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的人类,很早就发现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有影子,而影子的指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观察时间久了,会发现影子的变化有规律。同时,他们会在夜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也会发现星星位置的变化,也有规律。白天的影子变化(其实是太阳在天空中位置)与夜间的星空变化,相互参照,就可以确定下来节气(农时)、方向、方位以及时间等。
这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在当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只讲白天太阳的影子,不涉及夜晚的星空。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用影子测方位的方法:以槷表的表杆为原点,画一个圆,把日出和日落时表杆的影子与圆相交的点记录下来,然后连接这两个点,画一条线,这条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就是西东方向。
简单、智慧吧?可能有现代知识的人会说,照这种方法每天测出的东西方向,都有细微的差别啊?一是这种差别对古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二是古人还可夜观天象来矫正差异。
古人有专门观测日影的工具,竖在地上的棍子叫槷,槷长八尺。事实上,最早的测影工具应该是人体自身(身高),后来发展为槷,槷长大约当时中等身材一人身高,八尺约当前的170cm左右。槷下有座,各地有所不同。《周礼》“考工记”记载“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这个圭,长度为一尺五寸,是专门用于配合槷测日影长度,以确定节气的工具。比如夏至那天,槷的影子长度与圭相同,约一尺五寸。日影与圭重合的日子,就是夏至。根据记载,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一个节气。
古人尚“居中而治”。地中在哪?也是有志之士孜孜以求的。周文王对周武王的遗训《保训》,多次提到“中”,意思就是指向“天地之中”。古人欲求天地之中,不能仅拘于一地一隅,而必须遍考南北四方,槷之影的长短变化,如此才可能获得地理中央之位。据载,舜求地中于历山,即今河南濮阳附近,所以他居历山号令天下。《论语》尧曰篇“允执其中”的中,即立槷表之地,地之中央。中国之义,从此而来。随着东夷西夏逐渐融合,商代先祖上甲微曾求地中于河洛地区。周公求地中于嵩山脚下,所以周武王营建成周“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地理、节气、时间,这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知识匮乏的远古时代,谁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术,谁就能相对准确地预告农时,谁就是依靠农耕生活的人们,幸福生活的主宰。传说中,只有他们,才能与上天沟通,获取上天的指令。所以说,天文历算之学实为上古政治之根本,谁能把农时准确地预告给人们,谁就有统治的资格。于是,他就顺理成章地就成为权力的拥有者。
一根棍子,定下了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