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好,我是biu妈!
这几天高考刚出分,biu妈去浏览教育部考试院的公号,发现官方的学术期刊,居然发布了好几篇有关“美国科技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术文章,这就有点意思了!
这几年咱们平台没少给大家唠叨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相关的政策也解读了不少,美国科学教育分享过很多次,觉得好的专业科学思维课程也推荐过,我和团队伙伴们一直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科学教育。
我从小很喜欢科学,当年在文科班,最喜欢还是地理,对曾经最爱的化学,也一直念念不忘。
我的父亲79年高考,是毕业于某985的通信工程专的理科学霸,小时候他经常带我“拆家”——拆开家里的小家电、厨房小工具,看看他们是怎么运作的,思考背后有什么科学原理;甚至1998年就敢给我一堆电脑零件,让我独自尝试组装一台电脑。
现在因为biu上科学课,作为外公,父亲也跟着了解了些科创类竞赛的事儿,他还和我开玩笑,可惜当年没听说过什么科创竞赛,不然好歹要带我拿几个奖回来。
我自己在最有好奇心的年龄,就尝过探索科学的快乐,后来的故事就很遗憾了,因为中学学习理科方式不对的原因,渐渐放弃了曾经喜好,甚至优势。
直到现在,每年高考出分,我都会感慨,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选理科,跪着也要读下去,不想放弃热爱是一回事,文科分数线高、选专业难、就业窄,也是真的很现实啊!
▲各省文科重本分数线居然普遍高过理科
所以啊,我现在这么重视Biu的科学,最初也是源于自己的那些遗憾。
前些年通过逃妈了解了美国的科学教育体系,一下子就深深着迷。
▲五年前,逃妈把我们团队内部一次关于科学课的讨论,写成文章分享出来
不得不说,美国的基础教育看似简单,却能源源不断地输出高水平、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学术人才。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今天就来再次给大家分享一下。
01
令人羡慕的美国科学课
美国小学有4门“主科”,英文、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门,占了1/4的地位,和英文、数学并重。
这其实和咱们国家现在2022版本“新课标”的配置,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科学课覆盖到的内容,几乎是一致的。
从内容上讲,包括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工程科学以及科学方法等等;从分科上讲,咱们初中时会学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也有覆盖。
PS:biu妈把《小学科学新课标》也放在咱们公号后台了,点文末在看,后台回复“科学课标”,就可以领取哦!
但说实话,课标虽然如此,但直到前几年,除了北上广深等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很多地方的科学课仍然是作为“副科”来学的,学得特别的“表面化”,和几十年前咱们小学的自然课差别不大。
美国小学的科学课相比之下,显然“正经”很多,让我给你掰一掰它和我们有哪些明显的不同之处:
时间的前置
准确的说,美国的科学课程,不是从小学开始的,而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系统铺垫了。
比如我们以前初中才接触的地貌知识,美国在学前阶段,就开始给孩子们讲了。
▲美国幼儿园全科练习册,讲到地图和地形的知识
大家发现没有,虽然是给学龄前小孩的科学练习册,但也没有主打“童趣”,反而用词精确、画面简洁,甚至有种“学术感”。
而且这些内容在孩子小学不同的年级,还会再次出现、深入,一遍一遍像刷墙一样给孩子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美国全科练习册,学前版和小学版对比
知识面广且超前
很多咱们传统认为初高中才学习的知识,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比较深入了。以前咱们分享过的,4-5年级美国小学科学的一些科学考试题。
物理方面,就已经学到了电路,难度虽然不大,但串联、并联的知识点已有所覆盖(这点我们国内好多学校也借鉴到了)。
同一份考试中的另一道题目,还涉及到光的反射、折射。
化学方面,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以及各种单质、化合物的结构。
生物方面,则涉及到动植物的细胞构造等等。
说实话,某些题和我记忆中的初中物化生的基础题并无二致,但这还只是4-5年级的内容。
图表和思维工具的广泛应用
美国小学科学课中,一般不会单纯“讲知识”,小学低段,会用思维导图去引导孩子梳理知识体系。比如利用文氏图,根据动物的食物,来给动物进行分组。
▲ 图源:美国科学教材,一年级
3年级以后,就开始让孩子学习如何借助图表工具来做统计分析,所有图表都是标准化的。比如统计美国某个地区一年的气温、降水量:
课上所有的实验,都需要遵循严谨的科研实验步骤来进行,还要学习记录实验数据,如何书写实验报告。
▲ 低年级孩子的实验记录
▲美国佛州stem教材中的实验部分
Biu在学而思的科学思维课上也做过类似的实验记录,我觉得这一部分的训练很有必要,很多“好玩的实验课”是缺乏这一方面的。
还有大家一定很熟悉的,孩子们用来汇报科学研究成果的science board ,其实也是一种做研究工具。
整个science board包含了这些元素:
Title - 标题,下面一般列学生和指导老师名字
Purpose -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目标是什么
Hypothesis - 在实验前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假设
Variables - 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变量是什么
Materials -需要哪些材料
Procedure - 按照什么步骤去做
Data & Results-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得到的实证结果
Conclusion -结论
Bibliography - 参考和引用资料
Diagrams and Photos - 说明图表和照片
这套工具,其实和科学家、科研工作人员、大学生做科研用的工具,底层逻辑是完全一样的。无论是做一个小学科学实验,还是做通往诺贝尔奖的一项研究工作,道理和路径都是差不多的呀!
