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作者:王兆昱 孙滔 | 2024/9/21 20:51:40 | 浏览:1309 | 评论:0

在21世纪的今天,你见过手绘的实验数据图吗?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国际权威期刊上,竟充斥着大量“幼儿园水平”的手绘实验数据图:这些数据图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异常交叉、断裂和扭曲。


这些奇葩论文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MC)小鼠神经行为中心主任、华人学术打假人杨沐发现的。该期刊是爱思唯尔旗下的《分子液体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影响因子为5.3,排在JCR分区一区。


杨沐顺藤摸瓜,揪出了两名涉嫌造假者,他们分别是印度人S. Muthu和埃及人Ayman M. Atta。


来看看他们干了些什么。两人使用极其拙劣的手法手绘光谱图,线条歪歪扭扭,“一眼假”;他们复制粘贴出许多纳米粒子,从而伪造电子显微镜图像。他们的论文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向《分子液体杂志》等权威期刊,甚至短至3周就走完投稿到发表的所有流程。


“Ayman M. Atta在材料科学领域30多年,发了300多篇文章,却被我一个研究小鼠行为的女人揭露造假。”杨沐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即使不懂材料科学的人,也能看出这些图片是伪造的。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很明显是手绘的光谱图,这种图还有很多。


“助理教授”S.Muthu


Muthu自称是印度Arignar Anna Government Arts College的“物理学助理教授”,但在该学校官网物理系教职工名单中,记者并未找到他的名字。谷歌学术显示,这位“助理教授”共发表了428篇论文。 


仅2023年,Muthu在《分子液体杂志》上发表了27篇论文。他何以能在一年时间内,在同一本期刊上发表这么多论文呢?这让杨沐心存疑问。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S. Muthu在谷歌学术上的头像。


来看看他的“杰作”。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红色箭头所指之处,峰端竟然向左倾斜。

数据出处:doi:10.1016/j.molliq.2022.119248


在对Muthu的“问题论文”逐一查阅时,杨沐惊奇地发现,这些论文通常在3个星期内通过《分子液体杂志》的同行评审。


怎么会这么快?显然,这些论文压根未经认真评审,就急匆匆地发表了。


光谱图通常附在论文手稿的结尾。杨沐推测,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压根没看过这些图片和数字。还有一种更可能的推测——他们只看论文标题,特别是冠以“能治愈某种疾病”的标题,就像给论文罩上了“金钟罩”,可以免受仔细审查。


Muthu的一些论文就宣布研制出“有效的”癌症药物,虽然文中完全没有与癌症相关的数据,但是无人在意。


杨沐还发现,Muthu格外喜欢与沙特阿拉伯学者合著。例如,他的合著者中常出现一个名字——Ahmad Irfan,此人隶属于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国王大学(King Khalid University),其他一些合著者则隶属于沙特国王大学(King Saud University)。


除了《分子液体杂志》,Muthu还“污染”了其他期刊,如爱思唯尔旗下的《印度化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施普林格旗下的《分子模型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


《中国科学报》向Muthu发送了邮件,截至目前未得到回复。


正教授Ayman M. Atta


相比印度人Muthu,Atta要厉害得多。这位59岁的教授已在材料科学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发表了300余篇论文。


Atta目前是埃及石油研究所(Egyptian Petroleum Research Institute)的教授,第二供职机构为沙特国王大学。他从2005年起,就是正教授了。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Ayman M. Atta。


杨沐将他的所有文章查阅了一遍,并在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标出了96篇涉嫌作假的文章,有多达数百张伪造的数据图分布其中。


“能看出来,在手绘这些图时,作者的手都在哆嗦。”杨沐哭笑不得。毕竟在埃及,Atta好歹也算是领域内“资深人士”。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数据出处:doi:10.1016/j.molliq.2017.12.154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数据出处:doi:10.1016/j.molliq.2020.113407


Atta“笔耕不辍”,涉嫌造假的论文流向多种期刊,包括爱思唯尔旗下影响因子6.5的《有机涂料进展》(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影响因子5.9的《环境科学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美国化学学会出版商旗下影响因子4的开放获取期刊ACS Omega等等。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用复制粘贴而来的纳米粒子,伪造出电子显微镜图像。

