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在Columbia官方Instagram上看到自己了:)
哥大学历“鄙视链”真实存在
哥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以录取率高低为标准,形成了一条隐形的学历鄙视链。
这种“鄙视链”不仅是外人对哥大中国留学生的看法,也算是哥大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内部不可明说的观念。我在开学前Orientation这一周里,和哥大各个不同学院、年级、项目的中国留学生都有交流,发现大家都很有趣很优秀,但是对不同的学院怀有一些因为缺乏了解而产生的偏见。虽然表面上大家不会明说,但是有些人私下里会隐约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然而,如果我们不坦诚地沟通,就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学历鄙视链”问题。 “鄙视链”的主要弊端在于对每个人的社交造成不同程度的隔阂,以至于可能影响集体的团结度。
在我看来,我们作为在世界顶尖高校就读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到表面上的言行规范,而是要立志于做到根本上的思想包容和视野开阔。因此,我想谈谈我对于哥大不同学院的见解,以及我如何和不同学院以及年龄的学生建立友情。
形成“学历鄙视链”的原因
形成学历“鄙视链”的核心原因在于过分注重“录取率”这个单一因素,从而忽略了其他衡量学生综合素养的标准。
虽然哥大研究生比本科录取率高许多,但是很多哥大硕士生的综合素养不比本科生低。有些在哥大读硕士的中国留学生的社会阅历,家庭背景,国际化程度,社交能力等等,其实比很多本科生更强。另外,有些学生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卷升学的这个赛道上,而是将时间和金钱投入了对它们来说更重要的事情上,或许是家族企业,或许是技能特长,或许是创业项目......它们在哥大读硕士更多为了“镀金”和丰富体验。
本科的不同学院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所以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从录取率上来讲,GS这一个学院内部就有很多不同的录取方式:双学位,转学生,医学生等项目的选拔方式和录取率都截然不同。从GPA上来看,GS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平均成绩高于CC和SEAS。
偏见源于认知上的狭隘和思维上的定势。只有心态上包容开放,才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每个人。
开学前和室友一起去MET Museum看展~有哥大学生卡可以免费入场!
消除隔阂与偏见的好处
如果哥大学历鄙视链被彻底消除,哥大不同学院和年级的中国留学生将会有更加紧密的关系网,有助于学生们交朋友,谈恋爱,找工作等。
很多哥大的中国姐妹跟我说她们想要男朋友,但是她们宁可用约会软件也不去多了解自己身边的哥大男生,这是一种舍近求远的行为——还没有研究透自己眼前“一亩三分田”里的可发展对象,就想要“开疆扩土”地找十万八千里之外的人建立感情,岂不是“难于上青天”?于是,她们在约会软件上见识到了物种的多样性,但是鲜少有人用这种方法收获爱情。事实上,哥大女生用约会软件接触到的社会上的男生可能还不如校内的男生。只是因为网络带来滤镜,距离又给人幻想的空间,让女生误以为约会软件上的人比自己身边的同学更有趣而已。另外,可能有一部分哥大男生知道哥大女生看不上自己,所以选择用一些世俗意义上的光环吸引校外的女孩子。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我自己观察到的些现象,不代表全部。我之后有机会再专门写一篇关于哥大Dating Culture(约会文化/恋爱方式)的文章。
隐形的学历鄙视链导致哥大中国留学生内部存在很多由系统化的“傲慢与偏见”所造成的信息差:哥大中国留学生内部有很多可能互相感兴趣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有读研的男生以为本科学生都很高冷内敛,但是他不知道有些本科女生很希望有机会接触硕士男生;有读博的姐妹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合和本科生约会,但是她不知道有些野心勃勃的本科男生就是喜欢成熟姐姐;有GS的学生觉得CC的学生的凝聚力很强,但是他不知道很多CC学生觉得GS学生很酷。
除了社交之外,增进中国留学生之间的联结有助于事业发展。有时候,请校友推荐机会比自己参与硬核竞争更高效。在这方面,咱们中国人要向印度人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团结一心。
我在Orientation Week就遇见了哥大各个不同学院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有趣的中国留学生。我并没有刻意参加社交活动,但是每次在校园散步,在健身房运动,在星巴克喝咖啡,在学校Bookstore逛街都会认识可爱的人。
我和Anita在宿舍里聊天~
与本科朋友重聚
放眼整个哥大,我目前最熟悉且最喜欢的人,就是Anita。她对我这两年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所以我一搬进哥大宿舍,就迫不及待地约Anita一起吃晚饭。
我一开始注意到Anita,是因为觉得她正义感强,心地善良。她当年是ED进入Columbia SEAS,而我是RD进的GS巴政-哥大双学位项目。因此,我一开始和她加微信时,彼此并不熟悉。但是,我在朋友圈看见Anita为一位被性骚扰的受害者打抱不平,并运用她自己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为受害者维权,因而觉得她很仗义勇敢。自那以后,我们的交流便逐渐多了起来。
然后,我发现Anita不仅是个正义善良的人,而且和我同样爱好写作。我经常读Anita的公众号 “我叫阿尼塔”。从她的文章里,我读到了许多引人思考的内容,关于关于学业,关于感情,关于创业......在我看来,Anita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和领导力的女生;与此同时,她有时候很感性,很细腻。受到Anita的启发,我也开始自己写公众号文章了。Anita跟我说:“你现在写得比我更多更好,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那天吃完晚饭,我对Anita说:“我今天好开心呀~吃好吃的很开心。和你聊天更开心。我现在很兴奋,不想回家,想在外面散步!”然后我们俩在夜色中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地绕着哥大校园走了好几圈。之后,我们又在我宿舍里继续聊天——没有吃饭喝酒,就纯聊天聊到了深夜以后才依依不舍地分别。
分别前我跟Anita说:“我已经到了可以合法买酒的年龄了。而且我最近买了口鸳鸯火锅。 下次你来我宿舍,我们一边吃火锅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如果喝多了,你就在我宿舍里留宿一晚,等第二天清醒了再回家,这样确保你的安全。”
和姐妹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我和硕士姐妹们去健身房时被Columbia官方Instagram选中feature啦~
与硕士姐妹畅聊
我在校园里散步时,看见一位长相漂亮可爱,身材高挑健美的黑发女孩,于是和她打招呼了。我发现这位姐姐也是中国人,是今年哥大研究生新生。于是,我们互相加了联系方式,约好第二天一起和她和她的朋友们去学校健身房Dodge Fitness Center参加活动。我们几个女孩子第一次去就被Columbia官方媒体feature了。
后来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位姐姐跟我说:“我今天感到很讶异,因为发现有你这样既成绩好,又兴趣爱好广泛,还如此开朗大方的女孩。你知道吗,昨天你在校园外面还没进来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你了,当时觉得哇这个女生好漂亮呀,穿得好像Barbie!没想到过了一会,你就来跟我说话了!你是怎么做到和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直接说话的呀?”