所以大家发现咱们的科学课和美国科学课,本质差距了吗?
我们还在学科学这个“学科”,就算是课外拓展,也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的学习。
而他们,从小就在认真地训练“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孩子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一般要到大学本科,甚至在研究生阶段才会开始接触“科学研究”这回事儿,如果现在孩子们还这样,这才是真正地“输在起跑线上”了。
02
越来越受重视的国内科学教育
其实这几年,国家对科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昨天在推荐学而思科学思维课的时候,我就说过——
只要国家坚持“科技强国”的大方向不变,那么就一直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为了有足够的科技人才储备,国家就不可能不重视科学教育。
一直没断过的各类政策调整
专门开辟特殊的升学通道
最近正好是高考季,我专门去查了查往年各大院校的录取数据。一看吓一跳,原来近些年因为国家对“强基计划、创拔人才”的重视,一些重点院校的裸考生,占比一半都不到!
而各地重点高中,也纷纷开辟了“科技特长生”的通道
▲ 图源:人大附中科技特长生
但我觉得更好的现象,是——
科学考察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这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越来越喜欢设置真实场景,让孩子解决现实中真实的“科学问题”。
比如会在题目中出现我国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
也会出现很多真实的生活问题:
今年的新课标卷第20题以,用近年来兴起的电动汽车的动力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物理模型理解生产实践中的高新技术,非常前沿,且非常落地。
▲ 图源:网络
一些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开始重视科学课,把它当作了一门主科来学了,教学方式和作业都很灵活了。
▲北京某小学科学作业
可见,咱们的科学教育,是一定会越来越向美国那种“训练科学思维”的方式去靠近。
如果当地或孩子的学校走得慢了一点,咱们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很多资源可以给孩子去补上了。
如果当地或孩子的学校走得慢了一点,咱们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很多资源可以给孩子去补上了。
03
最值得学习方向
我始终觉得,作为家长,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首先要意识进步了,孩子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那么美国的科学教育最值得咱们借鉴的是什么呢?
不矮化儿童
昨天分享学而思科学课的时候,有个家长问,为什么都在提倡抢跑?
我的回答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小学铺垫科学根本算不上“提前学”,而是正当时!孩子本身在这个时间段好奇心就强,身边的世界也处处是科学,也是他们科学思维、科学探索的黄金期。
传统认为到了中学才学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才是错位的,孩子身边的动植物,抬头看到的天空、山川,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这些不是从孩子开始接触世界就日日夜夜就在那里吗?他们的好奇心和疑问,不也在那里等着被探索和解答吗?
但方式也很重要:
像传统学习那样灌知识给孩子的方式,肯定不行;用过度强调趣味的故事糊弄娃,更是错误!
我觉得就是应该像老美提倡的那样,保持准确真实的语言,让孩子科学地观察、探索身边的事物,一开始就用严谨的态度学习做科学研究。
很直接的感受是,biu上学而思科学课一年多来,我也确实感觉到,经过了比较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后,娃对相对枯燥的、不那么有趣的科普书籍接受度更高,这对以后的学习是长久有益的。
很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的科学课,几乎是围绕知识本身来的,记住知识概念最要紧,实验和拓展在很多学校是可有可无的。
然而美国小学的科学,更加真实和实际一些。比如之前咱们分享过的一个案例:
在学习气温、降水量时,老师让孩子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有个学校正好建在低洼处,学校食堂每年夏天总有一段时间,会有雨水淹进来。所以,需要为它寻找一个雨水防护解决方案。
怎么办呢?孩子列出能想到的一些方案,比如雨季在食堂门口推放沙袋,或者修一个足够高的防护栏,或者索性把食堂的门换成可以防水的材质:
然后,孩子们还需要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之处,考虑的点都很现实,包括成本高不高、使用方便程度,是否可以重复使用等等。
类似这样的小项目,会穿插在结合在美国小学科学课中,孩子们不一定能找到最完美的方案,但能结合学到的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找到相对理想的办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本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最终不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么?
更注重输出
美国科学课还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注重输出。
每个孩子都需要给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方案、解释结论、分享心得,自评和成员互评等等。其实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倒逼”孩子把自己的思路捋清楚,弄明白。
而无论是美国的科创比赛,还是现在国内主流的科创类竞赛,大多都是“作品型”的比赛。
大致流程是这样:
孩子通过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想出一个新颖的解决办法。然后设计方案,再动手实现出来。作品不一定很完善,可以是只实现基本功能的雏形。
接着,重点来了,得把这个作品“sell”(展示,推销)出去。
小型的比赛,通常是上传一个录制好的演讲小视频,供评委审阅打分。
大型比赛,是直接给评委做现场演讲,做“产品”演示。
顺说一句,这也是我觉得科学、科创这条路普通家庭应该重视的原因——
它更像是在提前演练项目管理等工作实用技能,把知识和实践真的结合了,知识可能会忘,但这种能力能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