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社会蓝皮书:
如果自由选择职业,中国人最愿意是什么?答案是:当公务员。
如果最先许诺愿望,中国人最期待是什么?答案是:房价下降。
如果用公务员代表享受国家政府的“大锅饭”,用居高不下的房价代表充满泡沫的市场经济,这一推一拉,百姓的心理正好是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回归。
唯一残留计划经济的痕迹是公务员工作稳定、收入水平高、社会保障充足、有更多踏入仕途的机会。如果自由选择职业,公务员以较大的优势(21.4%的提及率)成为大众的首选职业,其后依次是企业家(13.9%)、医生(12.7%).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让中国人揪心的莫过于房子。约半数居民对当前首要期望是“降低房价,解决住房难问题”;在谈到自己未来一年的计划时,除了“更加努力地工作、挣钱”外,提及比例最高的就是“要尽力改善住房条件”。
因此,在中国人的矛盾心态中,对未来社会的追求存在两面性,既需要一劳永逸的公务员,又需要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收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中国人的职业心态,折射着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工作的目标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但规避市场经济出自整个社会的考虑,缺乏挑战风险的勇气、提高市场应变能力、从而施展才华、成就事业。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水平。
从世界范围来看,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福利呈现一定规律,其中国家公务员是试金石。市场经济发展越成熟,社会保障水平就越高,收入分配差距就趋于平衡,人们自然而然开始远离公务员。
例如在法国当公务员,虽然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却一般。因为法国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福利待遇差距不大,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公务员的岗位稳定却不诱人,薪酬方面也没有什么优势。
而在印度当公务员,据说是全世界最难的考试。年龄规定在21—30岁之间、拥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但每人一生最多只能参加4次考试。每年录取的名额大约只有300到600名左右,报考的人数却常常达到几十万,竞争比例与中国不差上下。
这是因为中国和印度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的职业寻求存在高度风险,由于缺乏社会保障,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出现两极分化,招考公务员自然产生趋之若鹜的效应。
事实上,人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为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内在要求,最主要的还是由于财富的本质使然。计划经济能将“人的需要”统一于“人的本质”所带来的双重效应;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出现了非一致性,会使人的许多行为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在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非常快速,社会财富的分化往往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形成的差距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收入稳定、社会保障的向往。
这是中国人喜欢当公务员的真正原因。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要消除财富两极分化,提高人民大众社会保障的水平。
这样才能消除中国人对公务员的趋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