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一谈读博士这个话题。一直以来,我们把读博士当做一个非常神圣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文化里,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对读书的理解,可能有点过时了。过去讲的读书,都是读四书五经,史书,哲学著作,或者科举考试相关的书籍。真正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书,少之又少。人们读书是为了求功名,搞关系,或者是抒发情感,大多数都是文科类的。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现在所说的读书,学的是科学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方法论。这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完全不一样了。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地进行创造。
当然,各种艺术课程,作为辅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创造。
这里插一句,推荐大家去读读吴军老师去年出版的《卓越》,里面对教育有非常多的洞见。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让人明理,摆脱愚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心灵的全面成长;明辨是非,提高判断力,具备反思和判断力;拓宽知识,见识;通过知识获得自由;幸福生活”。教育需要保护孩子的什么品质?“善和好奇心”。教育和习惯是什么关系?“教育就是要建立习惯”。最重要的教育来自哪里?“来自生活本身”。教育内卷有用吗,鸡娃有什么恶果?“让孩子失去持续学习动力,不能够活出自我,很压抑”。教育是竞争吗?“不是的,是自我成长”。本科需要很专业吗?“不需要,主要培养通识能力”。读硕士是否有必要?“不一定必要,在工作中能学习的话,就边工作边学”。读博士是否有必要?“大多数时候不必要,除非要突破人类的认知,从事最前沿的研究”。
以上是我的一些摘抄,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目的其实是帮助孩子成长,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大学教育中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通识能力,硕士是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一般来说都有解决方案了。博士是解决人们尚未解决的问题,将人类的认知边界向外拓展那么一点点。
在国内的高校里,其实更多的是解决一些其实已经有方案的问题,很多都是工程问题,探索人类知识边界的事情,其实做的没有那么多。我们的工业化水平很高,基础教育很好,有很多的实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外不方便做,我们就能够做,这是我们的优势,当然也是我们的劣势,就是干活的时间多了,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我们能够把一些问题解决得很漂亮,可是提不出新的问题。
当然,这里有很多的原因,体制的原因,发展阶段的原因,政治的原因,这里就暂且不表。
其实直接给结论吧,在国内读硕士是极好的,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国内读博士,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读博士,还是在解决问题,只是这个问题更大,但是这个问题是一定能够解决的。博士生还是没有锻炼出提出问题的能力,还是没有能够把人类的认知边界向前推一点点。
如果你要读博士,首先要思考,自己是不是有志于在某个领域进行探索,将来是否要做研究的工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要读博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最好就在国内读了硕士之后,去国外读博士,进行深造。
今天还查了一下,一般来说,读博士的收入,在美国是2000-4000美元一个月,在香港也差不多是两万到三万港币一个月,这基本上也就相当于工作了。但是在国内,博士生一个月能拿到5000元就算比较高的了,如果要读四年,从收入上来看,其实在国内读也是不划算的。
十年前,我在去日内瓦的飞机上遇到一个去洛桑理工读博的同学,他的工资就是每个月5000瑞郎,当年的汇率是1:7,现在是1:8,还是很有性价比的。国外导师的态度就是,要让学生专心读博,不要有后顾之忧。
就是这么多,希望对你有用,也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