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探望儿子,我比较关心儿子对于今后的想法。见到他的同学们,我也都聊下,他们毕业后的打算。共见到了七位同学,一个明确说回国,四个明确说不回国,两个说没考虑好。我儿子也说没考虑好呢。
儿子曾经和我分享过他本科时的同学L的经历。L在美国读研,毕业后留美工作,该单位在国内有分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L恰巧因项目被派遣回国了,当时L和他的父母都很庆幸,三口人分开几年后能够重新团聚。可是,仅仅过了半年,L却去意坚决,申请回了美国。
据我所知我们单位有七位同事家的孩子曾留学美国,其中六位毕业未归,加上L,再有这次去,我亲自交流的孩子,的确是选择留美的多。
L,现身说法,说国内实在是卷!太卷!!卷得厉害!!!他总结说,一样的工作强度,美国收入高。一样的收入,美国工作强度相对轻松。国内都搞996,搞得加班常态化。而在美国很少加班,上班、下班泾渭分明。这是他返美的主要原因。这方面,儿子也说过,工作时间,给教授、小秘发邮件,几乎秒回。一旦下班或者休假,就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人了。
在美国停留的二十多天里,除了我前面几篇提到的感觉外,我还感觉到美国的社会氛围比较松弛。儿子请我去餐厅吃饭,落座后,服务员把菜单递给我们后,就转身离开了。我很诧异,不是应该在旁边站着等着我点菜吗?儿子说,不是的,你慢慢看,选好后再叫服务员。又补充说,看多久都没关系,服务员不会催的。
飞机落地的场景我也有印象,在美国,飞机落地,没人急吼吼地站起来拿取行李,没人拥挤在过道上,急切地等着下飞机。乘客们等着机舱门打开,起身拿上行李,依次离开,彼时我也可以静静地在座位上等着,快轮到自己的时候再起身。社会上这样不着急,松弛的氛围,源于大多数个体不着急,不焦躁的心态,带入到工作中就是不紧不慢的节奏。
让L 吐槽的还有单位的管理。以一件常见的小事为例,同样是出差,在美国机票、住宿、就餐划信用卡,公司管理部门收到账单,及时给信用卡还款即可,没有格外的程序。在国内,要开具发票,拿着票据找领导签字后方可报销,经常出现忘记开票据,或者找不到领导签字,拖拉的情况。至于造成管理方法不同的原因,咱就不讨论了哈。咱就说不同的管理形式,时间、人力的成本不一样,员工的感受也不一样。
更被L 吐槽的还有边界感。国内同事间较美国同事间关系亲密,偶尔要聚餐,总体还好,同为年轻人一般不过多打听个人隐私。但是父母、亲戚就不一样了,打听有没有女朋友,打听收入多少,打听找个什么样的女朋友,样样都有人操心呢。而作为一个已经有了几年独立生活经历的,再回到作息、饮食、着装等事无巨细,被父母嘘寒问暖,管手管脚,竟然感觉很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