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现在是个热词,要是做事不擦个边,就很落伍。
全院大会上,就要求每个系都要弄一门与AI有关的课。
学校招生也将AI作为重点推介内容。
为了招生还推出了一个AI工具——ChatTJ
目前的讨论最多的AI,比如:ChatGPT,本质上还是一个大语言模型。
AI作为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应用,与语言学的研究密不可分。
相比于AI在各种领域的具体应用,我更关注AI在运用自然语言上和人类语言的一些区别等问题,
比如:哪些是人类语言可以表达的,而目前AI还学不会的?
例如:人类在进行对话时,并不是对内容做严格的限定,会有很多联想,这体现为话题的灵活切换。
大家在上课时都经历过老师从讲教材内容到个人琐事的经验,这就是典型的人类语言表达特点。
这种话题的过度和切换是如何实现的,如何让AI来理解和实现。
再比如:人类的感知有自身的特点,当你看到一样物品的时候,不仅仅是感知它的存在,还会感知它的用途,并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
例如,看见水的时候,正好你口渴,就会想到要去喝。但是水装在瓶里、杯里、碗里,还是河里,你去拿水的动作都会不同。
AI大概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但是这个能用于什么,还存在缺陷。
比如,AI看见报纸,不会判断用报纸可以去打苍蝇。
再比如:我们制作AI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以及AI和人类对话所使用的自然语言,这些都是人类也能理解的语言。
但是人类的语言并不是上帝恩赐的礼物,而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后天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之前出过一道考试题:当两个AI用人类不懂的语言进行对话的时候,人类该怎么办的问题?对这种现象,我们是感到对未知的恐惧,还是为AI的成长而开心?
等等,这些是我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
考试命题的思路
这次日语入门的考试也尝试出了有关人与机器的一道题。
同济的考试要求很多,例如图片所示:
但是,鉴于现在这个时代,考试如果还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已经不够全面。
当下,人类有两种,一种是掌握了文字的人类,一种是没有文字,按照口述传承的方式来记忆历史的人类。
有了文字的人类,基本上不再做太多的记忆,我们把历史写在书里,把心情记录在日记里,把日程记在手机里。
简单来说,不知道大家谁还能完整记忆一部自己看过的小说的内容?
口述历史的人的生活方式,就类似于电影《阿凡达2》中,女主角用珠子来记忆人生中所有重大时刻的方式,他们更擅长与历史做直接的对话,对于历史教训的理解也比我们深刻。
相比之下,你会发现我们更容易重新犯错。犯那些在历史上无数次错过的错。因为大多数人实在是懒得去翻历史书。
又跑题了(AI就不会这样)
考试如果局限在教材内容的记忆和回忆,其实是与我们这种人类的生存方式不适合的。当然作为让我们体验一下口述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言,仍然有意义。
特别是这次的日语入门课考试,由于同一个考试安排在不同的两天,这样的考试制度安排是一定会泄题的。
为了避免泄题造成的不公平。就要想一下,如何保证题目泄露也不会影响不公的问题。
既然没办法保密,索性就采取全开卷考试的方式。
让学生们带上一切可以他们认为方便他们查阅的工具,手机、电脑什么都可以。
同时,这门课按照上峰制定的教学大纲,内容很少,一个学期下来,就学了日语的假名,类似于英语26个字母而已。
能出的题目不多。
如果是考察对这些字母的记忆,是等于让这群大学生做着小学生的事。
完全不是大学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我就安排了这样的题目。
选择一篇中文的名著节选,本来想让他们自己选择翻译软件和AI模型进行翻译,后来为了省事,就由我代劳了。
将中文用机器翻译成日语,因为他们只学了字母,是初学者,看不懂日语文章,所以我再用AI将这些日语翻译回中文。
这样让学生来对比原文的中文和经过两道机器翻译的中文,来发现AI(机器)是如何分析和理解人类的语言的,以及存在那些未能解决的问题。
大家可以试一下,原文和被翻译过两次的中文很多地方都是不同的,比较容易发现问题。
如何去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至少给出一个可行的思路是这次考试的重点。
与世隔绝
这个课程有很多是来自国外的留学生,也有中国学生。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外国留学生纷纷打开ChatGPT来帮助他们。
当然因为这个题本身就是考察ChatGPT这种AI的缺点的,他们用AI查阅也不会有太多发现。
就像是你无法发现意识到自己从没意识到的问题一样。AI也很难意识到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同学却无法访问境外网站,想用ChatGPT都没得用。
我的这次考试,是否能访问虽然没有大的差别。
但换个场景,无法接触最新技术,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信息鸿沟。
突然觉得,在一个无法接触到最新的AI技术的地方,搞那么多Ai技术的噱头,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