我说:“因为姐姐你也是既美丽又有趣的女生!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当时就和你打招呼了。现在发现,你确实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经历,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我们以后要经常一起健身逛街吃饭!”
另一位姐姐说:“你写公众号文章这个爱好很触动到我,因为写作需要融入很多自己的思考,能坚持下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人会觉得爱化妆打扮的女孩子就是花瓶,没什么思想,但是你不仅擅长穿搭,而且善于思考和表达。我感觉遇到了一位宝藏女孩!”
我说:“你也是宝藏女孩呀!今天第一次和你聊天。我就发现我们对很多事情的见解不谋而合,有许多共鸣。我们应该有机会多交流,感觉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我不会以社交为目的参加活动,而是在做自己的事情的过程中邂逅志同道合的人。
这是我请一位路过的外国姐姐帮我的。她是哥大硕士。巧的是她还和我一位中国人女权姐妹是大学室友!!!
与Barnard新生偶遇
我正在Bookstore逛街时,两个很可爱的女孩问我手里的小狮子是哪里拿的。然后我指给她们看。寒暄过后,我了解到她们是今年转学到Barnard的学生,并且当天刚好是Barnard的开学典礼,于是我跟着她俩一起去教堂听了Barnard开学典礼的演讲。我当天还遇见了我高中Baldwin的一个学妹,她现在也在Barnard。
我觉得很多Barnard的女生超级友善温暖,一看见我就夸我穿得漂亮身材好。当然,哥大也有很多人夸,但是没有Barnard女生那么热情
哥大的Library passport很可爱:哥大一共17个图书馆,每个都有不同的特色!
与博士姐姐邂逅
我在星巴克买早点时,看见一位面容清秀,乌发如瀑的姐姐正在喝咖啡。她穿着宽松的黑T恤,身旁放着帆布包,眼神平和温柔而富有书卷气。我望向她时,她似乎也在看我。于是,我坐在她旁边。我们一起一边吃早点一边聊天。吃完后,我们又一起去Riverside Park散步。
她是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哥大读博士的学生。她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充满热情,对中国顶尖大学的教育有很多自己的见解,也有很多很酷的兴趣爱好。
我们针对国内外学生在“正义感”和“见义勇为”这方面的行为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她从小到大一直在北京读重点学校,并进入清华大学,但是她觉得国内名牌大学的很多学生散发着“精致的利己主义”,只关心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不太关注国家大事和世界格局——面对外面世界的战乱和变化,他们大多数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相比于国内学生表现出的冷漠和事不关己,巴政和哥大学生更具有见义勇为的热情,比如对于巴以冲突发起了一系列抗议活动。我们都觉得的这种差异是教育体系的不同所造就的,各有利弊。
这位博士姐姐的气质优雅知性,言谈举止令人如沐春风。我觉得与她邂逅是一件幸运的事。
哥大狮子 & 巴政狮子
我的身份兼容性
我是哥大-巴政本科双学位的GS学生。我认识的和我同一届进入这个项目的中国学生,一共四位。因为这个项目特殊,所以我们不被这个“鄙视链“定义。
从学术严谨上来讲,我所在的项目需要在四年内拿两个不同国家的大学的本科文凭,挑战性不低于哥大本科的任何一个学院。从学校名誉上来讲,巴黎政治学院的声望和国际地位丝毫不逊色于哥伦比亚大学。从录取难度上讲,我们需要同时通过巴政和哥大两个学校的招生官的几轮选拔和面试才被录取,其筛选流程严谨细致。
因为哥大-巴政双学位项目特殊,使得我在哥大中国留学生群体里的身份很具有兼容性。由于身份的兼容性,开朗的性格,独特的穿搭风格,我和哥大各种背景的学生都能愉快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片面的观念,也见识到了许多有趣的灵魂,因此我希望力所能及地促进不同人之间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我在观察与实践中发现,消除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真诚地与人沟通交往,自然地建立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