。他们惧怕,若真是进行此类改革,是对人们思想的异化,业已统一的思想,便因而乱了,科举便成为政治异化之源。

经学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民族性的毒害,要从经学的源头说起。

春秋乱了几百年,世道求稳,人心向定,社会上的智识之士,开始研究社会治理的学问,也就是治世之学或者叫经世之学。这也恰恰是稷下学宫兴起的源头,也是春秋时百家争鸣的逻辑所在。

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这一进步是自然形成的。

其时,所谓的诸子百家,包括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等诸派,都认为自己之学,是经世之学。孔子周游列国,也就是想找到哪怕一个诸侯接受自己的观点,认同他之学是经世之学并付诸实践。

可现实非常残酷,没有一个诸侯认同孔子。

相反,大多数诸侯认同法家。于是,法家三派,应运而生。

为什么天下诸侯认同法家而不认儒家?

这里,我遵从历史的说法,将孔孟之学,说成儒家,实在是因为儒家之外,再没有别的称谓概括孔子学派。而事实上,孔孟之学,和儒家学说,根本不是一回事。

是儒家没有法家先进?或者孔子那一套学说,根本就是很低级的东西?都不是。

道家研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墨家研究的是人改变自然的可能,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不同,他所研究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除了孔子之外,还有其他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派,如法家,如阴阳家等

阴阳家,通常天理或者自然道,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是顺天命,从自然。任何人为的努力,都是逆天改命。是对道教道法自然的形而下。在此,不作深入展开。

孔子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人与私欲以及公权的关系。这套学说非常先进,至今在处理人与社会或者人与人的关系方面,都是极其先进的。

那是天下诸侯有眼无珠?也不是。是因为法家学说,研究的也是同一种社会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法家的一套学说,在当时乱世,非常实用,能解决切实问题。相之,儒家学说,在乱世之时,不仅根本不实用,还显得更像异端邪说。诸侯们认定,法家确实是治世之学。

这是不是说,儒家或者说孔孟之道就不是治世之学?

也不是。孔孟之道,也是治世之学。只不过,治世之学和治世之学不同。孔孟之道,是治顺世之学,法家那一套,是治乱世之学。

也就是说,孔子游说诸侯,诸侯都意识到,如果用了孔子那一套,那会死得更快。相反,如果是顺世,用商鞅或者申不害那一套,同样是死得快。汉武帝穷兵黩武,和申不害的法家一脉,多少还是有些因缘的。

秦国因为用了商鞅的法家一脉而成就了秦朝。但秦朝仍然继续用法家那一套,就出问题了。这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

到了汉朝,不用法家了,改用道家,无为而治。

道家的无为其实也是无不为。如果把无为简单地理解成形而下的无为,而不是形而上的无不为,那么,这个无为而治,也会害死人。

所以汉武帝要改弦更张。此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世因此认定,汉武帝或者董仲舒独尊的儒术,就是独尊儒家,也就是独尊孔孟之道。

这是一个绝对的理解性错误。

汉代所尊的儒术,并非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而是经董仲舒改良的孔孟之道。董仲舒通过对五经的解读,加进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或者说加进了很多当时皇家所需的东西,比如三纲五常、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之类。后世将这些东西误认为是孔孟之道,其实是董仲舒之儒。

秦国尊法家,是历史的进步。其后,由秦朝继续尊法,到初汉的尊道,再到汉武帝尊儒。真正堪称历史进步的,是汉武帝尊儒。毕竟,儒家或者说孔孟之道是治顺世之学。

为了尊儒,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开设太学,设五经博士。

这就涉及五经了。汉武之所以设五经博士,是因为董仲舒告诉汉武帝,五经是孔子所著。

事实上,五经中,与孔子有关的,仅有两经,一是《诗经》,是孔子根据前人的诗编篡的。这是后来科举时的词科。二是《春秋》,到底是不是孔子编纂,至今没有定论。另外三经,《易经》是何人所作,至今无定论,孔子六十而学易,恐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编纂了。《尚书》和《周礼》,都被认为是伪托之书,更与孔子无涉。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至少说明一点,五经是太学生的教材。

将某类书列为教材,没有错。《诗经》习词科,《春秋》学史,《易经》学命算,《周礼》学规则,《春秋》、《尚书》学治世。虽然整个学术体系显得窄了,薄了,毕竟上政治引导学术的起步,是学术体系化的肇始。是一个好的开始。

正如有一句俗语所说,在学术方面,中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中国历史上,将《弟子规》列为蒙学教材,将《三字经》列为小学教材,而将《千字文》列为中学教材,因此,将《五经》列为大学教材,从而形成整个汉代的教育体系,自然无过反而有功。

而今天有些人,大讲国学,而又说,国学其实就是《弟子规》、《三字经》,就大错特错了。可以说错到海里去了。

既然是教材,毕业考试时,考教材内容,也是顺理成章。

既然教材是五经,没有可能去考《史记》或者《尔雅》,更没有可能考数学或者化学。就像现在,你读的中文系,肯定不会考试物理化学天文一样。

错误的源头在于,后来科举制度形成,科目设置上的缺陷不仅没有完善,甚至还大大缩减。以至于文举只有两科,词科和经科,武举便是兵学和武术。

这还不是最大的偏差。

最大的偏差有两个,其一《五经》被确定为经,就不得修改,也就是不能继续发展。这就自封了。其二,孔孟之学,或许可以称为治人之学。而真正的治世,并不仅仅只是治人,因此,治世之才,并不仅仅只是治人之才,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学科。这些学科,却被科举拒之门外。

也就是说,孔孟之学或者儒学虽然是治顺世之学,但也仅仅只是顺世初期稳定人心之学。顺世一旦进入繁荣期,则需要更多的学科知识支撑,比如经济学、金融学等等。

直到今天,中国的治学,都被套进了五经的套子里,五经成了中国学术的天花板。中国学者的思维,也就被套进了这个套子。

顶着天花板,还自以为是地认定自己顶了天,多么荒唐可笑的逻辑。

当然不是挣脱不出,而是根本没有人想挣脱,更特别的是,政治体制引导着全体学人进入笼子。

今天,谁如果去大学和教授们对话,教授们无不引经据典,将对话者驳得体无完肤。而失败者事后一想,教授所引之经所据之典,无一不出自五经。

且不说文学教授、哲学教授或者历史学教授,就算理学工学教授们,也同样是满脑子的引经据典。

这就是中国学界所强调的治学根本,无一字无出处。

所有一切必须要有出处的话,还有黑格尔哲学,还有牛顿力学或者爱因斯坦相对论吗?国外没有这样的套子,才有蒸汽机,才有火车,才有其他学科的巨大发现和发展。

最可笑的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变成看风水的工具,而外国人用来航海。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变成巫祝的道具,外国人用来制造枪炮导弹火箭。中国人发明了二进制,外国人用来开创了一个计算机世界。

中国被套住了,别说治世之学没有发展,科学被压制,就连中医学,也被困在套子中。

科举这个补丁,曾经一度救了中国,而终究,还是害了中国。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4]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48]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4]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4]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6]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28]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19]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7]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78]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1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张梦然: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人体内的微生物与出生方式有关 :美众议院将调查华裔部长赵小兰“利用职权为家族谋利“ :UCLA CCS 2019 Fall Quarter Lecture Series Overview 谭晶晶:美国科技界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创新进展 :推荐:2019年底前中国高校重要学术论坛(10月 - 12 月) :黄奇帆:今后10年,中国经济将发生5个历史性变化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