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加东的天气清凉又舒爽。
这也是一年中和家人一起,尽情享受户外的好时节。
这几个月,公号暂停了更新。
除了陪伴家人,我们也在思考,在当今局势下,留学的意义,是不是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评估。
或者说,当下家长应该如何看待留学,如何更明智地规划教育路线。
众所周知,在疫情和战争的双重影响下,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各种难题。
反应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表现为生活成本和失业率显著上升,生活水准下降。
最关键的,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趋于保守,甚至悲观。
对于留学生而言,这些变化不但增加了留学成本,也使得留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经济下行,更会让政府右转,重新审视本国的移民和留学政策,做出调整。
这也是加拿大正在发生的事情。
前不久,远在欧洲的另一个留学大国英国的多城市陷入混乱,反移民和支持移民的民众都走上街头,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相信这些也会多少影响到正在规划赴英留学的留学生们。
当并不安宁的世界,步入经济下行周期时,国内的孩子们,还要留学吗?
诚然,这些变化不会影响到教育预算充足,已经走在国际化路线上的家庭。
那对于普通的城市中产来说,动辄数百万的留学投入,还有意义吗?
本文想基于目前加拿大的现状,探讨一下留学的意义,和我们对计划留学家庭的建议。
加拿大怎么了
移民后发现,加拿大很适合留学,特别是低龄留学。
对比其他的留学国,加拿大有着不错的人文,和文化包容度,也有着灵活的学制,友好的升学通道和移民政策。
而且,彼时的加拿大不仅默许陪读,陪读父母还可以旅转学,申请学签,或转工签,甚至成功移民。
笔者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对留学生来说,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加拿大工作和拿身份,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于是,我们在2021年9月创立了“枫叶国漫谈”公众号,为国内的家长和准移民跨海传递加拿大学校,社区和社会文化,及留学所需要的各种资讯,帮划计划留学和移民的家庭做好准备,找到适合的方案。
时隔4年,加拿大发生了很多变化,最显著的莫过于近几年大量南亚裔移民及临时居民的涌入。
这里并不是要宣扬种族歧视。
不论对于留学生,还是新移民,大多都是冲着这里友好的人文和多元文化来的。
而失衡的移民来源国比例,改变了加拿大不少城市和社区的文化生态,甚至可能会让多元,趋向于一元。
据近年来的移民数据统计,来自南亚的移民已经占总移民人数的一般以上。截至到2023年底,加拿大境内的104 万份有效学签中,有超过40% 来自于印度。
据统计,到7月为止,加拿大有270多万临时居民。
过多的留学生,移民和临时居民,包括难民的涌入,也使得加拿大的住房,医疗和教育资源变得紧张。
再聊聊经济和物价。
近年来,加拿大一直在加息,以抑制不断攀升的房价和通货膨胀。
经济的活力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表现为发展放缓和失业率上升。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和其他人为的原因,加拿大的生活成本直线上升,比4年前高出了30~40%。
这些变化,身在加拿大的每个人都感同身受。
所以,政府接连出台各种措施,来收紧学签和工签,以期逐步减少临时居民的人数。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各种措施,主要是为了矫正学签和移民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把学签发放到确实是来加拿大读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
或者根据加拿大各省真实失业率和真正需要的人才,来引进移民。
也可以说,这些变化的实质是对加拿大过于宽松的留学和移民体系的一种纠偏。
最近爆发的,以印度留学生为主的7万留学生留学或工作许可到期,面临被驱逐的事件,其实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政府政策调整的方向。
但直接后果为学签数量的下降,比2023年直接减少了30%,留学大省安省,则下降了50%。
政策落地和调整,以及效果显现,还需要一段时间,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状态。
比如,笔者身边就有朋友的孩子,虽然拿到了大学录取,但并没有按时拿到学签,影响了大学入学,其焦灼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过, 需要注意的是, 这次的调整,并不包括攻读硕士,博士和中小学留学生的学签。
而且,作为新政的一部分,硕士和其他短期研究生课程的毕业生,不管是一年或者16个月(原来的工签时长等同于学习时长)都会获得三年的工签,以帮助他们积累本地工作经验,达成永居申请。
同时,硕博项目的配偶,也可以申请配偶工签。
孩子们还要留学吗
看到加拿大的现状,估计很多家长会对留学和留学后移民产生幻灭感。
我们从来都认为,留学的选项,只适合少数家庭和孩子,因为它非常考验家长的认知,财力,及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语言和适应能力。
80,90年代初的留学生出国时,国内外生活水准仍有巨大差异。
现在,不少人出来后,会觉得美加很多城市的面貌,只能对标国内二,三线城市,生活的便捷程度和物价水平更是有不小的差距。
现在留学,还有意义吗?