数据出处:doi:10.1021/acsomega.1c00188


所有这些涉嫌欺诈的行为,都帮助Atta获得了来自美国—埃及科技联合基金(US-Egy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int Fund)的资助。


Atta还拿涉嫌伪造的论文去“送礼”,受益者是他在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时的前东道主——Jose M. Perez。


德国学术侦探Leonid Schneider与Atta取得了联系,并将Atta的澄清书公开在网上。


Atta声称,在其研究中,基于投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光学显微镜的分析由阿拉伯地区中央实验室的专家完成。由于分析的设备比较老旧,专家只能将分析结果以图片形式(jpg或tiff格式)发回,没有任何原始数据。


“审稿人和出版商要求提高图片分辨率,我们反复重新绘制,但保留了原始的颜色。结果真实,没有任何篡改。”Atta说。


Atta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并不是专业的图像处理人员,手头也没有先进的程序工具,但我们没有篡改结果。”


他对此事的解决方式是,“如果由于电脑或硬盘的技术问题,导致文件损坏,无法获得数据,我们可以对被质疑的图片进行新的分析,并将其更正后添加到已发表的文章中”。


之后,他又愤怒地给Schneider发邮件:“她(杨沐)不是材料科学的专家,却毫无证据地攻击我和我所呈现的内容。”Atta还表示,在质疑他之前,必须先重复他的所有实验。


当地时间9月1日,著名打假斗士Elisabeth Bik站出来力挺杨沐。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Elisabeth Bik发的社交媒体动态。


利益所在,皆为造假所向


“打假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造假的速度。”杨沐告诉《中国科学报》,她深感学术打假任重道远。


他30年发300余篇文章,却被一位外行揭露造假

杨沐照片。


在发现《分子液体杂志》上的实验数据图异常后,杨沐写邮件给该期刊的主编——日本福冈大学名誉教授Toshio Yamaguchi。后者回复道,某些图看起来像是手绘的,如果有必要,可以请作者修改。

这位主编甚至不认为实验图作假会对结论有影响。请作者修改某些图,然后呢?

杨沐也联系了出版商爱思唯尔的研究诚信办公室。爱思唯尔出版伦理专家Mihail Grecea表示,“正在对上述论文的投诉进行评估和调查”。


之后再没有新的回复了。杨沐推测,是因为造假的案例过多,研究诚信办公室处理不过来。


杨沐获悉,有的中东国家凭借石油带来的财富,正在成为论文工厂的“买家”。为了提升该国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该国给予“多发文章”的教职员工以金钱奖励,而并不核实其论文真假和质量,这相当于变相鼓励研究人员造假。


杨沐看到,一些沙特阿拉伯学者与印度、伊朗、埃及学者合作,在各大期刊占据了一席之地。


“传统上,论文工厂大多瞄准比较差的、没什么人看的期刊。然而最近,这些‘黑文章’已经批量涌入中等以上水平的期刊,这很值得警惕。”杨沐对《中国科学报》说。


这些问题论文为何能逃过审稿人的火眼金睛?杨沐分析,学术界的惯例是审稿人零报酬,这种无偿性让繁琐的审稿工作变为审稿人的无形压力。于是很多学者会对审稿要求予以直接拒绝,有些教授会选择让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代替审稿。


这就是S. Muthu和Ayman M. Atta的论文内容压根没经过仔细审核,就得以发表的原因。


参考链接: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4/08/26/journal-of-molecular-liquids-vs-one-man-papermills/?s=05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FDA 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的辞职信(附:中英文版本) 2025-04-02 [11]
刘瑜:没来的请举手 2025-03-27 [92]
勒内 吉拉尔思想下的 JD 万斯与彼得 蒂尔 2025-03-27 [84]
Raymond Ro:一位上纽商学教授的非典型跨界 2025-03-18 [215]
威尔·杜兰特:文明倒退的七种征兆 2025-03-17 [274]
何清涟:大争之世,坚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实 ——回应德国驻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坚守国际社会理念》 2025-03-14 [308]
[聚焦]赵晓:从俄乌争论看中国人的主流世界观 2025-03-10 [415]
孙立平:“五大寄生虫”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2025-03-07 [528]
许小年:经济还要下滑3到5年,将正面抗击三头灰犀牛 2025-03-07 [565]
吴菊生:【川普、泽连斯基及时代变迁】 2025-03-07 [48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