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盲审”这一话题,在近几年备受大家关注。近来,有学者发出感慨,自己的学术发展路与论文盲审紧密相关。
关于盲审,也称为“双盲”评审,主要用于评估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的质量。当前盲审一般采用外审的评审方式。我国学位论文盲审制度最早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借鉴于西方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模式,最先涉及的对象是博士研究生。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及《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对“健全学位论文评阅制度”特别强调:“论文评阅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参与,加强匿名评阅等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论文评阅制度建设。”
现在,盲审实施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博士学位论文扩展到硕士学位论文、本科学位论文;实施的场景也不断丰富,例如求职就业、职称晋升、项目申报等。
例如:毕业论文及答辩离不开盲审——初稿查一次,盲审查一次,学校代查一次,答辩再查一次。如果盲审未过,则不能答辩,再次答辩,需再次进行盲审。毕业后,不幸被抽检,还要再查一次。如果抽检结果不合格,极有可能被撤销学位。
截图自知乎
截图自光热生物
求职高校要求提供代表作,让学校送外审,判断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引进的标准。申请职称晋升,高校为了更加公正公平,更是会把申请人的相关学术成果送外审。如果外审的打分很高或者评价很好,学者求职或晋升的希望就会越大,甚至在结果上起决定性作用。
2022年3月,武汉纺织大学公布2021年新晋教授人选:24人中,有8人属于破格晋升,占比已超过三成。对本校因资历等杠杠被卡住的优秀人才,则实施盲审盲评制度等。比如,该校此次评上教授的余牛博士,2016年入职武汉纺大,2018年获评副教授。按传统路径,他至少得再等两年才能评教授,通过绿色通道,学校提前把他的业绩成果送3所同层次高校的3位同学科专家进行盲评,他因获校外专家全票推荐得以进入所在学部学科组评议,最终晋升为教授。
所以,走好学术发展路,论文及相关学术成果一定要经得起盲审的考验!那么到底该如何做?网上有很多经验贴,教导大家题目、摘要、目录、论文主体如何写,参考文献、格式和排版如何操作等。
在众多经验贴中,大家都提到:想要通过论文盲审,“门面”装饰很重要。
一位延毕的学者在分享经验时提到,第一位专家给的第一条回复就是格式错误多,印象不好。她说,专家不一定懂你的研究领域,但却会从你的格式上看你的态度。所以,一定要拿着文件对照着检查格式,最好请多个老师或者同学看,因为有的时候自己是真的看不出来。
还有学者分享,论文盲审一定要搞好门面。一篇论文没有内在美,那好歹有形式美,所以必须想尽办法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赏心悦目。除了严格遵照学校格式、无错别字外,一些没规定的东西也得自己去琢磨。例如:图片的清晰度,引用文字需要不同字体进行区分,外文、数字要用特定字体,图表尽量不跨页等。
经验很多也很实用,但为什么依旧有很多学者的论文经不起盲审的考验。从上述两位学者的分享中,我们可以得知“论文存在的问题有的时候自己是真的看不出来”“一些没有规定的东西也得自己去琢磨”,这也是很多学者盲审不过的重要原因。那么,自己看不出来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没有规定的东西又该如何注意?