我们认为,留学最有意义的部分,仍然是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不仅间接影响了一个社会中,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一个人的幸福感。
因为文化决定了人们如何处理各种关系,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定义人生和幸福的意义。
千万不要低估文化的影响力。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里,看起来普通,寻常和重复的生活,个体的体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笔者在大学毕业之后到移民前,一直供职于外企,而服务的客户则是国企。
外企以人为本的文化,与对上负责的国企文化,员工的幸福感,包括工作与生活的舒适度,有不小的差异。
这只是企业文化,加上社会、社区和家庭文化的合力,构成每个人生活的文化生态,也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而有机会走出文化舒适圈,在一个多元的国度,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学习、交流,尤其是有机会熟练地掌握英语这一门世界语,对青少年在时代的每一个人,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是不是大到能改变认知和生活道路,则因人而异,取决于每个人的能力,尤其是文化感知力,语言能力和适应力等等。
其次,留学的意义在于逃离内卷,从而开辟不同的人生道路。
国内愈演愈烈的升学竞争,和蔓延在各行各业的内卷,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会大大稀释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幸福感。
以升学竞争为例。
诚然,北美高中也看分数,但绝对不会把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更不会把宝贵的高中时光用在不断地刷题,排名和考试上。
毕竟,现在培养的学生,要面对的是未来AI时代的竞争。
而且,北美的大学学制更灵活,宽进严出。在大学就读的过程中,可以换专业,甚至换学校,有更多的试错空间。(下图是一位在加拿大就读学院的,陪读妈妈的分享)
工作以后,或者人到中年,再回学校学习新专业和技能,也十分普通。
因为谁也无法预测,5年后的就业市场会发生什么。
所以,灵活的学制,合理的升学通道,和更加包容的大环境,才可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虽然目前看起来,毕业后找到工作,留下来也有难度。但至少在加拿大,经过努力,也仍然是一个可以达成的目标。
毕竟,比起国内的上千万毕业生一起找工作的严酷竞争,和35岁以上再就业的困难重重,总人口只有3000万的加拿大,虽然机会更少,但内卷的程度仍有天壤之别。
最后,留学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各种重要能力。
升学的竞争会让家庭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忽略其他重要能力的养成,也让高分低能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学校的氛围和活动更是围绕着考试和分数展开,孩子们不太有锻炼合作、沟通和社交能力的机会。
更鲜有探索和思考我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机会。
而在多元文化的比较和碰撞里,人会比较自然地开始文化比较和向内的探索。
其实,这些能力,思考和探索,才能帮助孩子们走向真正的成熟。
对留学生而言,日常生活需要克服各种来自学业,生活的挑战,既要独立活,管理时间,更要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资源,融入本地环境。
能成功克服这些挑战,度过语言关,时间管理关,独立生活和孤独关的留学生,才有可能留在本地工作生活,达成留学的目的。
对计划留学家庭的建议
如果您也认同留学的价值,但同时也看到了经济下行的趋势,想降低留学的投入和风险,那么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首先,除非是不得不留学的学生,我们都建议,可以先观望和等待,暂时推迟留学的时间表;
目前,各国都在调整留学和学签的相关政策,最好让子弹先飞一阵,等这样的调整告一段落再来留学,以规避过程中,各种变化带来的风险;
第二,在目前的形势下,尽量缩短孩子留学的过渡期,降低整体投入;
在家庭没有移民意向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给高中以下的孩子规划留学。
一是孩子太小,需要陪读;二是从小学,初中到大学,是一笔不菲的投入。
有的家长说,这样孩子更容易融入和留在本地。
但毕业后能不能留下来,完全取决于孩子的个人能力,付出的努力和留下的意愿。
很多孩子过来以后,并没有积极融入本地生活,还因为缺少玩伴,迷上了游戏,非常可惜。
再比如,原本打算过来读高中的,可以选择本科留学;或者有本科留学意向的,也可以考虑在国内上完本科,过来读研究生。
因为,按目前的政策,研究生毕业可以直接拿到三年工签,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找工作和办理移民,是一种性价较高的留学方式。
如果觉得在国内申请加拿大大学有难度,或者对申请的学校有一定要求,也可以考虑高二,或者高三来过渡一到两年。
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公校+寄宿家庭最锻炼人。另外,一些品质不错的私立寄宿国际高中,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父母在国内有工作和收入的情况下,谨慎选择辞职陪读;
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家庭来说,保存实力很重要。
所以,如果父母双方在国内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最好不要一方辞职,带孩子出来留学。
当然,家庭的资产和被动收入可以轻松覆盖留学成本的家庭,可以忽略此条。
但对于大多数计划留学的家庭,留学的花销都是一笔不菲的家庭支出,需要更合理的规划。
另外,陪读家长也需要适应环境,学习英语,和学校沟通,否则,很难给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
父母要上班,孩子也想高中出来留学怎么办?
那么寄宿家庭,寄宿学校和留学公寓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经常强调的,留学需要孩子有非常明确和强烈的意愿,以及家庭的高度共识。
家长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替孩子做选择。
如果孩子很想留学,父母要了解动因,并把留学的各种挑战提前告知,充分交流,要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有所准备。
如果孩子留学意愿不强,但家长很想让孩子体验一下不同的文化和氛围,那假期的游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游学也是一个测试孩子是否适合留学的好机会。
笔者接触过不少年轻的新移民,他们小时候都有游学的经历,并这个在过程中,喜欢上了加拿大,产生了留学的想法。
有的大学毕业甚至回到了中国,但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决定返回了加拿大。
无论是开始规划留学,还是在之后的留学生活中,最重要的,永远是孩子的自驱力和自主选择,而不是家长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