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Nature 评论文章报道了发表于《Research Ethics》期刊的一篇文章内容,指出一些中国顶尖大学的研究人员承认因“压力山大”“别无选择”而进行研究不端行为的情况,虽然他们也有从事不道德行为的痛苦和内疚...
研究人员分析了三所精英大学的内部文件,并采访了30名自然科学教师和5名学生,包括校长、院长和系主任。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大学为了在“双一流”计划中保留席位,必须提高国际排名,这导致研究人员需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更多文章。为了达到这些标准,一些研究人员“不得不”从事不道德行为,例如伪造数据、剽窃、代写论文、剥削学生(包括利用学生的研究成果而不给予适当署名或承认)和贿赂期刊编辑等具体不端行为。
但这些发现也引发了关于样本代表性和结论广泛性的质疑。其中一位人员指出,样本量过小,无法全面反映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情况,还强调,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打击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研究诚信教育的重视不足,而不是“双一流”计划本身。
而有一位副院长在强调发表文章的重要性的同时,竟然认为过于严格地惩罚不端行为会阻碍学者的研究效率。本观点恕不敢苟同。严格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才是提高中国学者研究效率的措施,不用担心其文章数据是否真实而不敢引用,也会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提高中国学者的研究声誉,提高发表过程中的效率。
近年来,中国科研界的内卷现象日益严重,7/11 情况比比皆是(一周工作 7 天,一天至少 11 个小时),科研人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追求高产出和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满足机构和国家的绩效考核要求。虽然对学者来说,即使亚历山大也绝对不能为此而放弃掉学术诚信的品质。但是从雇主层面或者更高层面也应该想办法缓解这一问题,即使不能减少工作时间,至少也应该大力提高学者待遇,尤其是具体执行科研任务的青椒,博后,和硕博研究生。比如硕博研究生的补贴再提高两倍都不多,而这笔钱的投入和每年浪费的经费上比,可太值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并非中国独有。文章最后,正如科学图像侦探Elisabeth Bik所言,任何地方一旦设立激励和要求多产,总会有人试图“钻指标的空子”。因此,解决学术不端行为需要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努力和合作,加强对研究诚信的教育和监督,建立透明、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